跳至內容

澳洲副總理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澳洲副總理(英語:Deputy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為澳洲政府內閣職位,副總理的設置始自1968年,副總理由澳洲總督根據澳洲總理的建議任命。目前由工黨李察·馬爾斯擔任,前任澳洲副總理為巴納比·喬伊斯,2016年2月就職,但因為他雙重國籍職爭議在2017年10月27日去職。[1] 副總理是虛職,其職責是作為後備總理在總理出訪或休假時出任代總理,但是因為代表出任者是執政黨或執政聯盟的實際或形式上的副領袖,因此其政治排名意義遠大於實際職責。

歷史

如同總理職位一樣,副總理職位不是《澳洲憲法》和其他法律中規定的官職位,而由政治慣例形成。1968年之前沒有正式職位,但有時政府內排名第二、總理之後的部長有「副總理」之非正式別稱。1968年1月由執政的聯盟黨正式為長期擔任聯盟成員黨鄉村黨黨首、剛剛卸任過渡性總理職位的約翰·麥克尤恩作為榮譽職位設立「副總理」職位。此後各屆政府皆沿用。一般工黨執政時,副總理由黨的聯邦副領袖擔任。聯盟黨執政時則有聯盟中的第二大黨國家黨(原鄉村黨)黨首擔任。

2007年至2010年任副總理的茱莉婭·吉拉德是迄今唯一一位女性副總理,也是唯一一位國外出生的副總理。雖然副總理是執政黨派的第二號人物和當然的接班人人選,至今只有兩位副總理後來接掌總理職位:保羅·基廷和茱莉婭·吉拉德,且兩位都是籍由黨內議會黨團倒戈推翻前任的方式上台的。(1968年之前的第二號人物繼任總理的有艾爾弗雷德·迪金約瑟夫·庫克厄爾·佩吉弗蘭克·福德亞瑟·法登約翰·麥克尤恩,其中佩吉、福德和麥克尤恩僅為總理去職後的代管總理。)

麥克尤恩是唯一一位任職副總理的前總理。(1968年之前出任第二號領導人的前總理有庫克、比利·休斯和法登。)

職權

雖然擔任副總理者是執政黨的第二號人物,但該職位沒有平常職責、不接掌任何部門,只在總理出國訪問或休假時,副總理作為代總理代行總理職權。至今的歷任副總理都是內閣成員,併兼轄其他部長職務(例如擔任財政部長)。

按照1968年之前確立的慣例推測,如果總理突然死亡、失去工作能力或辭職,在執政黨黨團選出新的領袖之前總督應該任命副總理為總理,代管政府直到執政黨黨團選出新的領袖。1968年之後還未發生這樣的情況,但1968年之前佩吉、福德和麥克尤恩均在這種情況下出任總理,惟三人在升任總理前皆只是有實無名的副總理。

歷任澳洲副總理

# 姓名 肖像 上任 離任 黨派 總理
1 約翰·麥克尤恩 1968年1月10日 1971年2月5日 鄉村黨 約翰·戈頓
2 Doug Anthony 1971年2月5日 1972年12月5日 國家黨
威廉·麥克馬洪
3 Lance Barnard 1972年12月5日 1974年6月12日 工黨 高夫·惠特拉姆
4 Jim Cairns 1974年6月12日 1975年7月2日
5 Frank Crean 1975年7月2日 1975年11月12日
(2) Doug Anthony 1975年11月12日 1983年3月11日 國家黨 馬爾甘·弗雷澤
6 Lionel Bowen 1983年3月11日 1990年4月4日 工黨 鮑勃·霍克
7 保羅·基廷 1990年4月4日 1991年6月3日
8 Brian Howe 1991年6月3日 1995年6月20日
保羅·基廷
9 金·比茲利 1995年6月20日 1996年3月11日
10 Tim Fischer 1996年3月11日 1999年7月20日 國家黨 約翰·侯活
11 約翰·安達臣 1999年7月20日 2005年7月6日
12 馬克·維爾 2005年7月6日 2007年12月3日
13 茱莉婭·吉拉德 2007年12月3日 2010年6月24日 工黨 陸克文
14 韋恩·斯旺 2010年6月24日 2013年6月27日 茱莉雅·吉拉德
15 安東尼·阿爾巴尼西 2013年6月27日 2013年9月18日 陸克文
16 華倫·特拉斯 2013年9月18日 2016年2月18日 國家黨 東尼·艾伯特
麥肯·騰博
17 巴納比·喬伊斯 2016年2月18日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12月6日 2018年2月26日
18 麥克·麥科米克 2018年2月26日 2021年6月22日
史葛·莫里遜
(17) 巴納比·喬伊斯 2021年6月22日 2022年5月23日
19 李察·馬爾斯 2022年5月23日 現任 工黨 安東尼·阿爾巴尼西

參考資料

  1. ^ Massola, James. High Court citizenship verdict: Barnaby Joyce facing byelection in hammer blow to Turnbull government.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7-10-27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0) (美國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