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淳于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淳于恭(?—80年),孟孫北海郡淳于(今山東省安丘縣)人。善於講解《老子》,清靜不慕榮利。[1]東漢侍中

生平

淳于恭家有山田,種植果樹,有人跑去偷果實,淳于恭就幫他採收。又看見有人偷割穀類作物的幼苗,淳于恭擔心他人會感到愧疚,於是躲在草叢中,等偷盜的人離開後才出來,鄉里的人因這件事受感化。[2]

隱居養志

新朝末年,到處發生饑荒、戰亂。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將被強盜煮食,淳于恭請求代替,結果兩人平安無事。淳于崇去世後,淳于恭親自撫養侄兒,教誨侄兒學習,如果侄兒不守法度,就鞭打自己,來感化侄兒,侄兒感到慚愧而改過。[3]後來村莊開始被盜賊侵擾,百姓放棄耕種,淳于恭常常獨自一人耕田,鄉人勸他說:「現在時勢大亂,生死都不知道。何必白白耕種自討苦吃呢?」淳于恭說:「即使我沒能有所收獲,對別人有何損失。」於是繼續耕種。後來州郡連續徵召,淳于恭都沒有前往任職。於是隱居養志,躲在山澤之中。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儀法度。建武年間,郡裏舉他做孝廉、受司空提拔,都不願前往。隱居在琅邪黔陬山,一住就住了幾十年。[4]

平步青雲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下詔書稱讚淳于恭的品德,通知郡裏賜他綢帛二十匹,遣公車,任命淳于恭為議郎。引見一整天,詢問時政,升任淳于恭為侍中騎都尉,禮待甚優。他所舉薦的賢人,全都受到徵召任用。不論進對或陳述政見,淳于恭都以道德爲本,漢章帝和淳于恭的談話,沒有一次不說好的。[5]

白虎觀會議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章帝丁鴻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衛士令賈逵班固及廣平王劉羨等人在北宮白虎觀討論《五經》相同和不同的見解。漢章帝命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命發問,時任侍中的淳于恭向上奏報,由漢章帝親自作出裁決,將結果記錄下來,撰成《白虎議奏》。[6]丁鴻在論難中才高一籌,漢章帝稱他殿中無雙丁孝公。[7]

病重逝世

建初五年(公元80年),淳于恭病重,漢章帝派人慰問,淳于恭在任內去世。詔書褒獎讚嘆,賜谷千,刻石立闕於閭門以表彰。命淳于恭的兒子淳于孝為太子舍人[8]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39》,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東觀漢記

參考資料

  1. ^ 後漢書·淳于恭傳》:淳于恭字孟孫,北海淳于人也。善說老子,清靜不慕榮名。
  2. ^ 後漢書·淳于恭傳》: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採。又見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盜去乃起,里落化之。
  3. ^ 家苑》:侍中淳于恭兄崇卒,恭養孤幼,教誨學問,有不如法,輒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兒漸而改過。
  4. ^ 後漢書·淳于恭傳》:王莽末,歲飢兵起,恭兄崇將為盜所亨,恭請代,得俱免。後崇卒,恭養孤幼,教誨學問,有不如法,輒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兒慚而改過。初遭賊寇,百姓莫事農桑。恭常獨力田耕,鄉人止之曰:「時方淆亂,死生未分,何空自苦為?」恭曰:「縱我不得,它人何傷。」墾耨不輟。後州郡連召,不應,遂幽居養志,潛於山澤。舉動周旋,必由禮度。建武中,郡舉孝廉,司空辟,皆不應,客隱琅邪黔陬山,遂數十年。
  5. ^ 後漢書·淳于恭傳》:建初元年,肅宗下詔美恭素行,告郡賜帛二十匹,遣詣公車,除為議郎。引見極日,訪以政事,遷侍中騎都尉,禮待甚優。其所薦名賢,無不徵用。進對陳政,皆本道德,帝與之言,未嘗不稱善。
  6. ^ 資治通鑑·卷四十六》:十一月,壬戌,詔太常:「將、大夫、博士、郎官及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於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名儒丁鴻、樓望、成封、桓郁、班固、賈逵及廣平王羨皆與焉
  7. ^ 東觀漢記·丁鴻傳》:肅宗召鴻與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衛士令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於白虎觀,鴻最明,諸人稱之。上歎嗟其才,號之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8. ^ 後漢書·淳于恭傳》:五年,病篤,使者數存問,卒於官。詔書褒歎,賜穀千斛,刻石表閭。除子孝為太子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