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雷神之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神之戰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類型第一人稱射擊
平台
開發商Splash Damage
id Software
Nerve SoftwareXbox 360
Underground DevelopmentPS3
發行商美國動視
製作人凱文·克勞德 編輯維基數據
程式約翰·卡馬克 編輯維基數據
音樂Bill Brown 編輯維基數據
引擎id Tech 4(具MegaTexture技術)
模式單人多人
發行日Microsoft Windows
  • PAL:2007年9月28日 (2007-09-28)[1][2]
  • 北美:2007年10月2日 (2007-10-02)[2][3]
Linux
  • 全球:2007年10月19日 (2007-10-19)[4]
Mac OS X
  • 北美:2008年3月18日 (2008-03-18)[5][6]
  • 歐洲:2008年4月24日 (2008-04-24)[7]
PlayStation 3 & Xbox 360
  • 北美:2008年5月27日 (2008-05-27)[8][9]
  • 歐洲:2008年5月30日 (2008-05-30)[10]
  • 澳洲:2008年6月6日 (2008-06-06)

雷神之戰(英語: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中國大陸譯作「深入敵後:雷神戰爭」,台灣又譯作「雷神之戰:深入敵境」),是雷神之鎚系列的競技場式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由Splash Damage開發了Windows的版本,後來又由Nerve Software開發Xbox 360版,Underground Development則開發PS3的版本[11],亦有Mac OS XLinux的版本。《雷神之戰》由Activision發行,其所使用的是《毀滅戰士3》的引擎id Tech 4。《雷神之戰》與《雷神之鎚2》和《雷神之鎚4》有相同的遊戲背景。外星種族Strogg向地球發動侵略,全球各國組織起GDF抵抗外敵。

遊戲進行

《雷神之戰》類似於《雷神之鎚3》,以多人線上對戰為主,沒有常見的單人遊戲、劇情模式。玩家在遊戲中可以選擇人類的聯盟GDF(Global Defence Force,全球防禦武力)或者外星人Strogg陣營。遊戲由人類對抗外星人,而其遊戲模式共分三種:Objective、Campaign、Stopwatch。Objective是單一張地圖的戰鬥,Campaign則是連續的三張地圖,還有Stopwatch,玩家在一張地圖中輪流擔任攻擊或守備方。不管哪種模式,一場遊戲一定由一邊擔任攻方,一邊擔任守方。

遊戲有數個兵種,各個兵種在這些戰鬥中都有他們要完成的任務目標,好比破壞目標物、架設橋樑、防守目標物等。這些任務有的是主要性的,一旦完成就會讓遊戲進入下一階段或結束,例如破壞特定目標物、入侵電腦系統等。有個任務則是次要性的,像是維修載具或修築哨塔。玩家可以自由選擇要進行哪一項任務。在戰鬥中,玩家可能會因為受到太多傷害而倒地,這時玩家是不能動彈的,但是醫護兵或技術員可以救起己方倒地的人員,讓他們直接回到戰場上繼續戰鬥。然而倒地的人要是再受到傷害(好比被槍枝射擊、炸彈炸傷)就會完全死去。被爆炸炸死的人會直接死亡,不會有讓友方直接救起來的機會。死去或倒地的玩家可以選擇在己方佔領的地點重生,不過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重生。重生點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讓死去或倒地的玩家重新投入戰鬥,重生點有時也能找到載具。如果玩家所屬的陣營有多個重生點,那麼玩家可以自由選擇由何處重生。

遊戲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佔領」,一張地圖會被劃分為許多區塊,GDF和Strogg各自佔有一部份。砲塔等固定性的設施只能建設在己方領土上。若是一個區域被攻方佔領了,那麼攻方就可以由那個區域的重生點重生(現在他們離守方的基地更近,能夠造成更大的威脅)。守方沒辦法奪回已經被佔領的區域,只能想辦法守住他們的領土。

此外,一旦玩家扮演某個兵種累積了足夠的分數,那麼他就可以使用一些額外的武器或者有更好的作戰效率,好比可以使用榴彈發射器或能更快速的填充重武器彈藥。此外,遊戲設有經驗值(XP)的系統,在一場遊戲中,完成任務目標可以累積經驗值,一旦玩家扮演某個兵種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值,那麼他就可以使用一些額外的武器或者有更好的作戰效率,好比可以使用榴彈發射器或能更快速的填充重武器彈藥。當一場遊戲結束時這些累積的經驗值不會留存,也就是說每場遊戲開始時雙方都由零開始,但是表現良好的玩家可以很快的提升角色的能力。

兵種

每場遊戲開始時,玩家都必須選擇擔任某個兵種的士兵來進行遊戲,遊戲期間可以在重生時自由切換兵種和攜帶的武器。不同的兵種有不同的特色和所長之處,因此團隊合作對於獲勝相當重要。此外,有些任務一定要特定的兵種才能完成,例如建造或維修一定要工程兵/建造者才能完成。雖然兩個陣營的兵種有不一樣的名稱、裝備和素質,但是他們的角色大致上是相同的。以下先列出的是GDF的兵種名,後列出的是Strogg的兵種名。

  • 士兵/進攻者(Soldier/Aggressor):有最好的戰鬥能力,他們能使用各種武器,包含步槍、機關槍和飛彈發射器等,因此他們可以對付幾乎每一種目標。他們也能放置炸藥,破壞目標物。
  • 醫護兵/技術員(Medic/Technician):他們可以治療受傷的隊友,也能救起重傷倒地而無法動彈的人。
  • 工程兵/建造者(Engineer/Constructor):負責呼叫防禦性的砲塔到戰場上,同時能夠修復一切損壞的載具或砲塔。他們也攜帶軌雷,可以放置在隱密的地方,在敵方通過時自動引爆。有些任務需要他們負責維修機具、建築。
  • 戰場支援兵/壓制者(Field Ops/Oppressor):可以呼叫砲擊用的砲車/砲台到戰場上,也能直接呼叫空軍/宇宙艦隊對地轟炸。
  • 隱匿兵/滲透者(Covert Ops/Infiltrator):他們攜帶最精確的槍枝,可以「偷取」敵人死屍的樣貌並完全偽裝成敵人。入侵敵方電腦系統、暫時癱瘓砲塔也是他們的能力之一。由他們佈署的雷達可以在地圖上標示出敵軍的位置。

載具

遊戲裏包含了相當多類型的載具,每個都有不同的功能、角色。雙方只能駕駛己方陣營的載具,不能偷取對方的載具使用。此外,玩家要是把載具棄置在戰場上一段時間以後,載具就會自動毀壞,再在重生點出現(載具的總數量是固定的)。

  • GDF
    • 哈士奇四輪車(Husky Quad):高速的單人小型四輪車,完全不提供駕駛任何防護力也沒有架設武器,但是讓GDF士兵可以快速抵達戰場。
    • 犰狳卡車(Armadillo Truck):類似吉普車的車輛,有輕裝甲和很高的機動性。車尾設有一機槍,需要一名額外槍手操作。可以運載數名乘客。
    • 特洛伊裝甲運兵車(Trojan APC):火力、裝甲和機動性都很優良的運兵車,配有一挺機槍和飛彈發射器作為武器。也有運兵的能力。
    • 泰坦坦克(Titan Tank):重型的主力坦克,有很厚重的裝甲和高強的火力。其主砲可以輕易解決敵方車輛,而車頂機槍可以對付步兵。
    • 阿南西攻擊直昇機(Anansi Attack 'Copter):GDF的空中武力,配備各式的飛彈及機槍,能夠輕易消滅敵人的裝甲部隊並高速的脫離戰場。
    • 熊蜂突擊直昇機(Bumblebee Assault 'Copter):重型的運兵直昇機。有很大的運載量,可讓一群士兵快速投入前線戰鬥。它裝備的一挺機槍以及兩門機砲能在降落時清空降落區的敵人。
    • 鴨嘴獸突擊艇(Platypus Assault Boat):高速的水上小艇,配有一門機槍。
    • 機動指揮站(Mobile Command Post,簡稱MCP):MCP是一台大型的裝甲車,裝甲厚重、火力強大而移動緩慢。它不是一般的載具,只有在特定任務中才會出現。在那些任務中,GDF玩家需要把MCP開到指定地點(MCP進駐以後能夠直接佔領該區域),並讓MCP對目標發射大型飛彈。
  • Strogg
    • 伊卡魯斯重力背包(Icarus GravPack):這是一個類似噴射背包的機器,Strogg可以把它穿起來,它的反重力引擎能夠讓Strogg士兵快速的飛抵戰場,它也配備了炸彈可以發射。
    • 野豬偵察載具(Hog Scout Vehicle):高速、裝甲薄弱的車輛,當它高速前進的時候前方會升起能量護盾,破壞撞擊到的事物。車頂亦設有一挺機槍(Hyperblaster)。
    • 褻瀆者懸浮坦克(Desecrator Hover Tank):Strogg的反重力懸浮坦克,有厚重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武器包含一門等離子主砲和車頂機槍。
    • 獨眼巨人重型機甲(Cyclops Heavy Walker):雙足的大型機械人,配備了兩門火力強大的等離子大砲以及一門機砲。它的裝甲十分厚重,不過移動相當緩慢。
    • 折磨者攻擊戰機(Tormentor Attack Craft):型似昆蟲的戰機,可以進行對地和對空作戰。反重力引擎提供了它很好的機動性,讓它能夠自由穿梭戰場並消滅敵方部隊。

開發

《雷神之戰》開發的消息最初宣佈是在2005年5月16日。[12]公眾beta在2007年6月20日開放給FilePlanet的付費訂閱者,23日開放給非付費成員。在2007年的QuakeCon限定的一段時間裏也發送過beta金鑰。公眾beta在同年9月25日結束。第二版beta則在8月3日開始,其中包含取代了下水道(Sewer),名為峽谷(Valley)的新地圖,和幾個提升效能並增補新特色的遊戲編碼調整。這個地圖在一個beta之前的教學視像裏就出現過了,也是2006年QuakeCon可玩的地圖之一。峽谷地圖的設計參考了一個真實的地點:尤塞米提谷[13]

在2007年9月10日的時候發行了適用於Windows的試玩版,10月16日時則有Linux試玩版,試玩版中也有峽谷地圖。完整的Linux試玩版和Mas OS X版在10月19日釋出。在2008年1月發行了2.0版的試玩版,這裏包含了「教學模式」等在1.4版新增的特色。原本的1.0版試玩版不再開放下載。最後零售版,在Windows上是2007年9月28日,Linux上是10月19日發行的(由id Software的僱員堤摩西·貝西特(Timothee Besset)開發)。

MegaTexture

《雷神之戰》使用了改良自id Tech 4遊戲引擎,其中增加了名為MegaTexture的技術,這是由id Software約翰·卡馬克開發的新式材質貼圖技術。[14]這種新技術讓地圖可以具備完全的獨特性,沒有任何重複的地形片(terrain tile)。戰場可以延升到地平線而不需要任何霧化處理,超過一平方英里的地形有英寸等級的細節。同時也讓地形可以表現出諸如子彈擊中、輪痕、音效等地形式的細節。每個MegaTexture都從一張32768×32768像素的圖像而來,原始大小約是每張3GB(每個像素包含3位元組的資訊,每個位元組儲存一色彩頻道的資料)。

評價

評價
匯總得分
匯總媒體得分
GameRankings84%[15]
Metacritic84%[16]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Edge8
Eurogamer8/10[21]
GamePro4.5/5[17][18]
GameSpot8.5[19]
IGN8.5[20]
官方Xbox雜誌7.5/10

至2008年2月9日,Game Rankings基於55項評分得出PC版的平均分數是84%,[15]Metacritic也從52項評分中統計了84/100的得分。[16]GameSpot的凱文‧凡歐德(Kevin VanOrd)給遊戲8.5/10的評分。[19]

其他的評論大致上都相當正面,遊戲都評分落在8~9(滿分10)之間。[22]

根據娛樂與休閒軟件出版商聯盟(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Software 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統計,在2007年9月29日該週《雷神之戰》在英國是賣的最好的PC遊戲。[23]

Xbox 360PlayStation 3版的評價則沒那麼正面,IGN給了360版6.1分,PS3版5.3分,說明道遊戲問題和比PC版更差的圖像表現是低分的原因。

典藏版

《雷神之戰》有僅在Windows上發行的典藏版(Collector's Edition),2007年10月2日在北美發行,2007年9月9日在澳洲和歐洲發行(在歐洲發行的典藏版稱為進階版(Premium Edition))。典藏版包含遊戲本體、十張集換卡片(總共有十二張,但是前兩張只有預購才有辦法獲得)和一張額外光碟,其中有概念美術、HD視像、訪談、美術作品、可下載的小圖示、鈴聲和配樂曲目。[24]

參考文獻

  1. ^ badman. ETQW to Hit Australia on September 28.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Official Community Site. 2007-08-07 [2008-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3). 
  2. ^ 2.0 2.1 badman.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Release Date Announced.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Official Community Site. 2007-08-04 [2008-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8). 
  3. ^ id Press Conference & Carmack Highlights. quakeunity.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3). 
  4. ^ http://www.gamefaqs.com/computer/mainframe/data/958789.html
  5.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for the Mac Now Shipping.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Official Community Sit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7). 
  6. ^ IGN: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5). 
  7. ^ 存档副本.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0). 
  8. ^ 存档副本.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9. ^ 存档副本.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9). 
  10. ^ ETQW coming to consoles May 27. 2008-04-22 [200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 
  11. ^ id Software confirms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for next generation consoles. activision.com.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4). 
  12. ^ Eduardo Vasconcellos. id Software Causes a Quake. GameSpot. 2005-05-16 [2007-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13. ^ Valley Map Guid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23. 2007-09-06
  14.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Q&A. Shacknews. 2006-04-28 [2009-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5). 
  15. ^ 15.0 15.1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3). 
  16. ^ 16.0 16.1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PC: 2007): Reviews. Metacritic. [200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2). 
  17.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Review from GamePro. GamePro. [200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3). 
  18.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Review from GamePro. GamePro. [200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4). 
  19. ^ 19.0 19.1 Kevin VanOrd.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for PC Review. GameSpot. 2007-09-28 [2007-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20.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Review - PC Review at IGN. IGN. [200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 
  21.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Review. Eurogamer. [200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22. ^ First Wave of ETQW Reviews and Award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23. ^ Retrieved 2007-10-07.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24.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Collectors Edition (with bonus) for PC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9-2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