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使館舊址
39°54′10″N 116°24′38″E / 39.902759°N 116.410516°E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 | |
---|---|
法國使館舊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近代 |
編號 | 5-474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法國使館舊址,是中國北京的一座法國外交代表機構舊址,位於東交民巷與台基廠大街交口處的西北角,現地址為東交民巷15號。清咸豐年間建成之初是純親王府(後為純公府)的宅地,後成為法國駐華使館。
歷史
清末
清朝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法軍佔領肅親王府。1860年11月簽訂中法《北京條約》,允許法國在北京設使館。法國公使葛羅即要求「租」肅親王府為法國使館。因為第一代肅親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清朝開國功臣,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清政府難以接受,乃提出可將宗室景崇府(純公府)租給法國。法國公使葛羅拒不接受。奕訢同意其可以自行修葺,並且准許在府西花園的空地上自建房屋,全部修繕費用均在每年一千兩租銀內扣除,法方這才同意。咸豐十一年(1861年2月),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派參贊哥士耆到北京主持修建事宜。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861年3月25日),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由天津抵達北京,進駐純公府法國使館。光緒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時,法國使館內的部分建築被毀。《辛丑條約》簽訂後,法國使館擴大範圍,將柴火欄胡同以南、原法國使館外西北部的民宅區兼併。[1]
民國
隨着中華民國的成立,20世紀30年代,法國政府在南京設立的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2],位於東交民巷的原法國使館則降格為法國駐北京公使館。[3]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關閉了在中國內地的所有外交代表機構並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共和國初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該建築群成為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1954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事活動及辦公場所之一。[1]1960年春夏之交,《毛澤東選集》中文版第四卷出版。大病初癒的徐永煐正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顧問銜半休,奉命於1960年夏季出面主持英譯《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工作。參加英譯工作的有程鎮球、鄭儒箴、楊承芳、陳龍、吳景榮、方鉅成、於寶榘、趙一鶴等人。潤色譯稿者有錢鍾書及外國友人馬尼婭、柯弗蘭(Frank Coe)等人。上述人員集中在北京萬壽路十八所,用半年時間完成了初定稿。但徐永煐身體又壞了,隨後中央指定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章漢夫負責組織審改定稿工作。章漢夫因事忙轉請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孟用潛主持審定。參加定稿的有孟用潛、徐永煐、冀朝鼎、唐明照、錢鍾書、裘克安、程鎮球及美國友人柯弗蘭、愛德樂(Solomon Adler)、愛潑斯坦、李敦白,工作地點在東交民巷15號賓館。1961年春夏,《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國內版)翻譯完成,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行。[4]
文革年間
1966年文革爆發後,1966年6月20日,在外交部辦公廳主任董越千部長助理的陪同下,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到外交部看大字報。他看完東交民巷15號、30號、40號及東單外交部街33號等外交部工作地點的大字報後(當時外交部無整棟辦公樓,外交部內各部門分散在上述幾地工作),又到外交部辦公廳翻譯室聽取群眾意見。[5]
1967年8月2日,北京外國語學院「六一六造反兵團」頭頭劉令凱等十多人強行衝進東交民巷15號(外交部部長辦公及接待外賓的場所),封堵外交部大門,禁止人員進出。他們在院內張貼「打倒陳毅」大標語及漫畫、傳單,樹立了模仿陳毅形象的稻草人,還張貼了「外交部里有大鬼」、「周總理說話要兌現」等大標語。他們闖進部長辦公室,揪走了姬鵬飛、喬冠華、徐以新三位外交部副部長。8月2日晚,由北京外國語學院「紅旗革命造反團」二百多位紅衛兵造反派組成的「揪陳大軍」(意思是揪斗陳毅的大軍)在正義路廣場召開「徹底批判劉鄧陳『三降一滅』修正主義外交路線大會」。[5]
1967年8月16日,北京外國語學院「紅旗革命造反團」近百名學生在「外交部革命造反聯絡站」(以下簡稱「聯絡站」)部分人員的指引下,衝進東交民巷15號外交部大院,砸毀「外交部革命造反總部」(以下簡稱「總部」)的辦公室,圍攻並驅趕總部值班人員,搜走了總部的文件、資料、錄音帶等,在總部辦公室內貼滿「砸爛總部」、「踏平保皇總部」、「打倒保皇派」、「保皇總部罪該萬死」、「炮打中央文革罪該萬死」等標語。最後他們查封了總部辦公室,並對總部核心組發出最後通牒,限兩天內交出「認罪書」並解散。同時,聯絡站核心組對總部發出多道「通令」、「勒令」、「警告」等,準備徹底打垮總部。[5]
西哈努克行宮
1970年朗諾發動政變後,東交民巷15號成為前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努克和王后莫尼列的行宮,二人流亡中國期間不定期在此居住長達40多年。[6]
現狀
目前法國使館舊址和旁邊的東交民巷17號都屬於軍事管制區,門口有武裝警察看守,一般民眾不得進入[7]。
建築
成為法國使館後,純公府保留了門口的兩隻石獅和府內的中國亭閣,拆毀了大部分中國宮殿式建築,並建造了歐洲風格的使館建築。使館在義和團運動中損毀嚴重,後建築多為光緒二十六年後修建。[8][9][1]
法國使館舊址現佔地東西約為122米,南北約為217米。原使館主樓距離大門約140餘米。現存的原建築有大門,東1、東2、東3、西4共四座官邸,以及院內漢白玉蓮花噴水池。其他均為現代建築。[1]
- 使館大門:單拱券凱旋門式,兩側有弧形側牆,用青磚砌築,局部線腳採用青石裝飾。門洞兩側牆,磚砌向外凸出呈現墩狀,下部為基座,上部採用長方形外凸線腳與孔洞點綴。門洞上部是半圓券,拱角下的拱腳石支在兩個磚砌圓形倚柱上,柱頭是仿愛奧尼式。門前有兩隻石獅,可能是純公府原物,也可能是由其他地方遷來。弧牆前有連以鐵鏈的石墩。[1]
- 原使館主樓:磚木結構二層樓,平面呈「U」字形,帶地下室,灰磚清水牆,局部採用青石裝飾,坡屋頂上有煙囪。主樓體型東西對稱,東西兩端略向前凸。底層南面是連廊,用1比3的大平拱與單拱相間隔,二層連廊是間距密的柱廊。底層中央有三個大平拱券洞與較小的券洞相交替,拱角立在青石立柱上。底層東端是前廳及樓梯,西端是大餐廳及廚房,中部為一大一小兩個會議廳,兩個會議廳可合可分。二層主要是辦公用房。該主樓已被拆除,現原址新建了一座體量類似的二層樓。[1]
- 四棟官邸:均為二層樓,灰磚清水磚牆,裝飾以石材。其中三棟在花園東側,但東北部的一棟和其他兩棟不在同一條直線上,花園西側一棟與東側的三棟也沒有構成橫軸關係。這四棟官邸保存較好,室內門窗已改為鋁合金。[1]
- 噴水池:位於院內,漢白玉蓮花造型。[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法国使馆旧址. 東華流韻. 2009-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 ^ 南京市公房管理中心. 法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 ^ 央視網. 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他在中国的岁月. 搜狐.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 ^ 徐慶來. 徐永煐纪年.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1年.
- ^ 5.0 5.1 5.2 鄒一民. 外交部文化大革命梗概. 胡耀邦史料信息網.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
- ^ 习近平抵金边 柬国王太后赠送花篮. 新京報.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 ^ 譚克華. 探访西哈努克在京大宅门. 新浪新聞. 法制晚報. [2004-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6).
- ^ 京城最长胡同:东交民巷里的西洋旧景. 光明網.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 ^ 纯公府. 清代京城王府建築與文化. [2016-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