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縣,元至元十六年(1289年)降河陽州置[1]。明代仍置[2]。治所在今雲南澄江。歷為澂江路、澂江府治所[3]。民國二年改名澂江縣,1955年改為澄江縣。
註釋
- ^ 『河陽:下。內附後為千戶。至元十六年,為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縣。』《元史》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地理四/雲南諸路行中書省/澂江路
- ^ 『河陽:倚。舊治在西。洪武中,遷繡毬山上。弘治中,又遷縣東金蓮山。正德十三年又遷縣東暘溥山麓。嘉靖二十年又遷金蓮山南。隆慶四年又遷舞鳳山下,即今治。北有羅藏山。南有撫仙湖,一名羅伽湖,下流東會於盤江。又東有鐵池河,源出陸涼州,流至此,會撫仙湖,復引流為鐵赤河,入於盤江。』《明史》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地理七/雲南/澂江府
- ^ 『河陽:衝,繁。倚。康熙八年,省陽宗縣入焉。東:雲龍山。西:虎山。北:羅藏。東南:赦人、天馬。東北:碌碌山。明湖一名陽宗湖,周七十餘里,合錦溪、日角溪、七古泉諸水瀦為湖,北入宜良,為大成江。南:撫仙湖,一名羅伽湖,周三百餘里,東入鐵池河,東流入路南。東北:玗扎溪,一名東大河,合鏡莊、北坡二泉,西南入撫仙湖。羅藏溪、立馬溪、石澗溪、西浦泉諸水並從之。東北有東關、中關、西關。』《清史稿》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地理二十一/雲南/澂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