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水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水懺,又稱之為慈悲水懺法慈悲道場水懺慈悲三昧水懺,為根據印度大乘「佛名懺悔經典」於唐末五代時期所製成的禮懺文本,收錄於大正藏諸宗部[1]

題解

別譯雜阿含經》中,佛陀將善法譬喻為法水,表示身心具足受戒、懺悔之法,《水懺》取水的淨除之意,契接懺悔法門的修行精神,以法水洗淨身、口、意三業的染污[2]

白金銑認為《水懺》的主體內容(三障懺悔文字)是印度大乘佛教「以水洗瘡」的緣起療心之懺悔譬喻,其根本方法是眾生須以緣起的「慈悲心力」、「悲喜心水」進行懺悔,不是依賴〈水懺序〉中迦諾迦尊者的「三昧法水」[1]

流傳

《水懺》三卷的諸佛菩薩名號,與三障懺悔文字內容之資料,在「梁代之時」(六世紀)已由中國人「纂集編寫」而存於佛名懺悔經典之中[1]

據比對,《水懺》中的「諸佛菩薩」名號,與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十二卷本《佛名經》卷八之名號相同。另外,敦煌本「二十卷《佛名經》」(後又演變為十六卷本《佛名經》)殘卷中的「三障懺悔文字」,與《水懺》中的「三障懺悔文字」亦幾乎全同[1]

唐末五代時,敦煌佛教人士由十六卷《佛名經》或《大佛略懺》中抄出「諸佛菩薩名號」與「三障懺悔文字」,捨去了《馬頭羅剎經》與《地獄報應經》等民間宗教的偽經內容,並與龐雜的「諸佛菩薩名號」分離,又在前、後內容略加潤飾,成為佛教的禮懺法[1]

根據《宋高僧傳》的說法,在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以前),長江以南一帶已經盛行《水懺》法。宋太宗至道年間(公元995~997年)出現〈水懺序〉[1]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時,《水懺》正式被明代朝廷收入《南藏》之中。明成祖在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加入〈御製水懺序〉[1]

內容

本書首先對諸佛菩薩歸命,其次舉懺悔文,對一切煩惱障業障、四生六道之一切報障等懺悔,觀照諸法空相之理,最後有發願迴向[3]

據釋德音法師的研究,「慈悲道場」的懺法,若就廣義來說,即所有懺悔法門之壇場,皆是慈悲道場的開顯。若狹義來說是以「慈悲」為名的懺法,通常啟建慈悲道場來標榜「慈悲」的法義,崇仰佛菩薩慈憫眾生救度普濟,趨向佛道離苦得樂為目的。[4]

註解

  • (清)西宗《慈悲道場水懺法科注》
  • (清)智證《慈悲道場水懺法隨聞錄》
  • 釋諦閑《慈悲三昧水懺申義疏》,1925年
  • 演培法師《慈悲三昧水懺講話》,1985年
  • 證嚴法師《慈悲三昧水懺講記》,2010年,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考證

〈水懺序〉記載《水懺》是由知玄悟達國師,於唐懿宗時期(公元860~873年),遇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為其洗濯積世怨讎,因感其殊勝而作懺。在《釋氏稽古略》(1341~1367)中,則記載是發生在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間[1]

明朝釋禪(1577~1632)〈依楞嚴了義究竟事懺語跋〉,則認為《水懺》作者是南宋左街僧錄若訥(1110~1191)自十五卷《佛名經》摭取而來[1]

龍藏》《慈悲水懺法提要》則云:《水懺》是唐朝知玄依據宗密《圓覺修證儀》著錄而成的懺悔法門[1]

據白金銑的研究,〈水懺序〉是將漢景帝袁盎諫殺晁錯的歷史實事,和《宋高僧傳》「羅僧傳」的「感遇異僧」故事,以及「知玄著禮懺文六卷」的事蹟,加以附會而成,並不可信。《水懺》應為唐末五代時期僧人所製成,後來撰成的序文再假託為知玄所作[5][6][1]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白金銑. 《水懺》與〈水懺序〉之關係三論. 正觀雜誌. 2008, 45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2. ^ 黃佳卿. 禮《水懺》,看見「心」自己.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3. ^ 佛光大辭典. 慈悲水懺法.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4. ^ 釋德音. 《慈悲三昧水懺》之研究—其結構、思想與教化.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2015/7) ]]. [2018-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1) (中文(繁體)). 
  5. ^ 聖凱.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禮懺法」新探 (PDF). 普門學報. 2003, 18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12). 
  6. ^ 慈悲三昧水懺.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