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殺盜非殺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殺盜非殺人,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個哲學、邏輯學命題,可能是由墨家提出。其概念與公孫龍提出的「白馬非馬」類似,是對於名實問題的一種邏輯學論辯。重視心性之學的儒家認為此類辯題是「以名亂實」,即利用語言描述的不准確性、通過概念和文字邏輯來混淆事物的實質;以現代漢語的概念來描述,即儒家認定該命題為一種詭辯

概論

「殺盜,非殺人」這個命題被記錄在《墨子·小取篇》[1],是墨辯的一個命題。該命題認為,「盜人」之概念,是「人」之概念其下的某一個種類;因此墨家所提倡的「愛人」說並不等同於「愛盜人」,而「不愛盜人」也不等同於「不愛人」,殺「盜人」不同於殺「人」,不應受到批判。

殺盜非殺人論證

反駁意見

主要有儒家荀子提出的批評,認為這是一種「以名亂名」[2]迷思,也即大約與其同時代的希臘學者所稱的詭辯

參考文獻

  1. ^ 《墨子·小取篇》:「盜人,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奚以明之:惡多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世相與共是之,若若是,則雖盜人,人也;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非不愛人也;殺盜人,非殺人也。無難盜,無難矣。」
  2. ^ 《荀子》〈正名〉:「『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