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正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1月21日)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楠木 正儀 |
假名 | くすのき まさのり |
平文式羅馬字 | Kusunoki Masanori |
楠木正儀(日語:楠木 正儀/くすのき まさのり Kusunoki Masanori,1330年—1389年),南北朝時代武將。南朝的有力武將楠木正成的三男。楠木正行、正時之弟。
生平
三奪京都
正平3年/貞和4年(1348年)兄長正行和正時在四條畷之戰中敗於高師直戰死,正儀繼任楠木氏家督並成為南朝方的先鋒武將。同年與高師泰大戰於河內國石川。正平4年/貞和5年(1349年)在河內國南部各地與北朝方進行過數次小規模戰鬥。
正平5年/觀應元年(1350年)趁室町幕府爆發內亂(觀應擾亂)之際努力挽回南朝的勢力,進行合南北兩朝為一的活動。正平一統後的正平7年/文和元年(1352年)同北畠顯能、千種顯經一同驅逐足利義詮,時隔17年再次奪回京都,然而被得到喘息的義詮在男山八幡擊敗,僅僅1個月後京都再次易手。
在此之後在畿內各地徵兵,在攝津國・河內國擴大勢力。正平9年/文和3年(1354年)足利直冬作為南朝方武將從九州上洛之際正儀也一同出戰,一度又佔領了京都,但隨即義詮再次反擊,不得不撤退。
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與在室町幕府的政治鬥爭(康安政変)中失勢投降南朝的前幕府執事細川清氏聯手,第三次奪回了京都,但一個月以後又不得不撤退。
另一方面,正儀與佐佐木道譽等人一同推動南北朝合體。正平22年/貞治6年(1367年)在管領細川賴之的仲介下與北朝議和,但因為將軍義詮否決最終未果。
投降北朝
第二年,對正儀寄予信任的後村上天皇駕崩,繼位的不是主和派的熙成親王(之後的後龜山天皇)而是主張對北朝強硬的長慶天皇。正儀作為主和派的中心人物在南朝受到孤立。正平24年/應安2年(1369年)正儀在知己細川賴之仲介下臣服於將軍足利義滿,向北朝方投降。正儀的舉動引起了南朝朝廷和楠木一族的強烈反彈,遭到了進攻,但是被賴之派出的援軍所救。 正儀投降之後官位左衛門督,以及和泉、河內的守護職都被北朝繼續保留。
復歸南朝
後來細川賴之在幕府內的權力被削弱,依靠賴之的正儀的地位也漸漸動搖。天授5年/永和4年(1378年)被義滿免去河內國守護一職,第二年天授5年/康曆元年(1379年)由於賴之在康歷政變中再次失勢,正儀在北朝中又被孤立。弘和2年/永德2年(1382年)再次回歸南朝,被任命為參議。第二年主戰的長慶天皇讓位於主和的後龜山天皇。元中2年/至德2年(1385年)參加了二王山合戰,同年與在紀伊國三谷城舉兵的北朝方的山名義理交戰,不敵。
有元中6年/康應元年(1389年)去世的說法,也有元中8年/明德2年(1391年)8月22日在赤坂戰死的說法。
人物評價
- 『太平記』記載對正儀評價不佳,記載其性格「與父親正成和兄長正行不同,稍微有點愚笨」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說正儀性格慎重,迴避沒有勝算的戰鬥。
- 武將生涯中曾多次為奪回京都展開會戰,然而批判南朝公家急於奪回京都的想法。
- 近世以水戶學為中心的南朝史觀質疑正儀投降北朝的做法。同樣以南朝為正統的賴山陽在『日本外史』中同時記錄了兩種觀點。
- 是同世代南朝方武將中最優秀的戰術家。在劣勢當中,以寡兵遏制並擊退了高師泰等北朝大軍的攻勢,數次體現了其軍事才能。另一方面也給予俘虜衣物和藥物,並予以釋放,也有人道家的一面。
- 『太平記』記載佔領京都期間曾經在北朝方的佐佐木道譽府邸中巡視。
- 有傳言認為是一休宗純的祖父或者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