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囚徒
教宗國 Stati della Chiesa | |||||||||||
---|---|---|---|---|---|---|---|---|---|---|---|
1870年—1929年 | |||||||||||
首都 | 梵蒂岡 | ||||||||||
常用語言 | 拉丁語、意大利語 | ||||||||||
宗教 | 天主教 | ||||||||||
政府 | 神權政治 | ||||||||||
教宗 | |||||||||||
• 1870年-1878年 | 庇護九世[註 1] | ||||||||||
• 1878年-1903年 | 良十三世 | ||||||||||
• 1903年-1914年 | 庇護十世 | ||||||||||
• 1914年-1922年 | 本篤十五世 | ||||||||||
• 1922年-1929年 | 庇護十一世[註 2] | ||||||||||
歷史 | |||||||||||
• 羅馬陷落 | 1870年9月20日 | ||||||||||
• 《拉特朗條約》 | 1929年2月11日 | ||||||||||
|
意大利統一戰爭後,自1870年至1929年,因意大利佔據羅馬城,教宗退守宗座宮,以示對意大利吞併教皇國的抗議。[1]
1870年9月20日,教宗國的首都羅馬被意大利王國攻陷,教宗的正式宮殿奎里納爾宮也成為意大利王宮。這宣告了教宗對意大利中部千年統治結束,教宗國滅亡,羅馬成為意大利新首都。教宗庇護九世自稱「梵蒂岡囚徒」(意大利語:prigioniero del Vaticano)以示抗議,羅馬城的陷落使「梵蒂岡之囚」的稱號也為庇護九世的繼承人所使用,直至庇護十一世為止。
在梵蒂岡之囚期間,教宗的活動範圍最遠只到聖伯多祿大殿入口,也不能巡幸其主教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背景
19世紀,民族主義運動席捲意大利半島,意大利統一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教宗國的阻撓。教宗對像法國和奧地利帝國這樣的對羅馬教廷友好的歐洲列強施加影響力,從而使教宗國多次擊退進犯。
但羅馬城最終仍然陷落,而此時新的意大利政府提出讓教宗保留利奧城牆,以延續教宗國,但被庇護九世拒絕。於是在羅馬被攻克一周之後,意大利軍隊佔領了除宗座宮之外的羅馬全城。羅馬城的人民投票決定加入意大利。
在此後的59年時間裏,教宗們始終拒絕離開梵蒂岡,拒絕承認意大利王國對羅馬全城的主權並將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絕罰。教宗們亦拒絕現身於聖伯多祿廣場和聖伯多祿大殿面向廣場的陽台上,因為該廣場已經為意大利軍隊所佔領。教宗的致辭都改在面向庭院的陽台或大殿內進行,加冕儀式都在西斯汀小堂舉行。
結束
1929年,意大利王國政府與聖座為解決「羅馬問題」而簽訂《拉特朗條約》訂立。梵蒂岡城國由此建立,「梵蒂岡之囚」時期也就此結束。
註釋
參考文獻
- ^ 大衛·I. 科澤. 教宗和墨索里尼: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 上海三聯書店. 2018.6: 608. ISBN 9787542662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