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中
林大中(1131年—1208年),字和叔。南宋大臣,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人。
生平
林大中入太學,紹興三十年(1160年)林大中進士中第,知撫州金谿縣。州里督促交納賦稅非常急迫,林大中請寬延期限,州里不聽,於是他上交委任狀自劾歸鄉。後來擔任太常寺簿。宋光宗受禪後,林大中擔任監察御史。林大中上書請求規範祭祀何祭祀的祝詞。一天,光宗御札給林大中,說上書言事發現糾察,應當遵守舊例。林大中說:「台臣不應當逾越職守,固然像聖上的訓示,但是必須正直敢言,才算是稱職。」轉任殿中侍御史。
林大中奏言:「提拔斥退人才,應當看他志向的大體,不應當求全責備看他行事之小節。志向端正,雖小節可責,不失為君子;志向不正,雖小節可嘉,不失為小人。」又說:「今日之事,莫大於仇恥未復。此事不能完成,則這個意願不可忘記。這個意願存於心中,用來招攬天下之才,作天下之氣,倡天下之義。此義明確,則事情條理可談得上,治功可得以成功。」陳賈以靜江守臣的身份入奏,林大中說他「用奸無知,曾經褒貶王淮,創立道學之目,暗中罷黜正人君子。如果允許入奏,必再留於朝中,好人聽說了,紛紛離去,不是安定國家的辦法。」命令於是中止。
紹熙二年(1191年)春,雷電交作,有旨意諮詢時政缺失。林大中以事務多宮中作出,於是上疏:「仲春雷電,大雪繼作,以事例推求,應該是陰氣勝過陽氣的明證。男為陽,女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應該區別邪正,不要讓小人得以離間君子。應該思考正大創始之道,不要讓女人干涉政務。」
司諫鄧馹以議論政事轉任將作監,林大中說:「台諫以議論政事不合而調任,臣恐天下以陛下是不能容得不同意見。」林大中守侍御史兼侍講。知潭州趙善俊按皇帝意圖奏事,林大中上疏彈劾趙善俊,還說宗室趙汝愚賢能當召還。光宗聽其言,召來趙汝愚而外任趙善俊。
當時江、淮、荊、襄為國家屏障,但是權任很輕。林大中說:「應該選擇作風紮實又有材略的人,交給他們江、淮、荊、襄的重任。舊制河北、陝西分為四路,以文臣為大帥,武臣為副手。高宗中興初年,沿江置制置使。自從秦檜罷黜三大將的兵權,專門任用武臣,而江東、荊、襄的帥臣不再領制置之職。應該按照舊制設立制置使,以諸將為副手,久任重權,則邊防確立、國勢聲張。」
江、浙四路之民苦於折帛和買重賦稅,林大中說:「有產則有稅,對於稅絹收取折帛,還有的可說,如果和買又折帛則對民眾是雙重危害。從咸平年間馬元方建建議從春天預支本錢救濟百姓困乏,至於夏秋讓他們交納,則是先支錢而後納絹。其後則錢鹽分別交納,其後則直接從百姓那裏收錢,現在又令納折帛錢,以兩縑折一縑的價值,大失立法初意。」朝廷因他的進言為減免了三年的稅收。
馬大同為戶部,林大中彈劾他執法嚴峻。皇帝想要還他到其他部門,林大中說:「他曾經為刑部,本來就以嚴刻著稱。」上章三次不報。又彈劾大理少卿宋之瑞,上奏四次,又不報。林大中因為進言不行,請求離去,改任吏部侍郎,推辭不任,於是林大中直寶謨閣,馬大同、宋之瑞都去當地方官。
開始,占星者對朱熹說:「某星示變,正派人應驗,莫非是林和叔?」從此,朱熹給朝士寫信:「聽說林和叔擔任御史台說,無一事沒有擊中目標,離開朝廷一事,風義凜然,當從古人中來找他的精神。」給事中尤袤、中書舍人樓鑰上疏:「林大中是言官,應當與被被他彈劾的人有所區別。」任命他知寧國府,又轉任贛州。宋寧宗即位,召還,試任中書舍人,轉任給事中,兼侍講。知閣門事韓侂胄來拜見,林大中見他,沒有別的話,暗中請私下結交,林大中笑着推辭,韓侂胄的怨恨從此開始。
當時吏部侍郎彭龜年彈劾韓侂胄,韓侂胄轉一官與內祠,彭龜年轉任煥章閣待制外任。林大中同中書舍人樓鑰繳還奏章:「陛下禮遇舊僚,一旦登基,邀請詢問不停。不到三個多月間,或死或貶,只有彭龜年一人還留着,現在又貶去,四方之人以為他直言獲罪,恐怕有傷政體。而且一去一留,恩意不能平等。出朝的人越走越遠,不再侍奉左右。留下的奉祠,也是召見無時。請留彭龜年參與經筵,而命韓侂胄外任,則事體公平,人無可言。」寧宗有旨:「彭龜年已為優待,韓侂胄本無過錯。」林大中再奏:「彭龜年免職外任為優待,韓侂胄轉任承宣使不是優待嗎?如果說韓侂胄本無過錯,則彭龜年上奏實出於愛君之心,豈能說是過錯?彭龜年既以決定外任,韓侂胄難以獨留,應該外任或外祠,以安慰公議。」寧宗不接受。
太府寺丞呂祖儉以上書彈劾韓侂胄,被貶到韶州,林大中上奏援救他。汪義端為御史,因為彈劾趙汝愚離職,這時韓侂胄援引他為右史,被林大中封駁。林大中改任吏部侍郎,不受,以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城南民田,潮水泛濫不能耕種,林大中捐公款買石頭修築,百姓沒有勞役而獲其利。慶元府有人說夜裏有妖怪,林大中認為這必是狡猾的賊人所為,立刻捕拿處以黥刑,民情於是安定。請求奉祠,得准。給事中許及之繳奏駁斥,於是削職。後來提舉沖佑觀。請求退休,恢復原職。監宗御史林采彈劾,再次落職,不久又恢復原職。
林大中罷官歸鄉,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失放在心上,在龜潭之上建園,客人到了,摘杞菊,釣溪魚,飲酒賦詩,時事一句不談。客人有人勸林大中給韓侂胄寫信,林大中說:「吾為門下侍郎時,一句話承他的意,豈能閒居到今日?」客人說:「即使不求福,也能免禍。」林大中說:「福不是求到的,禍也不是怕就能免除的?」韓侂胄準備北伐,林大中說:「今日想要安民,非息兵不可;想要息兵,非去韓侂胄不可。」
韓侂胄被殺,寧宗召見林大中,落致仕,試任吏部尚書,林大中說:「呂祖儉得罪韓侂胄,死在瘴鄉,雖然贈官,而公議沒有滿足。彭龜年面奏韓侂胄之過,朱熹彈劾韓侂胄竊弄權柄,都被中傷,降官奪職,最後老死,應該優加旌表。其他因議論韓侂胄獲罪之人,希望按照輕重而表彰他們,來為獲罪者伸冤。」除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嘉定改元,兼太子賓客。曾經議論講和事,寧宗說:「朕不怕為民屈己,講和之後,也想和卿等革除韓侂胄弊政,作做好國家的事。」林大中叩首:「陛下言及於此,是宗社生靈之福。」經常對親近的人說:「我年近八十,豈能受的勞累,只以和議未成,想到自己接受聖訓,以革除弊政作為經久之計。如果初心稍稍滿足,即請求退休。」當年六月卒,時年七十八歲,贈資政殿學士、正奉大夫,諡正惠。
林大中清修寡慾,退讓的樣子就像不穿不了大衣服,但是遇事發作,凜然不可犯。從小力學,志向不凡。所著有奏議、外制、文集共三十卷。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 《宋史》卷393 列傳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