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
李璮(?—1262年8月6日),濰州人,蒙元時期軍閥,為元朝的漢地世侯之一。小字松壽,父全為金元之際紅襖軍首領。一雲璮本衢州徐氏子,父嘗為揚州司理參軍,全蓋養之為子云。元世祖中統二年末起兵反元,次年兵敗被殺。
生平
父親創業
李璮之父李全本為濰州北海農家子,弓馬矯健,善使一鐵槍,因此被稱為「李鐵槍」。金章宗泰和、大安時代,益都(今青州)人楊安兒起事,蒙古軍攻至山東,李全之母及長兄皆死,遂與次兄李福聚千餘人附楊安兒。
蒙古軍退去後,金朝勢力復至。金遷完顏霆為山東行省、黃摑為經歷官,率花帽軍討伐紅襖軍,楊安兒戰死,其侄楊友稱「九大王」,但楊友不懂軍務,大權遂為楊安兒之妹四娘子(楊妙真)掌握。四娘子不久在磨旗山嫁與李全。李全成為紅襖軍新首領。
李全雖然後來降宋,但亦陰附蒙古,以取其利。而宋廷對北方義軍並不信任,始終採取扼制和分化的手段,因此使得積極擴張個人勢力的李全極為不滿。雙方不斷發生摩擦,宋寶慶二年(1226年),李全與蒙古軍交戰,不勝,降。蒙古以李全為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與此同時,楚州軍發生內訌,宋軍趁機攻入楚州(今江蘇淮安),盡殺李全餘部。李全聞迅後,向蒙古統帥孛魯(木華黎之子)告歸,率軍南下。
李全欲先取通、泰二州,然後渡江直取臨安。佔領泰州後,進取通州、揚州,但在灣頭為宋軍所阻,雙方僵持。李全初時小勝,但自宋紹定四年(1231年),屢為宋軍所敗,宋朝也削去了李全所官職。宋將趙范、趙葵用計誆李全出營帳,堵塞退路,李全被迫逃走,北至新塘,陷入數尺深的泥淖。宋制勇軍趙必勝等追及,用亂槍刺死。
雄踞山東
李全死後,其餘部全部北退。李璮承襲父職,但李全原在兩淮地區的地盤皆落入宋、金手中,李璮勢力僅限於益都一地。但李璮通過聯姻,娶斡赤斤後王塔察兒的妹妹為妻,與黃金家族中「東諸侯」之長締結起「肱脾相依」的關係。同時利用益都特在宋蒙之間特殊位置,「恫疑虛喝,挾敵國以要朝廷,而自為完繕益兵計」[1]。十餘年間,李璮擴大至山東中東部,南則與宋隔淮河相峙。
反蒙之敗
1260年,忽必烈繼汗位後,全力進行與阿里不哥的戰爭。為穩定對南宋的防禦,加封益都行省李璮為江淮大都督,節制駐邊的蒙古、漢軍。之後忽必烈對阿里不哥發動北征,李璮藉口防禦南宋,拒不出兵。並且謊報宋朝敵情,藉以獲得賞銀和兵器,逐步擴充實力。與中書平章政事王文統暗通信息,計劃發動叛亂。
1262年正月,在京師為人質的李璮之子李彥簡逃歸。1262年2月22日,乘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作戰之機,李璮起兵反蒙,殺蒙古駐兵,以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海州(今連雲港西)、漣水(今江蘇漣水)三城獻於南宋,獻出山東郡縣以贖其父李全叛宋之過。宋理宗授李璮為保信、寧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路軍馬、齊郡王,又恢復其父李全官爵。李璮還軍益都(今山東青州市),入城後以府庫財犒賞將士。騎兵攻掠蒲台(今山東利津西南),佔據濟南。
忽必烈得知後,命水軍萬戶解誠、張榮實,大名萬戶王文斡、萬戶嚴忠範會師東平;濟南萬戶張宏、歸德萬戶邸浹、武衛軍砲手元帥薛軍勝等會師濱州、棣州,詔濟南路軍民萬戶張宏、濱棣路安撫使韓世安修城池,盡發管內民戶為兵,做好應戰準備。二月十八日,忽必烈急召命宗王哈必赤總督諸道兵征李璮,行萬戶史樞、北京宣撫撒吉思、行軍總管張弘範等將從征。三月十七日,李璮率軍出掠輜重,被史樞、韓世安、阿術等於高苑老僧口擊敗,死四千餘人,李璮率軍退守濟南。
四月,忽必烈又命右丞相史天澤專征。哈必赤率領十七路兵樹柵鑿塹,李璮乘夜率軍突圍,蒙古將懷都率軍反擊,斬殺百餘人,俘虜二百餘人,奪兵仗數百,李璮退入濟南城內死守。南宋知淮安州兼京東招撫使夏貴攻打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滕州(今山東滕州市)、徐州(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今江蘇邳州市南)等七州和蘄城(今安徽宿州南)等四縣。
五月初五,史天澤至濟南,哈必赤及真定路行軍千戶奧敦希尹建策,築外城圍困,深溝高壘,待其糧絕。史天澤與哈必赤定議,諸軍離城數里開河築環城,共三河三城圍困濟南,進行長期圍困。忽必烈派撒吉思安撫益都百姓,各務農功。六月,李璮同黨太原總管李毅奴哥、達魯花赤戴曲薛等想要起兵響應,事泄被殺。南宋知李璮被圍,派軍赴援,進至山東不敢前進,於是引軍南歸。七月十三日,李璮軍向城西突圍,陷於張弘範所挖深壕中,為伏兵殺死。再派軍從城西南大澗突圍,又被史樞所部擊敗,死傷不可勝計。
濟南被圍四月,城中糧盡。為定軍心,取城中子女賞將士,分軍就食民家,不足則以人為食。軍心渙散,眾叛親離,李璮愛將田都帥也縋城出降。七月二十日,蒙古軍攻克濟南城,李璮見城破,手刃妻室,乘舟入大明湖,投水不死,為蒙古軍所俘,被史天澤斬於軍前。次日,史天澤引軍東行,沒有到達益都,城中人已開門迎降。李璮起兵失敗,山東復為蒙古佔有。忽必烈在平定李璮後,派軍攻宋,相繼奪回被宋收復的七州四縣。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 ^ 《元史·逆臣》卷二0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