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明朝海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朝海盜,指於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年間活動的海盜。

歷史背景

明朝多次實施海禁令,他們統治著當時海上所能航行的一切海面。而第一次實施海禁令為1371年,海禁政策導致明朝時大量海盜出現。當時某些海盜被抓拿後一般報稱自己為日本人,因為當時日本當局容忍海盜來報復元朝的水軍進攻,在東亞地區對東亞海盜貶稱為倭寇,惟歷史上倭寇來源眾多,成分複雜,倭寇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

前期倭寇,確實以日本人為主體,被稱為「真倭」;後期倭寇,以中國人為主體、其他東亞族裔為輔,被稱為「假倭」,《明史·日本傳》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朝鮮正史《朝鮮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 [1] 。可見於後期倭寇時期,根據《明史·日本傳》記載日本人比例大約只有3成,根據《朝鮮世宗實錄》記載日本人比例亦不過2成。

明成祖發動內戰,奪取政權,遷都北京後,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由於這些南方人體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比北方人更難與日本人區別,所以沿用「倭寇」這名詞來稱呼由日本人與南方中國人所組成的海盜集團。可是,後期倭寇集團的海員有不少是南方中國人、韓國人以及其他東亞民族,貨真價實的日本人只佔少數[1]

初期(14世紀

前期(15世紀

  • 梁道明,14世紀明朝時一名來自廣東的潛逃者,同時也是巨港的統治者,居住在三佛齊巨港[4]。根據明朝的記錄,梁道明在巨港擁有數以千計的追隨者和一支相當強大的軍隊。

中期(16世紀

晚期(17世紀

  • 陳衷紀,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明朝末年活躍於福建沿海的海盜,顏思齊集團的成員,後被李魁奇所殺。
  • 許心素,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一說生於漳州府。明朝末年知名海商,原為海盜李旦的部下,李旦死後,許心素加入明軍,對抗李旦的繼承者鄭芝龍,被鄭芝龍俘斬。
  • 鄭彩,字羽長[7],是初的一名海盜及南明的一位將領。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高浦人[7]

後世影響

海盜橫行大明沿岸數個世紀,日後於清朝時亦出現了以打劫外國商船形式的海盜,當中以華南海盜中最為著名。

註釋

  1. ^ 海盜簡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作者:李子遲,出版社:重慶出版社,和訊讀書
  2. ^ 明史·卷289·列傳第177》:『王綱,字性常,餘姚人。有文武才。善劉基,常語曰:「老夫樂山林,異時得誌,勿以世緣累我。」洪武四年以基薦征至京師,年七十,齒發神色如少壯。太祖異之,策以治道,擢兵部郎。潮民弗靖,除廣東參議,督兵餉,嘆曰:「吾命盡此矣。」以書訣家人,攜子彥達行,單舸往諭,潮民叩首服罪。還抵增城,遇海寇曹真,截舟羅拜,願得為帥。綱諭以禍福,不從,則奮罵。賊舁之去,為壇坐綱,日拜請。綱罵不絕聲,遂遇害。』
  3. ^ 洪武十四年 > 杂谭逸事. 中國博物.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4. ^ 鄭和的國家觀與「華僑政策」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26.
  5. ^ 《沿海倭亂始末》谷應泰
  6. ^ 明史》稱他為汪直,明代鄭若曾《籌海圖編》和明嘉靖年間《浙江通志》轉錄的田汝成《王直傳》稱他為王直。
  7. ^ 7.0 7.1 江日昇臺灣外記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