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荷蘭關係
日本 |
荷蘭 |
---|---|
代表機構 | |
日本駐荷蘭大使館 | 荷蘭駐日本大使館 |
日荷關係(日語:日蘭関係/にちらんかんけい Nichiran kankei、荷蘭語:Japans-Nederlandse betrekkingen)是指日本與荷蘭的外交關係。日荷關係可以追溯到1609年,次年兩國第一次建立貿易往來。[1][2]
幕府時代
應英國商人威廉·亞當斯的要求,日本與西方的正式的貿易往來於1609年建立。荷蘭人也隨之請求批准貿易許可,他們隨後在平戶市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站。1637年島原之亂爆發,日本的基督徒奮起反抗江戶幕府的統治。江戶幕府在荷蘭人的幫助下鎮壓了起義。此後,所有的基督教國家全被清除出日本,只有荷蘭成為了西方世界與日本唯一的貿易夥伴。[2]荷蘭人也被限制了從事貿易的地點,他們都被遷移到出島,其餘的貿易站也被清除。[3]
「蘭學」
「蘭學」,其字面意思為「關於荷蘭的學問」。通過蘭學,日本人能夠了解到西歐正在發生的科學技術變革。當日本在1854年佩里叩關後再次開放與西方的貿易之時,這些知識能協助日本快速發展現代化。
佩里叩關之後
佩里叩關後,西方列強也紛紛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1858年(安政元年)8月17日,荷蘭也與日本簽訂日荷修好通商條約。
日本決定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艦隊。建立艦隊的第一步是從歐洲購買蒸汽動力的戰艦。觀光丸是日本從歐洲得來的第一艘戰艦,這艘戰艦是荷蘭王國的威廉三世贈送給日本的。為了訓練日本士兵使用這些全新的武器和戰艦,長崎海軍基地訓練營建立在了出島的出口處。此舉是為了更快地向西方學習軍事知識。訓練營的學生中有日後的大日本帝國海軍的締造人之一:榎本武揚。
明治維新後的日荷關係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軍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此一時期,明治新政府與西方列強進行交涉,江戶時代的不平等條約開始「條約改正」,日荷通商航海條約於1912年(明治45年)簽訂,正是修訂不平等條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3月至1945年9月),日本侵略並佔領了荷屬東印度。
戰後日荷關係
日本在印度尼西亞的統治儘管短暫,卻極大地削弱了荷蘭在當地的勢力和影響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荷蘭再次回到印度尼西亞之時,絕大多數的荷蘭政府機構都已經被日本根除。1949年,在美國的強力敦促下,荷蘭給予印度尼西亞獨立自治地位。
現居荷蘭的日本人約為6600餘人。
外交機構
日本在荷蘭的海牙設有日本駐荷蘭大使館(在オランダ日本国大使館)。
荷蘭在日本的東京都港區芝公園設有荷蘭駐日本大使館,並於下列城市設有領事館:
參考
- ^ Mitsubishi Corporation – Regional Report on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1-20.存档副本. [200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 ^ 2.0 2.1 400 jaar handel – Four centuries of Japanese–Dutch trade relations: 1609–20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Edo-Tokyo Museum exhibition catalog, p. 207.
- ^ Japanese-Netherlands Exchange in the Edo Era: Stranding of De Lief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from www.ndl.go.jp, April 14,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