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文化革命 (蘇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女人,學會閱讀和寫作吧!哦,母親!如果您識字,您就可以幫助我!」由伊利沙伯·克魯格利科娃英語Elizaveta Kruglikova1923年創作的海報,倡導女性識字
伊萬·福明英語Ivan Fomin莫斯科革命紀念碑草圖:「我們要毀滅,我們要重建——所有的力量都在我們身上」。
文化革命時期宣傳掃盲運動的蘇聯海報

文化革命(俄語:Культур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是蘇維埃俄國蘇聯開展的一系列運動,旨在對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生活進行徹底的重組。這些運動意圖在社會上推廣新文化,增加知識分子社群中的無產階級的比例[1],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2][3]

蘇聯的文化革命是改造民族文化的重點計劃,但在實踐中卻往往停滯不前,只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大規模實施[4]。在現代史學中,蘇聯的文化革命常被認為只在1928-1931年間進行,但在一些歷史學家看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5][6]。1930年代的文化革命與蘇聯的工業化集體化一同被視作社會和國民經濟轉型的一環。[7]另外,在文化革命中,蘇聯的科學活動組織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調整和重組。[8][9]

詞源

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俄語Институт философии РАН出版的《新哲學百科全書》寫道,「文化革命」一詞最晚不遲於1917年5月出現在戈爾丁兄弟英語Abba Gordin的《無政府主義宣言》中,1923年弗拉基米爾·列寧在《論合作社英語On Cooperation》一文中將這一概念引入蘇聯政治體系中:「現在,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但是這個文化革命,無論在純粹文化方面(因為我們是文盲)或物質方面(因為要成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異常困難的」。[10][11]

不少學者則將蘇聯文化革命更多的歸於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波格丹諾夫,認為他發起的無產文化運動代表着蘇聯文化革命的開端[12][13]

蘇維埃政權初期的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是在十月革命後不久發起的[3]。1918年1月23日,蘇俄頒佈《關於教會同國家分離和學校同教會分離的法令》。神學古希臘語和其他宗教信仰等與宗教有關的內容被從教育系統中刪除[14][3]。文化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原則引入蘇聯公民的個人信念。[2]

為在蘇維埃政權成立的的首幾個月里就開始實施這一計劃,蘇聯創立了一個由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鼓動部政治促進局英語Glavpolitprosvet教育人民委員會新聞保護國家秘密總局等組織組成的管理網絡。出版社、博物館、電影廠等文化機構被國有化,新聞自由遭到壓制。在意識形態領域,文化部門開始大力宣傳無神論,宗教開始遭受迫害,相關符號受到嚴格審查,蘇維埃政權還在教堂中建立各類社團、倉庫和生產設施。[2]

當時的大多數蘇聯群眾沒有受過教育,處於文盲狀態中: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年的人口普查英語List of Russian censuses顯示,8歲以上的人口中,只有41.7%的識字[15]。文化革命首先要進行掃盲,以便後續的科技發展。文學作品被有意簡化,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蘇維埃政權需要的是執行式的文化,而非創造式的文化[7]。然而,文化革命的掃盲效果並不如最初設想一般理想,蘇聯直到1930年才引入全民初等教育英語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而文盲率大幅下降則要等到更晚的蘇德戰爭[3]

為培育新一代知識分子,1919年,蘇聯成立了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次年成立黨史委員會英語Istpart,1921年成立紅色教授學院,1924年,將1918年成立的社會主義科學院改名為共產主義學院[2][16]

與此同時,蘇聯開始採取措施壓制知識分子異議者:數百知識分子被迫乘坐「哲學船」離開蘇聯。自1920年代末起,又先後發生了學院案英語Academic Trial沙赫特審判工業黨審判[12]。1929年,蘇聯建立了沙拉什卡以招募入獄的知識分子進行重要的科學研究及設計工作[2]

1920年代的蘇聯也就文化革命的方式方法進行了討論,比如,托洛茨基在1923年發表的有關黨內生活的文章和小冊子就探討了這些問題[17]

蘇聯共產黨始終掌控着文化革命的走向,全聯盟列寧主義青年共產主義聯盟在文化革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3]

結果

到1939年,有超過85%的蘇聯人具備了識字能力,正規的中學教育體系被建立起來,蘇聯的科學和藝術都有發展[18][1]。蘇聯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階級意識形態、「共產主義教育」、群眾文化和教育為基礎的官方文化,為後來的工農「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打下了鋪墊[12][3]

一些學者認為蘇聯的文化革命成功使蘇聯與俄羅斯數百年的文化傳統決裂[1]。另外一些作者則對此提出了異議,認為俄羅斯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和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文化革命期間只發生了很輕微的轉變,布爾什維克創造「新蘇維埃人」的計劃應被視為基本失敗[19][20]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Socialist Cultural Revolution // Great Encyclopedia "Terra". Volume 24. Moscow, «Terra», 2006
  2. ^ 2.0 2.1 2.2 2.3 2.4 Cultural Revolution // Great Russian Encyclopedia – Volume 16 – Moscow, 2010
  3. ^ 3.0 3.1 3.2 3.3 3.4 3.5 Yuri Nikiforov. Russia: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Moscow: OLMA-Press Education. 2006: 262, 288. ISBN 5-94849-897-2. 
  4. ^ Sheila Fitzpatrick.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ussia, 1928–1931需要免費註冊. United Stat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0-253-20337-6. culture revolution ussr. 
  5. ^ Michael David‐Fox. What Is Cultural Revol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Russian Review. Volume 58, Issue 2, pages 181—201, 1999年4月
  6. ^ Sheila Fitzpatrick. Cultural Revolution Revisit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Russian Review. Volume 58, Issue 2, pages 202—209, 1999年4月
  7. ^ 7.0 7.1 Alexey Derevyanko, Natalia Shabelnikova. History of Russia: Study Guide. Moscow: Prospekt. 2011: 531–532. ISBN 978-5-392-01829-1. 
  8. ^ 謝爾蓋·奧登堡. Tasks of the Section of Scientist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Scientist. 1928. № 5/6
  9. ^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cientists. Digest of Articles / Edited by Ivan Luppol — Moscow: Educator, 1928
  10. ^ Valentin Tolstykh(瓦倫丁·托爾斯泰赫). Cultural Revol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ew Philosophical Encyclopedia: in 4 Volumes /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Chairman of the Scientific and Editorial Board. Vyacheslav Stepin — Moscow: Think, 2000—2001 — ISBN 5-244-00961-3. 2n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 Moscow: Think, 2010. — ISBN 978-5-244-01115-9. Copy of the Artic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 弗拉基米爾·列寧. 论合作社.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4). 
  12. ^ 12.0 12.1 12.2 程曉農. 毛泽东向斯大林学到了什么?──中苏“文化革命”的比较及其启示. 當代中國研究. 2006, (3) [2023-06-21]. 
  13. ^ David-Fox, Michael. What Is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Russian Review. 1999, 58 (2): 185 [2023-06-21]. ISSN 0036-0341. 
  14. ^ 張艷傑. 俄国政教关系的历史嬗变 (PDF).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01, 8 (1): 155 [2023-06-25]. 
  15. ^ Literacy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10-15. 俄羅斯教育百科全書. 第1卷. 莫斯科, 1993;
  16. ^ 張建華. 从政治整肃到行政规训: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政策 (PDF). 俄羅斯研究. 2009, (04): 37–38 [2023-10-11]. 
  17. ^ Reznik, Alexander. Trotsky and His Comrades: the Left Opposition and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 1923–1924 [托洛茨基和他的同志們: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左翼反對派和政治文化,1923-1924年]. Saint Petersburg: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y at Saint Petersburg. 2017: 81–101. 
  18. ^ 全球教育監測報告組. 全民教育扫盲至关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4. 2005 [2024-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1). 
  19. ^ Bauer, R.A. The New Man in Soviet Psycholog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20. ^ Hoffmann, David L. Cultivating the Masses. Modern State Practices and Soviet Socialism, 1914—19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8014-4629-0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