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冷地
撒冷地 | |
---|---|
原名 | Salem's Lot |
中文名 | 撒冷地 |
作者 | 史提芬·京 |
譯者 | 姚向輝 陳明哲、葉妍伶 |
類型 | 恐怖小說 |
語言 | 英語 |
主題 | 吸血鬼題材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DoubleDay Publisher |
出版時間 | 1975年10月17日 |
出版地點 | 美國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上海譯文 2011年3月22日 皇冠文化 2012年2月 |
頁數 | 522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魔女嘉莉 |
續作 | 鬼店 |
《撒冷地》(英語:Salem's Lot)是美國作家史提芬·京在1975年發表的一部以吸血鬼為題材的恐怖小說,曾於1976年獲得第2屆世界奇幻獎最佳小說作品提名。[1]
概要
作品的創作契機來自於史提芬·京與他妻子塔比莎·金的一段交談,當時塔比莎曾提到「若在歐洲的吸血鬼來到美國鄉村裏,會有何種情況發生」的一段話,激發了史提芬·京的一連串想法。[2]後續史提芬·京在1981的評論集《死亡之舞》上則提及,在他8歲時曾作了一個在丘陵上看見一個吊死屍體的惡夢,而那屍體的臉孔正是他自己的容貌、並掛着一塊寫着「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的牌子。當時夢中的場景後來成為《撒冷地》主角班·米爾斯(Ben Mears)小時在廢棄的瑪斯登大宅中,看見吊死的大宅主人修伯特·瑪斯登(Hubie Marsten)的靈感來源。
此作品最早被史提芬·京命名為《二次降臨》(Second Coming),但被妻子塔比莎認為名稱像是性愛手冊而換為《耶路撒冷地》(Jerusalem's Lot),之後又被替本書發行的雙日出版社聽起來太像宗教題材書籍而改成現今的《撒冷地》。[3]
史提芬·京後續在1983年的《花花公子》雜誌、以及1987年《The Highway Patrolman》雜誌的訪談中,表示《撒冷地》是他個人最喜愛的作品,並有着計劃寫出《撒冷地》續集的念頭。[4][5]但數十年後史提芬·京完成《黑塔》系列第五部《卡拉之狼》及第六部《蘇珊娜之歌》時,因故事中穿插著先前《撒冷地》登場過的角色,便認為沒有寫出續集的需要了。
劇情簡介
一位名為班·米爾斯的作家,在遭遇喪妻之痛後的一段日子裏,重回了年少時期居住過的小鎮「撒冷地」。
回到舊地的班·米爾斯,因想以鎮裏曾帶給他心中一段恐怖回憶的房舍「瑪斯登大宅」為題材來創作一篇小說;而打算待上一陣子。
但居留撒冷地一段時間後,小鎮上突然連續發生各種離奇的失蹤、死亡事件,而一切事件的幕末黑手則與班·米爾斯作為小說題材的瑪斯登大宅有着密切的關聯。
與史提芬·京其它作品的關聯
史提芬·京後續在1978年短篇小說合輯《玉米田的孩子》裏收錄了描述撒冷地先前詭異歷史的短篇《耶路撒冷地》(Jerusalem's Lot) ,以及一段撒冷地在發生吸血鬼事件後數年的小故事《夜荒荒心慌慌》(One for the Road) 。
《撒冷地》故事中的角色卡拉漢神父(Father Callahan)之後則在《黑塔》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卡拉之狼》再度登場。
改編作品
- 午夜行屍(Salem's Lot):1979年播出的3小時電視影集。
- 吸血鬼復仇記續集(A Return to Salem's Lot):1987年電影,是1979年電視劇《午夜行屍》的續曲。
- Salem's Lot:1995年BBC電台的廣播劇。
- 午夜行兇(Salem's Lot):2004年電視影集,為1979年《午夜行屍》重新拍攝版本。
- 撒冷地(Salem's Lot):2024年電影,由蓋瑞·道柏曼執導。
註釋
- ^ 註1:皇冠文化1988年發行的《玉米田的孩子》中文版將此短篇譯為「耶路撒冷的羅德」;2004年奇幻基地出版的《克蘇魯神話》則將此譯為「耶路撒冷之籤」。
- ^ 註2:皇冠文化1988年發行的《玉米田的孩子》中文版將此短篇譯為「岔路」。
參考資料
- ^ 1976 Award Winners & Nominees. Worlds Without End. [201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5).
- ^ 撒冷地. 皇冠文化. 2012: 668頁. ISBN 978-957-33-2874-2.
- ^ 撒冷地. 皇冠文化. 2012: 15. ISBN 978-957-33-2874-2.
- ^ Phil Konstantin. An Interview with Stephen King. AmericanIndian. [201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2).
- ^ Stephen King. AmericanIndian. [201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