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摩訶迦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
出生古印度摩羯陀國大海港村(Mahatittha)
尊稱大乘佛教第二祖
師承釋迦牟尼

摩訶迦sip3梵語महाकाश्यपIASTMahākāśyapa巴利語Mahakassapa),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和佛教創始人,在釋迦牟尼弟子中,被稱為頭陀第一。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

姓名及出身

摩訶迦葉的姓為shèkāśyapa)。原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思是大龜,因為這位仙人身上放的光,能夠掩蓋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飲光的意思。後來成為其氏族之姓[1]。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員也姓迦葉,如迦葉三兄弟十力迦葉。因為他最年長,以及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訶(意思是大)的頭銜,稱他為大迦葉,以作區別[2]

他的名為畢鉢羅(Pipphali),或譯畢鉢波羅延、梯毘犁。本為樹名,其父母在樹下祈願後出生,因此以樹為名[3][4]

摩訶迦葉出生於摩揭陀國王舍城,其家境富裕。父名迦毘羅(Kapila),母名檀那,其妻名為婆陀[5]。一說生於摩揭陀國尼拘律城,其父名尼拘律[6]。可能出身跋耆族[7]

簡介

大迦葉生於摩羯陀國王舍城近郊的一個大港村(Mahātittha),其父名迦毘羅, 其母名Sumanadevi。他的原名是Pipphali。[8]其父擁有十六個村落,如同一個小王國。迦葉放棄家業出家,成為沙門[9],在王舍城那羅聚落中的多子塔所修行,後來於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三個月皈依,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10],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

大迦葉人格清廉,年紀又長,曾受佛陀分予半座[11]僧伽梨衣,為頭陀第一[12]。《增一阿含經》說大迦葉曾經自言,即使佛陀沒有出世,他也可以依自己的努力成為辟支佛[13]。但上座部巴利經沒此說法。

佛陀入滅後,成為佛教教團領導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14]。大迦葉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15]包括佛索水而不與,[16]不問佛小小戒,請佛度女人出家,先令女人禮佛舍利而污佛足,為佛縫衣而以足躡等等[17]

在這些或多或少的過失中,可歸納為三類:一、有關戒律問題;二、有關女眾問題;三、有關侍佛不周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不問微細戒,及請度女眾,所以《毘尼母經》,只提到這兩點。《銅鍱律》、《五分律》、《十誦律》都以不問微細戒為第一過;而《四分律》 等,都以請度女人為第一。[18]

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猊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19]直至阿難成為弘法繼承者,大迦葉始入雞足山入定[20],以待彌勒佛出世,方行涅槃[21]。而迦葉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被稱為「頭陀第一」;又因至今傳誦不絕的公案拈花微笑[22],被中國禪宗尊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漢傳佛教中,大迦葉與阿難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為釋迦牟尼佛之脅侍,與佛一同接受供養。而在南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目犍連舍利弗較多。

在《法華經》中,大迦葉被佛陀授記將來無量世後成佛,佛號是光明如來。[23]

逸事

摩訶迦葉尊者

須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門第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不願意再讓窮人花費;而大迦葉卻反其道而行,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想要賜與貧家累積善業的機會。釋迦佛對這兩尊者都加以駁斥,因為都有了願心,應該不起心,不動念才是。認為化緣、布施皆應隨緣,不應該特選布施。

大迦葉羅侯羅君屠缽嘆尊者賓頭盧等四位尊者,是《彌勒下生經》中佛陀授記的不得入滅,留形住世直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的四位聲聞阿羅漢

師承

註釋

  1. ^ 《法華文句》卷1:「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真諦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踴,能映餘光使不現,故言光波,亦云飲光。迦葉身光,亦能映物。」
  2. ^ 《翻譯名義集》卷1:「或因智大、德大、心大,故稱大迦葉。若約事釋者,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於同姓中,尊者最長,故標大以簡之。」
  3.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1:「三七日後諸親歡會:『此兒今者欲作何字?』相與議曰:『今此孩子,本於畢缽羅樹求得,應名畢缽羅。又從氏族,可名迦攝波。』由此時,人稱畢缽羅,或雲迦攝波。」
  4. ^ 《法華文句》卷1:「名畢鉢羅,或畢鉢波羅延,或梯毘犁。畢鉢羅,樹也。父母禱樹神求得此子,以樹名之。」
  5. ^ 《增一阿含經》:「羅閱祇大富長者,名迦毘羅。婦名檀那,子名畢鉢羅,子婦名婆陀。其家千倍勝瓶沙王,十六大國無以為隣。」
  6.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1:「爾時摩揭陀國有一大城名尼拘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於此城中有大婆羅門,亦名尼拘律。富有財產,多諸僕使,金銀珍寶,倉庫盈溢。有大力勢,如毘沙門王。復有十八廣大聚落,以充封祿,十六大邑,以充僕使。有六十億上妙真金。其摩揭陀主大蓮花王,有千具犁。婆羅門家犁數亦等,恐招過咎,於千數中但減其一。」
  7. ^ 《法華文句》卷1:「跋耆子生此聚落,人以為號。其家大富。」
  8. ^ ThagA.ii.141; AA.i.99; SA.ii.143。
  9. ^ 《雜阿含經》卷41〈1114經〉:「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我自出家,都不知有異師,唯如來、應、等正覺。我未出家時,常念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知在家荒務,多諸煩惱,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盡其形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當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以百千金貴價之衣,段段割截為僧伽梨,若世間阿羅漢者,闇從出家。』」
  10. ^ 《雜阿含經》卷41〈1114經〉:「我出家已,於王舍城那羅聚落中間多子塔所,遇值世尊正身端坐,相好奇特,諸根寂靜,第一息滅,猶如金山。我時見已,作是念:『此是我師!此是世尊!此是羅漢!此是等正覺!』我時一心合掌敬禮,白佛言:『是我大師!我是弟子。』」
  11. ^ 《雜阿含經》卷41〈1142經〉:「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長鬚髮,著弊納衣,來詣佛所。爾時,世尊、無數大眾圍繞說法。時,諸比丘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見已,於尊者摩訶迦葉所起輕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麤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佯佯而來。』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善來!迦葉!於此半座,我今竟知誰先出家,汝耶?我耶?』彼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豎,並相謂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訶迦葉,大德大力,大師弟子,請以半座。』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師,我是弟子。』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我為大師,汝是弟子,汝今且坐,隨其所安。』」
  12. ^ 《雜阿含經》卷23〈阿育王傳〉:「次復示摩訶迦葉塔。語王言:『此是摩訶迦葉塔,應當供養。』王問曰:『彼有何功徳?』答曰:『彼少欲知足。頭陀第一。如來施以半座及僧伽梨衣。愍念衆生,興立正法。』即説偈曰:『功徳田第一,愍念貧窮類,著佛僧伽梨,能建於正法。彼有如是徳,誰能具宣説。』」
  13. ^ 《增壹阿含經》卷五:「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14. ^ 向智長老、何慕斯·海克著《佛陀的聖弟子傳2:僧伽之父大迦葉‧佛法司庫阿難》:「佛陀入滅之後不久,比丘們雖然未推舉繼承者,但是對一位獨居長老的敬意卻與日俱增,他渾身自然地散發出力量以及威嚴的光輝。巴利文註釋書描述這個人為『似佛的弟子』,他就是摩訶迦葉,或大迦葉尊者。大迦葉能在剛失去領導者的僧團中脫穎而出,其中有許多因素。他擁有佛陀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中的七種,禪定的成就與智慧也受到佛陀的讚歎。他是唯一曾和佛陀交換僧袍的比丘,那是一種殊榮;他擁有最高程度的『激勵信心的十種德行』;他也是持戒與苦行的典範。因此,由他來召集其極力主張的第一次僧團大會,便不會令人感到驚訝。顯然地,基於同樣的理由,在很晚之後的中國與日本,這位令人敬畏的長老被認定為禪宗初祖。」
  15. ^ 《迦葉結經》載阿難有九過失。大乘中觀宗《大智度論》卷二載有「六突吉羅」。法藏部《四分律》第四分《五百集法毗尼》卷五十四載有七突吉羅。安世高譯《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只說了四事。
  16. ^ 《阿育王經》卷第六;《雜事》作以濁水供佛。
  17. ^ 《雜事》作浣衣;《十誦律》作擘衣。
  18. ^ 釋印順·《華雨集》:第三冊04 - 阿難過在何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 ^ 印順法師《華雨集》:〈阿難過在何處﹖〉
  20. ^ 《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
  21. ^ 阿育王經》:是時迦葉入城乞食。乞食竟入鷄足山。破山三分。於山中鋪草布地。即自思惟。而語身言。如來昔以糞掃之衣覆蔽於汝。至於彌勒法藏應住。復說偈言。「我以神通力。當持於此身。以糞掃衣覆。至彌勒佛出。以此故彌勒。教化諸弟子。」
  22. ^ 《拈花微笑》公案並不見於禪宗創立之前佛教典籍經文,因此有人認為是後人杜撰的。
  23. ^ 《妙法蓮華經》卷3〈6 授記品〉:「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