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
39°34′16″N 115°47′30″E / 39.57111°N 115.79167°E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 |
---|---|
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房山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隋、唐、遼、金 |
編號 | 1-66 |
認定時間 | 1961年(2013年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歸入) |
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 | |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房山區大石窩鎮政府 |
分類 | 民俗 |
編號項目 | BJⅩ-4 |
登錄 | 2006年 |
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是一座採石場遺址。[1][2]
簡介
大石窩鎮的名字起源於此處開採石材的大深坑——「大白玉塘」。大白玉塘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80米,最深處大約20米。房山區位於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西部及北部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西佔山,均屬於太行山分支。大石窩鎮出產的「漢白玉」、「艾葉青」、「明柳」、「磚碴」、「芝麻花」、「青白石」、「螺絲轉」等品種的石材,其中漢白玉最珍貴。大石窩鎮也是漢白玉的故鄉。大石窩鎮的石材開採、雕刻的歷史可溯至漢朝。北齊時期的560年,大白玉塘的漢白玉被雲居寺用來雕刻石經。此後,歷代皇宮都用漢白玉建造宮殿,漢白玉成為中國古代皇家建築、雕刻的專用石料。例如天安門前的華表、金水橋,紫禁城中的石階、柱座、護欄都用漢白玉製作。大白玉塘的開採歷經隋、唐、遼、金、元、明、清七個朝代,在大石窩鎮留下近千處採石坑遺址。[1]
2005年,「房山區大石窩石作工藝」更名為「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2006年,該項目成功申報為第一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2010年6月12日,北京市房山區首屆中國漢白玉文化藝術節在中華世紀壇開幕。[2]
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其中「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編號7-1944-1-001,時代為隋至清,地址為北京市房山區,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3]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小毕游乡村:采玉大石窝(房山区大石窝镇),中国网络电视台,2013年08月15日.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6月11日).
- ^ 2.0 2.1 房山舉辦首屆中國漢白玉文化藝術節,網易,2010-06-17[永久失效連結]
- ^ 我区又有三处文保单位提升为“国保”,房山广电传媒网,2013年05月16日.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