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
執行於奧古斯堡-霍赫措爾附近的ICE-1列車
概覽
營運範圍 巴伐利亞
服務類型客貨運輸鐵路
技術數據
路綫等級D4
路綫長度61.9公里
最高速度230公里/小時
正線數目四線
軌距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電氣化方式15 kV 16,7 Hz ~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840年

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德語:Bahnstrecke München–Augsburg)是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奧古斯堡的一條電氣化四線鐵路,全長61.9公里,於德國鐵路行車大綱德語Kursbuch中被標識為980號(KBS 980)。該鐵路同時也是巴伐利亞馬克西米利安鐵路德語Bayerische Maximiliansbahn歐洲中軸線德語Magistrale für Europa全歐交通網絡第17號軸線,由巴黎布達佩斯布拉迪斯拉發)的組成部分。

走向

哈佩斯莫爾車站的站房

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從慕尼黑向西延伸至奧古斯堡。在經過許多其它路綫的分支後,主線會跨越奧爾欣格附近的安珀河。在奧爾欣格車站,路綫會將來自慕尼黑-帕興格德語München-Pasing四線軌道(兩條用於S-Bahn運輸,兩條用於長途德語Fernverkehr區域德語Regionalverkehr貨物運輸)逐一劃分[1]

往奧古斯堡方向最左側的路綫是通往邁薩慕尼黑城鐵複線鐵路,從邁薩則有單線鐵路繼續通往馬門多爾夫。左側的第二條軌道是奧古斯堡-慕尼黑方向的在來線(NGV-Gleis,短途及通勤服務),其右側為奧古斯堡-慕尼黑方向的高速線(HGV-Gleis,高速服務)。最右側的兩條軌道是慕尼黑-奧古斯堡方向的在來線及高速線,進而使高速線軌道介乎於兩條在來線之間。此外,在奧爾欣格還可將兩條在來線連接至往慕尼黑方向的貨運專用線(慕尼黑北環鐵路德語Münchner Nordring)。列車在奧爾欣格的道岔改道後所允許的最高速度高達130公里/小時。在另一處地點格恩林登則可通過格恩林登立體交叉將往奧古斯堡方向的在來線變換至另一邊的兩條高速線,因此這時兩條高速線會處於最右側,在來線居中,城鐵線位於最左側。高速線軌道均配備有連續列車監控系統德語Linienzugbeeinflussung[1]

城鐵軌道在馬門多爾夫終止,主線則從馬門多爾夫朝西北方向延伸。在哈斯佩莫爾德語Haspelmoor附近,路綫會連續跨越酸沼地形。來自魏爾海姆阿默湖鐵路德語Ammerseebahn與主線在梅林附近接軌,並共同跨越帕爾河。隨後兩條路綫再跨越萊希河,至終點奧古斯堡前均維持平行狀態[1]

兩條高速線軌道在奧爾欣格車站的西北側會通過一條約1公里長的立交橋跨越來自慕尼黑北編組站德語München Nord Rangierbahnhof的貨運專用線。往編組站方向的貨運線則在該車站的東南側跨越高速線[1]

歷史

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是由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公司德語München-Augsburger Eisenbahn-Gesellschaft在1840年建成。在1846年完成國有化改革後,一座新的中央車站和一個新的鐵路設施分別在奧古斯堡的羅森瑙貝格和奧伯豪森德語Augsburg-Oberhausen投入使用,原本設於紅門附近的舊火車站則被廢棄[2]

慕尼黑-羅赫豪森德語Aubing-Lochhausen-Langwied奧古斯堡-霍赫措爾德語Augsburg-Hochzoll之間全長42.7公里的路段在1977年被允許以200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經營定期服務。這也使德國投入商業營運的眾多列車得以首次達到這一常態化速度[3]。自1977年9月25日起,達到200公里/小時的定期客運服務需要由聯邦交通部長特批方可進行[4].。

為了配合慕尼黑國際交通博覽會德語Internationale Verkehrsausstellung的舉辦,早在1965年6月26日至1965年10月3日期間,這條路綫便開行有兩對時速達200公里/小時的列車班次(D10/11次及D12/13次)。這是德國定期客運列車首次達到這樣的速度。這些列車由4台E03型電力機車的試驗性樣車和泛歐城際快車車廂組成。在全長62公里的路綫中有近一半的路段(8.7公里處至19.2公里處,20.1公里處至54.8公里處)可以按200公里/小時的速度執行,然而在19.2公里處至20.1公里處之間僅為120公里/小時[5]。全程的行車時間約為26分鐘[6]。列車於慕尼黑是停靠在交通博覽會場地的高速月台,它從周一至周五提供每日一對的服務,在周末則增加至兩對,票價為3至4馬克[7]

自1967年5月28日起,泛歐城際快車「藍龍膽號」(TEE54/55次)獲得聯邦交通部長的特批,進而允許在該路綫中圖定以180公里/小時的速度執行[8]。而為了測試連續列車監控系統的一種新形式,自1968年5月起,泛歐城際快車「藍龍膽號」及快速列車「萊茵閃電號」(Rheinblitz,F27/28次)在相同路綫中被進一步允許圖定以200公里/小時的速度執行[9][10]。另一班泛歐城際快車「倫勃朗號」(TEE11/12次)由於是在夜間行經該路段,因此只能維持180公里/小時的速度執行[9]。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也就此成為首個應用新開發連續列車監控系統的路綫[11]

作為德國聯邦鐵路路網擴建計劃德語Ausbauprogramm für das Netz der Deutschen Bundesbahn的一部分,該路綫在1970年被納入了一條全長220公里的新造路綫計劃,名為史特加-烏爾姆-奧古斯堡-慕尼黑補充鐵路德語Ergänzungsstrecke Stuttgart–Ulm–Augsburg–München。但這項計劃在其後已未再落實[12]

1976年,慕尼黑城鐵在奧爾欣格至慕尼黑總站之間擁有了自身的行車軌道[9]。截至2003年,每日約有250班列車在該路綫中通行[13]。至2011年,這一數字被提升至350班[14]

改造

一列貨運列車行經馬門多爾夫西側的施工現場(2010年)
哈滕霍芬附近的路基施工
哈佩斯莫爾附近的路堤施工

在1970年代末,德國聯邦鐵路已發現該路綫已達到效能極限,因此慕尼黑鐵路管理局在1980年發佈了興建第三條軌道的規劃[9]。在1985年聯邦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德語Bundesverkehrswegeplan 1985中,對慕尼黑-奧古斯堡改造路綫路段的投資額為6,500萬德國馬克,當中包括規劃路段[3][15]。而在1992年聯邦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德語Bundesverkehrswegeplan 1992,啟動該計畫最迫切需要的投資額提升至9,100萬德國馬克。它同時還為改造為四線鐵路提供了依據[16]

由奧古斯堡至奧爾欣格之間全長44公里的路段將從複線鐵路擴建為四線鐵路[1]。其中的兩條軌道供區域客運及貨運使用,另一方面的長途客運也將獲得兩條獨立的軌道。從此多載、慢速的貨運列車將不會減緩高速執行的ICE列車的速度。兩條高速線軌道的設計速度為230公里/小時,用於區域客運及貨運的兩條在來線軌道則被設計為160公里/小時[1]。慕尼黑城鐵則在馬門多爾夫至慕尼黑之間擁有自己的行車軌道。

改造計劃在1991年5月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土地規劃諮詢程式德語Raumordnungsverfahren,其中在奧古斯堡至奧爾欣格之間的路綫改造存在兩個不同的方案:除了沿既有路綫進行四線擴建外,還有一條經由因寧根德語Augsburg-Inningen和南部哈斯佩莫爾之間的路綫走向也進行了測試。最終,繞行奧古斯堡南部[17]、被稱為「梅林聯絡線(Meringer Spange)」的後者方案基於環保理由被否決[1]

計畫的前期規劃德語Vorplanung工作於1992年初啟動,並在1993年春季完成;期間也對從200至250公里/小時的不同設計速度的優點及缺點進行了權衡。總成本被估算為11.81億德國馬克。在1994年中則開始了設計規劃德語Entwurfsplanung審核規劃德語Genehmigungsplanung。1995年2月,首個計劃批准德語Planfeststellung程式開始啟動,最後一項計劃批准程式是在2003年完成。最多個人提出異議事項是相關的噪音問題,但只有極少數的投訴個案被採納[1]

1997年11月,聯邦政府及德國鐵路之間達成了融資協定[1]。四線改造的動工儀式於1998年5月4日在基興格德語Kissing舉行,前巴伐利亞州長埃德蒙德·斯托伊貝爾以及聯邦財政部長特奧·魏格爾德語Theo Waigel出席了儀式[9][18]。建設工作預期在2003年完成[18]

擴建計畫共分為6個工程部分。在奧古斯堡至基興格的西段部分是自1998年2月起動工[19]。2000年初,整個計畫預期將在2004年投入執行[20]。第一條新軌道則可在2003年初完成鋪軌。2000年3月9日,奧古斯堡境內新的萊希河大橋(126米)被納入建設工程。在這座全新的雙線橋進行接軌後,原舊橋被拆除[20]。而不同於此前的計劃,德國鐵路在2001年宣佈,希望將四線範圍擴大至整條路綫。因此,在奧古斯堡-梅林段完成改造後(定於2004年),其至奧爾欣格北環鐵路的四路綫段也應隨後在2008年完工。這一部分的總投資額預計為10億德國馬克[21]艾斯丁格的安珀河大橋在2002年8月動工建造,擴建計畫此時預期可在2006年完成[9]。隨後將進行梅林至奧爾興格的東段擴建。

由於缺乏聯邦政府的撥款,擴建計畫曾在1999年和2004年兩度停工[1]。德國鐵路也在2004年初考慮臨時停止擴建。據德國鐵路估算,拆遷費用在未付完工成本中所佔的比重高達33%。但這些設想最終被摒棄,並繼續堅持至2008年完工[22]。據部分媒體報道,巴伐利亞州政府對拆遷計劃進行了干預[23]

作為四線改造的一部分,擴建路段的範圍將有約120萬立方米的土料和116公里的軌道會被建立和安裝。因此為使列車服務儘可能少受到施工的影響,新的鐵路設施會首先平行於既有線建造。在奧爾欣格至梅林之間,兩條新增的軌道將在既有線北側鋪設;梅林至奧古斯堡之間則將在南側或西南側鋪設。對此路堤將進行加寬,並在上面鋪設道碴鐵軌枕木。最後則是完成架空電纜控制德語Leittechnik和安全裝置(例如鐵路訊號、列車控制系統)的安裝。奧古斯堡總站中繼訊號所德語Spurplanstellwerk也為此進行了相應的擴充及適配。

此外,電子訊號所德語Elektronisches StellwerkESTW)已在梅林完成升級,並連接至慕尼黑的控制中心德語Betriebszentrale (DB Netz)。在奧古斯堡-霍赫措爾、基興格和哈佩斯莫爾則已完成ESTW子站的改裝;同時在納恩霍芬、邁薩和奧爾欣格的訊號所逐步改造為電子訊號,並連接至梅林。但這只有在進一步的步驟完成後方可達成,例如將舊的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翻新、更換軌道、以及枕木乃至路基和路堤進行重建。慕尼黑-帕興格車站德語Bahnhof München-Pasing在2011年中期也加裝了一個電子訊號所,主要負責對慕尼黑-羅赫豪森至諾伊豪森之間的路段進行控制[24]

由於擴建計畫的隔音效果受到沿線居民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奧古斯堡境內建有長達20公里的隔音牆

數據與事實
  • 長度:61公里
  • 擴建路段長度:44公里
  • 設計時速:ICE列車為230公里/小時;短途及貨運列車為160公里/小時
  • 作為改造的一部分,路綫還有:
    • 95.3公頃的佔地面積
    • 43公里的堆積路堤
    • 7.5公里的新建擋土牆
    • 114公里的鋪設軌道及104個轉轍器
    • 54座鐵路橋樑及19座道路橋樑進行翻新或改建
    • 46公里的隔音牆
    • 9座島式月台及3座側式月台進行改造或新建
在奧古斯堡總站舉行的四線通車儀式上,兩列ICE列車象徵性的平行停靠在一起

在《至2010年的聯邦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中,有5.56億歐元的投資被用於第一階段的改造。至2005年,工程共完成3.035億歐元的投資額。在2006年至2010年期間則將有2.15億歐元的聯邦資金用作投資。在此期間內,還有3,760萬歐元的融資需求(聯邦政府基金自2011年,德國鐵路自籌資金及第三方捐贈自2006年)[25]

在第一階段改造中,奧古斯堡總車站至奧古斯堡-霍赫措爾之間的所有四條軌道於2007年12月的運行圖調整中投入使用,而奧古斯堡-霍赫措爾至哈佩斯莫爾之間的兩條新建軌道也同期通車。作為下一階段的改造,奧爾欣格至格恩林登之間也投入單線執行,為此還臨時設立了一條「格恩林登支線(Abzweig Gernlinden)」。

2008年10月21日,梅林至奧古斯堡間的最後一條軌道間隙被填平。在2008年12月14日的運行圖調整中,這一區間連同新增的聖阿夫拉停車點正式投入使用[26]。在施工結束後,區間全程的行車時間應為28分鐘[27]

自2011年6月6日起,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達成了全程四線營運,然而在兩條高速線軌道中仍未能以230公里/小時的速度執行。直至2011年12月10日,改造路綫開行了一班特殊班次,進而宣告高速線軌道的執行速度可達230公里/小時[14]。計畫總計投入了約7.5億歐元的資金[1]。伴隨着新的最高速度,慕尼黑至奧古斯堡之間的長途列車行車時間被縮短至半小時以內[28]。在2011年至2012年的年度運行圖中,慕尼黑總站至奧古斯堡總站的圖定行車時間為26分鐘至35分鐘不等,其中大部分為31分鐘至33分鐘。

營運

全長61公里的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是德國最繁忙的鐵路綫之一,平均每日有超過300班列車通行。即便是在國際運輸,該路綫也具有重大意義。作為交通走廊以及連接歐洲東西向運輸的鐵路幹道,它已被納入歐盟制定的歐洲中軸線德語Magistrale für Europa全歐交通網絡第17號軸線,由巴黎布達佩斯布拉迪斯拉發)的組成部分[29]。然而由於往返於紐倫堡方向的ICE服務自2006年12月起被轉移至紐倫堡-因戈爾施塔特-慕尼黑高速鐵路執行,該路綫的高速列車班次已大為減少。

慕尼黑-奧古斯堡鐵路採取長途客運、區域客運及貨運並列的執行方式。長途列車線上路兩端之間僅在慕尼黑經停帕興格車站。在馬門多爾夫至慕尼黑總站之間則另有一條與主線平行的路綫供慕尼黑城鐵3號線使用。同樣在奧古斯堡至馬門多爾夫區間也被規劃設為城鐵路綫(奧古斯堡城鐵德語S-Bahn Augsburg)。路綫兩端的終點站均為重要的樞紐車站。設於梅林的車站則因為與通往魏爾海姆的阿默湖鐵路相連而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在長途客運中,路綫設有每小時1班由慕尼黑經奧古斯堡、烏爾姆史特加城際快車城際列車服務,並在當地繼續前往不同的目的地。此外在慕尼黑至漢堡的城際快車服務中,還開辦有每兩小時1班經由奧古斯堡轉往紐倫堡行駛的班次,以及每兩小時1班經由奧古斯堡轉往維爾茨堡行駛的班次[30]

在區域客運中,慕尼黑至奧古斯堡間開行有每半小時1班的區域快車(部分為區域列車)服務,它們大部分會經由奧古斯堡繼續通往烏爾姆、丁克爾舍爾本多瑙沃特特羅伊赫特林根等地。在2008年12月起實施的運行圖調整之前,這些列車幾乎完全使用111型電力機車擔當牽引任務。在經過一段過渡期後,德國鐵路自2009年12月起將它們大部分更換為440型電動列車德語Alstom Coradia Continental。搭乘所謂的「富格爾快車(Fugger-Express)」、往返於慕尼黑、多瑙沃特和丁克爾舍爾本之間的旅客數量從2009年至2014年初上漲了20%。在2013年全年則同比增長了3.3%,達到1,330萬人次[31]

路綫在奧古斯堡至馬門多爾夫路段為奧古斯堡交通集團德語Augsburger VerkehrsverbundAVV)的計費區間,阿爾特格嫩貝格至慕尼黑路段則屬慕尼黑交通集團德語Münchner Verkehrs- und TarifverbundMVV)的計費區間。後者同樣適用於阿爾特格嫩貝格至馬門多爾夫之間的路段[32]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德文)DB ProjektBau GmbH, Ausbaustrecke Augsburg–München. Bauen bei der Deutschen Bahn, Hamburg: DVV Media Group: 26, 29–32, 38, 95, 2011, ISBN 978-3-7771-0434-8 
  2. ^ (德文)Wolfgang Klee, Bayerische Eisenbahngeschichte - Teil 1: 1835-1875, Bayern Report 1, Fürstenfeldbruck: Hermann Merker Verlag, 1994 
  3. ^ 3.0 3.1 (德文)Rüdiger Block, ICE-Rennbahn: Die Neubaustrecken, Eisenbahn-Kurier Special: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ehr, 1991, (21): 36–45 
  4. ^ (德文)Die weiteren Pläne der Neuen Bahn., Bahn-Special, Die Neue Bahn. (München: Gera-Nova-Verlag), 1991, (1): 78 f. 
  5. ^ (德文)Deutsche Bundesbahn, Bundesbahndirektion Augsburg: Buchfahrplan. Heft 2A. Gültig vom 30. Mai 1965 bis auf weiteres (…) für alle durchgehenden Reise- und Expreßgutzüge der Strecke: München–Augsburg–Treuchtlingen (…), S. 5 f.
  6. ^ (德文)Heinz Dürr, Knut Reimers,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ehr 1.  Auflage, Hestra-Verlag: 39, 1991, ISBN 3-7771-0234-2 
  7. ^ (德文)Deutsche Bundesbahn (Hrsg.): Wirklichkeit auf Schienen. Die Eisenbahnschau im Freigelände. Sechsseitige Broschüre, ca. 1965.
  8. ^ (德文)Ernst Kockelkorn, Auswirkungen der neuen Eisenbahn-Bau- und Betriebsordnung (EBO) auf den Bahnbetrieb, Die Bundesbahn, 1967, 41 (13/14): 445–452, ISSN 0007-5876 
  9. ^ 9.0 9.1 9.2 9.3 9.4 9.5 (德文)Ralf Roman Rossberg, Langsame Schnellbahn, Eisenbahn Magazin, 2010, (12): 32–33 
  10. ^ (德文)Gunther Ellwanger, Neubaustrecken und Schnellverkehr der Deutschen Bundesbahn. Chronologie., Darmstadt: Hestra Verlag: 245–250, 1987, ISBN 3-7771-0200-8 
  11. ^ (德文)Walter Schmitz, Linienzugbeeinflussung (LZB), Signal + Draht, 1969, 61 (2): 17–23. 
  12. ^ (德文)Paul Werner, Ausbau und Ergänzung des Streckennetzes der Deutschen Bundesbahn, Eisenbahntechnische Rundschau: 16–20. 
  13. ^ (德文)Mehrgleisiges Schotterleben, 南德意志報, 2003, (175): 40., ISSN 0174-4917 
  14. ^ 14.0 14.1 (德文)DB Mobility Logistics AG (Hrsg.): Einweihung der Hochgeschwindigkeitsstrecke München– Augsburg. Presseinformation vom 12. Dezember 2011.
  15. ^ (德文)Wilhelm Linkerhägner, Bundesverkehrswegeplanung '85, Die Bundesbahn, 1990, 66 (10): 933–936, ISSN 0007-5876 
  16. ^ (德文)Hans Peter Weber, Michael Rebentisch, Der Bundesverkehrswegeplan 1992 für den Bereich Schiene, Eisenbahntechnische Rundschau, 1992, 41 (7/8): 448–456, ISSN 0013-2845 
  17. ^ (德文)Kosten von drei Milliarden Mark (123), 南德意志報: 29, 1991, ISSN 0174-4917 
  18. ^ 18.0 18.1 (德文)München – Augsburg wird viergleisig,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1998, (6): 229, ISSN 1421-2811 
  19. ^ (德文)Deutscher Bundestag: Umsetzung von Projekten des Neubaus, Ausbaus und der Erhaltung der Bundesschienenwege in Bayer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134 kB). Antwort der Bundesregierung auf die Kleine Anfrage der Abgeordneten Dr. Anton Hofreiter, Bettina Herlitzius, Winfried Hermann, weiterer Abgeordneter und der Fraktion BÜNDNIS 90/DIE GRÜNEN. Drucksache 16/11730 vom 27. Januar 2009.
  20. ^ 20.0 20.1 (德文)Baubeginn Lechbrücke,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2000, (4): 149, ISSN 1421-2811 
  21. ^ (德文)Aktuelles in Kürze,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2001, (5): 198, ISSN 1421-2811 
  22. ^ (德文)Aus- und Weiterbau bayerischer Schienenverkehrsprojekte,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2004, (10): 474, ISSN 1421-2811 
  23. ^ (德文)Bayern kämpft um Bundesmittel für Ausbauten im Schienennetz,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2005, (5): 242, ISSN 1421-2811 
  24. ^ (德文)Elektronisches Stellwerk (ESTW) München-Pasing, Infrastrukturprojekte 2012: Bauen bei der Deutschen Bahn, Hamburg: Eurailpress: 118–121, 2012, ISBN 978-3-7771-0445-4 
  25. ^ (德文)Bundesministerium für Verkehr, Bau und Stadtentwicklung: Investitionsrahmenplan bis 2010 für die Verkehrsinfrastruktur des Bund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511 kB), April 2007.
  26. ^ (德文)Deutsche Bahn schließt die letzte Lücke zwischen Augsburg und Mering. In: DB Welt, Regionalausgabe Süd, Dezember 2008, S. 21.
  27. ^ (德文)Klaus-Dieter Josel: Planungen der Deutschen Bahn im Großraum Münch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räsentation vom 25. September 2007, S. 3 (PDF-Datei, 1,9 MB).
  28. ^ (德文)Dieses Jahr wird die Bahn-Strecke vierspuri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Augsburger Allgemeine (Onlineausgabe), 4. Januar 2011.
  29. ^ (德文)Planungs- und Realisierungsstand. Magistrale für Europa. [2014-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30. ^ (德文)EC-/IC-Netz 2014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3-08. (PDF; 476 kB), Übersichtskarte auf bahn.de
  31. ^ (德文)Stefan Krog, online Fünf Jahre Fugger-Express: Mehr Passagiere, aber auch mehr Mängel 請檢查|url=值 (幫助), Augsburger Allgemeine, 2013-02-14 [201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5) 
  32. ^ (德文)Verkehrslinienplan Region (PDF). MVV. [2014-06-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年4月2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