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國號鐵甲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德國號
艦名出處 德國
建造方 倫敦薩穆達兄弟船廠英語Samuda Brothers
鋪設龍骨 1872年
下水日期 1874年9月12日
入役日期 1875年7月20日
更名 1904年11月22日(天王星號)
結局 1909年在漢堡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皇帝級鐵甲艦
排水量
  • 設計:7645噸
  • 滿載:8940噸
船長 89.34米
型寬 19.1米
吃水 7.39米
動力輸出 5779匹馬力
動力來源 單軸單脹蒸汽機
船速 14.6節
續航力 3200海里以10節
乘員 32名軍官、568名水兵
武器裝備
  • 8 × 260毫米20倍徑加農炮
  • 1 × 210毫米22倍徑加農炮
裝甲

德國號(德語:SMS Deutschland[註 1]),一譯德意志號[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兩艘皇帝級鐵甲巡防艦的末艦,以當時剛統一德國命名。其僅有的姊妹艦皇帝號。德國號由英國倫敦薩穆達兄弟船廠英語Samuda Brothers承建,自1872年開始架設龍骨、1874年9月下水,並於1875年7月投入使用。艦隻的主炮為八門安裝在艦舯中央炮台上的260毫米口徑加農炮。它是外國造船商為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主力艦;此後的所有艦隻都是由德國自行建造。

德國號從入役後至1896年便一直在德國艦隊服役,儘管它在整個運用生涯中經常被置於預備役狀態。該艦定期參加年度的艦隊訓練演習,但1880年代中期除外,當時它一度被更新入役的艦隻所取代。它也參與了數次前往波羅的海地中海的巡航,經常陪同德皇威廉二世進行官方國事訪問。德國號於1890年代初被重建為一艘裝甲巡洋艦,但它行動遲緩,始終無法勝任該角色。儘管如此,它還是跟隨東亞分艦隊在亞洲部署了三年,然後於1900年返回德國。1904年以後,德國號退而擔任次要職能,直至1908拆解報廢。

設計

皇帝級艦隻示意圖;陰影區域表示受裝甲保護的部分

兩艘皇帝級鐵甲艦均是根據1867年的艦隊規劃而訂購——鑑於在普丹戰爭期間,弱小的普魯士海軍無法突破丹麥海軍英語Royal Danish Navy封鎖,當時的北德意志聯邦國會德語Reichstag (Norddeutscher Bund)遂批准了這項艦隊計劃,以壯大北德意志聯邦海軍。兩艘艦是由英國船舶工程師愛德華·詹姆斯·里德英語Edward James Reed於1869年設計,是當時所有海軍中最強大的炮廓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儘管它們在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問世後便已顯過時。[2][3]

德國號的全長為89.34米,有19.1米的舷寬和7.39米的吃水深度,設計和滿載排水量分別為7645噸和8940噸。[4]它由一台雙缸單脹蒸汽機提供動力,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八台筒狀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給。其發動機額定功率為5,779匹公制馬力(5,700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4.6(27.0公里每小時)。艦隻原本還配備有全帆船具,但在後來的改造中逐漸減少,最終完全移除。它的標準船員編制為32名軍官及568名水兵。[5]

德國號的主炮為安裝在艦舯中央炮台內的八門260毫米20倍徑加農炮。竣工時,它還裝備有一門210毫米22倍徑加農炮。[4]在1891-1895年完成重建後,其武器變成了一門150毫米30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六門105毫米30倍徑速射炮和九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後續又增加了十二挺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和五具直徑為350毫米、全數安裝在船體水線上方的魚雷發射管[5]

艦隻的裝甲由鍛鐵製成,並以柚木為襯墊;裝甲帶的厚度範圍在127-254毫米之間,其上方203毫米厚的裝甲列板英語Strake用於保護主炮炮台,而裝甲甲板德語Panzerdeck的厚度則從38至51毫米不等。[4]

建造

德國號最初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倫敦薩穆達兄弟船廠英語Samuda Brothers訂購,並自1872年開始架設龍骨。時值普法戰爭結束後不久,由於擔心法國發動報復性戰爭而影響戰艦的建造,兩艘皇帝級艦隻的合同是均在普魯士與法國簽署和平協議之後迅速簽訂。[6]但由於德國本土幾家合適的造船廠的造艦任務繁重,並且人們對德國配件行業的水平表示懷疑,促使海軍轉向海外尋求建造。艦隻的推進裝置是由英國格林尼治約翰·佩恩及子英語John Penn and Sons提供,它在交付時超出了當局所要求的性能。儘管如此,該艦仍是在服役期間發生機械故障最多的一艘。[4]

德國號於1874年9月12日下水。經過再近半年的舾裝,船廠人員於1875年春天開始在泰晤士河對其展開試航,驗收試航則於1875年7月20日進行。同年8月7日,該艦在海軍上校阿希巴爾德·麥克拉倫德語Archibald MacLean的指揮下正式入役,並於8月19日運抵威廉港[7]隨後,德國號於9月6日停用,以進行維修並首次調整索具。隨後再安裝由克虜伯提供的艦炮。它是外國造船商為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主力艦[8]

服役歷史

艦隊役期

德國號石板畫

1876年4月1日,德國號首次進入訓練分艦隊(即公海艦隊的雛形)服役。它被分配至由姊妹艦皇帝號腓特烈·卡爾號王儲號所共同組成的鐵甲支隊,受海軍少將卡爾·費迪南德·巴奇德語Karl Ferdinand Batsch指揮。在分艦隊籌備進行1876年的夏季巡航時,德國駐奧斯曼公使於5月22日在薩洛尼卡遇刺身亡。由於擔心居住在該地區的德國公民會遭到進一步襲擊,德國政府遂下令巴奇率隊駛往地中海實施佯動。除了四艘鐵甲艦,分艦隊還得到了通報艦波美拉尼亞號德語SMS Pommerania的加入;炮艇彗星德語SMS Comet (1860)也緊隨其後。5月30日,德國號在普利茅斯離港時首度發生機械故障。試圖將其拖行的皇帝號未能成功,所以它只得依靠風帆航行。推進裝置於翌日得以重啟,但故障情況在整個行程中仍反覆發生。此外,行程結束前爆發的麻疹疫情也影響了該艦的作戰能力。分艦隊經由直布羅陀瓦萊塔航行,於6月25日抵達薩洛尼卡,而奉命從西印度群島趕來的護衛艦美杜莎號也在那裏加入了分艦隊。8月暴力威脅平息後,巴奇率分艦隊的部分成員,即皇帝號、德國號和美杜莎號,於8月23日啟程經由錫羅斯島、馬耳他、直布羅陀和普利茅斯返航,並於9月13日抵達威廉港;其餘兩艘鐵甲艦則在地中海度過了整個夏天。隨後,德國號根據運用計劃於9月29日退役。[9]

1877年5月7日,德國號重新投入使用;此時隊內的王儲號已被新近入役的鐵甲炮塔艦普魯士號所替代。自6月1日起,它再次隨分艦隊被派往地中海東部;當時俄土戰爭爆發所引發的騷亂正威脅着居住在當地的德國公民。此次行動的重點是在巴勒斯坦沿岸和愛琴海。它們於7月1日至5日在雅法塞德港駐泊——巴奇將軍及其幕僚和部分船員由此登岸前往耶路撒冷,但未見岸上有任何緊張局勢;隨後,它們又於7月30日至8月4日造訪薩洛尼卡,並於8月13日和9月10日至25日在比雷埃夫斯停留。在此期間,皇帝號曾於9月6日因風暴而在錫羅斯島附近擱淺,需要由德國號拖出。在9月25日從比雷埃夫斯出發的回程航行中,由於惡劣天氣而嚴重受阻。其中德國號於10月14日在菲尼斯特雷角英語Cape Finisterre附近因風暴導致槳舵故障,使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無法操縱的狀態;五天後,它又在古德溫沙洲德語Goodwin Sands附近撞向並嚴重損毀一艘當地的燈塔船德語Feuerschiff,造成第二次槳舵故障。至10月21日,德國號終於回到威廉港。根據運用計劃,它於11月6日再度退役。[9]作為普魯士號的姊妹艦,新入役的腓特烈大帝號大選帝侯號在1878年的演習中取代了皇帝號和德國號,期間大選帝侯號被意外撞沉,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0]

德國號在接下來的六年中一直處於預備役狀態。直至1883年5月1日,它才在海軍少將威廉·馮·威克德德語Wilhelm von Wickede的麾下重新入役,參加分艦隊的訓練和演習。由於長期停用,艦隻的發動機在訓練巡航期間遇到了大麻煩,並一度造成演習中斷。[11]最後,它於9月27日與姊妹艦皇帝號一同被轉移至基爾波羅的海海軍站德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12]但無論如何,1883年的巡航是帝國海軍首次完全放棄在其大型鐵甲艦上使用風帆。在1884年的演習期間,德國號仍處於預備役,此次演習是由四艘薩克森級鐵甲艦組成的同質分艦隊進行。[11]

德國號的下一個役期是從1889年5月1日至1894年10月31日,當時訓練分艦隊已重組為由兩個支隊組成的演習分艦隊,它加入了與姊妹艦皇帝號、普魯士號和大選帝侯號同在的第二支隊,受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德語Friedrich von Hollmann指揮。它們首先陪同德皇威廉二世對英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然後在北海進行了為期三周的演習。自1889年10月起,德國號參加了分艦隊的地中海訓練巡航之旅,為前往雅典參加其胞妹索菲公主希臘儲君康斯坦丁大婚的威廉二世提供護航。這是帝國海軍全年維持鐵甲艦部隊在役的第一年,直至1890年4月,分艦隊才返回威廉港。[13]隨後,德國號又跟隨德皇自6月底對北歐諸國展開國事訪問,並出席了英國向德國歸還黑爾戈蘭島的移交儀式。在9月的年度演習期間,包括德國號在內的全部八艘鐵甲艦都模擬俄國艦隊對基爾實施封鎖。1890-1891年冬季,在海軍少將威廉·施羅德德語Wilhelm Schröder (Admiral)的指揮下,分艦隊再次巡航前往地中海。[14]

重建後的德國號

從1892年1月至4月4日,德國號在基爾的帝國船廠接受了徹底檢修。在1892-1893年冬季,德國號加入了與威廉國王號、新的岸防艦齊格弗里德號貝奧武夫號同在的第二支隊。該部隊於1893年夏天連同第一支隊的四艘薩克森級艦隻一起加入艦隊演習。[15]同年11月,德國號與威廉國王號、大選帝侯號和全新的前無畏艦勃蘭登堡號對第二支隊進行了重組,受海軍少將棣德利指揮。它們參加了1894年的秋季演習,模擬對法國和俄國的雙線作戰;其中德國號所在的支隊負責扮演俄國艦隊的角色。這段時期,德國號也曾發生過數起事故,例如1893年6月21日在奧本羅附近遭遇嚴重的機械故障,需要被拖曳至基爾進行維修;1894年7月2日,它又在基爾附近因與通報艦守望號相撞而受損。[16]

1894年秋,德國號從基爾移駐威廉港,並於10月31日退役。接下來幾年,在當地的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它被重建為一艘裝甲巡洋艦[4]獲得了新的鍋爐裝置和5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並換裝了重型武器,包括八門260毫米和一門210毫米加農炮。[17]艦上的後桅杆連同所有風帆索具都被拆除,其餘桅杆則轉換為兩個重型戰鬥桅杆。[3]皇帝號和威廉國王號也進行了類似的重建。儘管完成了現代化,但它們的航速仍然較慢。在《艦隊法》的立法過程中,德國號被重新歸類為「大巡洋艦」。[17]

海外巡洋艦

搭乘德國號抵華的德國海兵營英語Seebataillon青島棧橋登陸;遠處可見德國號

1897年12月2日,完成重建的德國號重新入役,前往東亞[7]時值德國佔領膠州灣後不久,當地亟需加強駐防能力。為此,德國號成為了東亞分艦隊新成立的第二支隊旗艦,受德皇威廉二世的胞弟——海軍少將海因里希親王指揮;他於12月15日親自與三個兒子告別,並從基爾至倫茨堡登艦。[18]行程中,德國號由小巡洋艦葛馮號德語SMS Gefion (1893)提供護航。奧古斯塔皇后號也隸屬於第二支隊,它是從地中海馳援東亞,於12月14日抵達新加坡。意外始終伴隨着支隊的旅程,因為德國號的機械裝置被證明是不可靠的,並不得不由葛馮號進行多次拖曳。煤炭訂購方面也存在誤會,導致支隊進一步延誤,直至1898年2月1日才開始穿越印度洋。自科倫坡開始,兩艘俄國戰列艦納瓦林號西索伊大帝號德語Sissoi Weliki (Schiff, 1896))也加入了編隊。德國號直至4月才抵達香港,並需要進入船塢維修。海因里希親王只得改乘葛馮號前往上海。而當德國號繼續啟程時,又一次在途中遭遇機械故障,葛馮號必須再度返回救援。直至1898年5月5日,東亞分艦隊才在青島完成集結;而中德間的德國殖民地租約於4月28日便已完成簽署。5月,海因里希親王在北京拜訪了光緒帝垂簾聽政慈禧太后。陪同到訪的還有海因里希親王的參謀長、海軍中校格奧爾格·亞歷山大·馮·穆勒德語Georg Alexander von Müller,侍從官、海軍上尉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以及信號官、海軍準尉埃里希·雷德爾[19]

德國號在旅順口(1898年)

東亞分艦隊的運用同時受到美西戰爭的影響;在馬尼拉灣海戰期間,分艦隊的大多數艦隻都前往該地區以保護德國公民。但第二支隊僅派出了奧古斯塔皇后號,德國號和葛馮號則依然留在青島直至7月底,然後展開駐地以北的考察之旅。其中德國號獨自訪問了幾個俄國港口,至海參崴再與出訪日本的葛馮號會合。11月21日,為沉沒的炮艇雞貂號德語SMS Iltis (1878)設立的紀念碑揭幕,第二支隊的所有艦隻都被要求到場。然而除了德國號之外,只有葛馮號參加了揭幕儀式,而其它艦隻必須執行緊急任務。至新年之交,東亞分艦隊中的大巡洋艦皇帝號、德國號和奧古斯塔皇后號連同葛馮號都在香港;小巡洋艦威廉王妃號鸕鶿號在上海,而護衛艦阿科納號伊雷妮號則分別在青島和馬尼拉[20]

1899年4月14日,海因里希親王接替歸國的海軍中將棣德利出任東亞分艦隊司令。根據這一變動,德國號也成為了分艦隊的旗艦。海因里希親王遂搭乘旗艦訪遍了整個駐防區,跨度從韃靼海峽亞歷山德羅夫斯克直至新加坡,並於6月拜會了朝鮮高宗、7月拜會了明治天皇。11月6日,德國號再次在香港進行徹底翻修,親王也獲晉升為海軍中將。12月16-30日,他又率德國號和葛馮號拜訪了暹羅國王朱拉隆功,期間艦隻是駐泊在北欖府錨區德語锚区。1900年1月4日,德國號結束海外派遣,並從新加坡啟程歸國,經行地中海和樸茨茅夫後於3月9日抵達基爾。海因里希親王則是搭乘客輪回家。他在東亞的的繼任者是前海軍參謀總長、海軍中將費利克斯·馮·本德曼德語Felix von Bendemann[21]

結局

德國號於1900年3月28日退役。由於中國隨即爆發義和團運動,該艦曾於7月被考慮作為增援部隊而重新派遣至東亞,但由於艦隻已經服役25年以上,其結構狀況較差,因此未能成行。這艘老舊的鐵甲艦於1904年5月3日開始用作港口船,並於同年11月22日更名為木星號(Jupiter)。1906年5月21日,德國號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1907年也曾臨時充當靶艦。帝國海軍於1908年作價120000馬克出售了該艦。它於翌年在漢堡-莫爾堡德語Hamburg-Moorburg拆解報廢。[7]

腳註

註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Deutschland則為「德國」的德文稱謂。
引用
  1. ^ 桑德豪斯,第217頁.
  2. ^ Dodson,第14, 23頁.
  3. ^ 3.0 3.1 Gardiner,第245頁.
  4. ^ 4.0 4.1 4.2 4.3 4.4 Gröner,第6頁.
  5. ^ 5.0 5.1 Gröner,第6–7頁.
  6.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09頁.
  7. ^ 7.0 7.1 7.2 Gröner,第7頁.
  8. ^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120頁.
  9. ^ 9.0 9.1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22頁.
  10.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24頁.
  11. ^ 11.0 11.1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61頁.
  12. ^ Gottschall,第98頁.
  13.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79頁.
  14.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92頁.
  15.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95頁.
  16.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96頁.
  17. ^ 17.0 17.1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90頁.
  18. ^ Gottschall,第165頁.
  19. ^ Gottschall,第178–179頁.
  20. ^ Gottschall,第218頁.
  21. ^ Gottschall,第222頁.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德國號鐵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