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希伯來主題序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希伯來主題序曲》(英語: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俄語:Увертюра на еврейские темы),作品34,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於1919年所創作的六重奏室樂作品,其後於1934年再親自改編為管絃樂團版本[1],編號稱為作品34bis,並由馬爾哥英語Nikolai Malko布拉格擔任改編版本首演的指揮[2]

創作背景

1918年秋天,浦羅哥菲夫與妻子離開蘇聯移居美國,並在紐約定居,他以鋼琴家作曲家的身份在美國公演,可是最初並不太成功,尤當他發覺其同鄉拉赫曼尼諾夫深受美國樂迷所喜好時,他亦希望他朝亦有相同的待遇。

1919年,一隊同樣來自蘇聯的猶太人室樂組合 Zimro 合奏團進行世界巡迴演出,剛好來到美國,其中組合內的單簧管樂手比利信英語Simeon Bellison邀請了浦羅哥菲夫為他們創作新樂曲,並把一本寫有猶太民歌記事簿交予他(後來有學者質疑猶太民歌的說法,並指很有可能只是由比利信自己所創作的一些旋律而已[3])。浦羅哥菲夫答應了有關請求,並且只花了不足兩天便把樂曲寫成[4]。1920年2月2日,Zimro 合奏團於紐約的波希米亞會所(Bohemian Club)作首演,浦羅哥菲夫亦以客串鋼琴家的身份參與首演。

分析

配器

作品34—室樂版本
單簧管弦樂四重奏(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鋼琴
作品34bis—管絃樂版本

音樂內容

全曲均以2/4拍子進行,調性c小調為主調,但演奏進行時其實不斷都在轉變。速度記號標示為「稍稍的快板」(Un poco Allegro),但現時一般演奏都傾向類近於小行板小快板間的速度,演奏時間約為8-9分鐘

  • 前奏(首8小節):除第1小提琴外的絃樂與鋼琴的主和弦引子。
  • 第1部份(由排練號1至9,共62小節):由單簧管奏出4小節的第1主題,第1小提琴及中提琴奏出另外4小節的的答句,及後以這兩個音樂動機來稍作發展,雖然在排練號6時第1主題和對答重現,但亦很快回復至動機的不同變化。
  • 過場1(由排練號10至11,共16小節):不確定的調性,遊走於C大調G大調、G音四度和弦英語Quartal and quintal harmony降B大調的複合和絃。
  • 第2部份(由排練號12至26,共130小節):
  • 過場2(由排練號27至34,共64小節):沿用第1部份內的各動機所組成,但並非全句重覆,而只是抽取各動機中的部份來作變化,調性上也是採用第1次過場時時的複合和弦,排練號29更將原來的旋律和對答改以「反形」(Inverted)寫法顯示。

參考資料

參照

  1. ^ 由Joseph Way所寫的樂曲簡介,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9-24.來自 Sierra Chamber Society 網站。
  2. ^ Shlifstein, S. & Prokofiev, S. (2000). Sergei Prokofiev: Autobiography, Articles, Reminiscences. Hawaii: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p.298. (ISBN 0-89875-149-7)
  3. ^ Nice, David. (2003). Prokofiev: From Russia to the West, 1891–1935.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61. (ISBN 978-0-300-09914-0)
  4. ^ Hyperion Records 有關本樂曲的簡介,由 Christopher Palmer 撰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92年)
  5. ^ 出版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及其他網上轉載的網頁中,樂隊編制上均只顯示樂曲只需要圓號,但實際樂譜內卻包括有小號在內。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