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何倫亞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克·何倫亞克 Nick Holonyak Jr.[1] | |
---|---|
出生 | (1928-11-03)1928年11月3日 美國伊利諾伊州齊格勒 |
逝世 | 2022年9月18日(2022歲—09—18)(93歲) 美國伊利諾伊州厄巴納 |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BS 1950, MS 1951, PhD 1954 |
獎項 | 美國國家工程院 (1973) 美國國家科學院 (1984), IEEE愛迪生獎章 (1989)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90) 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英語: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2002) IEEE榮譽獎章 (2003) 麻省理工學院萊梅爾遜獎(英語:Lemelson-MIT Prize) (2004) 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堂(英語: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2008)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電子工程 |
論文 | Effect of Surface Conditions on Characteristics of Rectifier Junctions(1954) |
博士導師 | 約翰·巴丁 |
小尼克·何倫亞克(英語:Nick Holonyak Jr.,烏克蘭語:Микола Голоняк,1928年11月3日—2022年9月18日)[2],出生於伊利諾伊州齊格勒,美國物理學家,於1962年發明了第一台實用的可見光發光二極管,擔任通用電氣公司在紐約州錫拉丘茲實驗室的顧問科學家。他一直在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授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物理和電氣和計算機工程。
諾貝爾獎爭議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藍色LED的發明者(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跳過了紅色、綠色LED的發明者何倫亞克與西澤潤一,部分評論(包括何倫亞克本人)認為不公平[3]。但諾貝爾委員會(物理學獎)委員長Per Delsing(瑞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教授)在《讀賣新聞》專訪中提出反駁,他堅稱「仔細研究發明的貢獻度之後,有十足信心決定這3個人獲獎」[4]。
同年12月8日,天野浩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諾貝爾獎座(Lecture)中,也有介紹何倫亞克的貢獻[5]。
2015年1月,何倫亞克與赤崎、中村等人共獲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
參考資料
- ^ Nick Holonyak was elected in 197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s a 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for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controlled rectifiers,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diode laser.
- ^ Touchstone, Liz Ahlberg; Touchstone, Liz Ahlberg. Nick Holonyak Jr., pioneer of LED lighting, dies. news.illinois.edu. [202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9) (美國英語).
- ^ No Nobel for the Father of the LED - IEEE Spectrum. [2014-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30).
- ^ 自信持って3人を選んだ…ノーベル賞選考委員長 : 科学 : 読売新聞(YOMIURI ONLINE). [2014-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9).
- ^ Lectures: 2014 Nobel Prize in Physics - YouTube.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5).
外部連結
- IEEE Legac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ick_Holonyak-Jr US 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2002.
- Oral History interview transcript with Nick Holonyak 23 March 2005,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Niels Bohr Library and Archiv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EEE愛迪生獎章獲得者 | |
---|---|
1976–2000 |
|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獲得者 |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分類:
隱藏分類:
- CS1美國英語來源 (en-us)
- 自2013年9月擴充中的條目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含有烏克蘭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EM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