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費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威廉·費勒(英語:William Feller,1906年7月7日—1970年1月14日),克羅地亞裔美籍數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概率學家之一。
生平
生於薩格勒布,1926年年僅20歲時在哥廷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指導老師是希爾伯特和柯朗。1933年納粹執政期間流亡丹麥,並曾在瑞典任教。1939年到美國,先後任教於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
學術成就
費勒在生滅過程、隨機泛函、可列馬爾可夫過程積分型泛函的分佈、布朗運動與位勢、超過程等方向上均成就斐然,對近代概率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權威數學雜誌德國和美國《數學評論》的創始人和第一位主編。費勒在研究中對馬爾可夫鏈和微分方程之間的關係做出了貢獻,他在隨機過程中對於的 半群生成元的研究為「費勒算子」理論提供了基礎。
榮譽
費勒曾經擔任國際數理統計協會主席,生前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69年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
著作
- 概率論及其應用(第3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2006年。
隱藏分類:
- 自2019年10月缺少來源的條目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