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內觀經
道教 |
---|
道教主題 |
太上老君內觀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之際[1],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雲笈七籤》亦收錄此經。其創作與北方樓觀道有關,但也受南方上清經思想的一定影響[2][3]。經文托為太上老君所說,以南北朝隋唐道教的「重玄」之說,論述人之身心與道體的關係,主張「內觀澄心」為長生登仙之本,其要旨與《靈寶定觀經》、《常清靜經》等諸多隋唐道教經論相合[1]。
題解
內觀,指內視或坐忘工夫[4][5]。《洞玄靈寶定觀經注》:「慧心內照名曰內觀」。《道樞·傳道下篇》:「呂子曰:『內觀何謂也』? 鍾離子曰:『是所謂坐忘者也』。《道樞·肘後三成篇》:「純陽子曰:『內外具定,澄心自觀,炎炎火裏,歌和喧天,此交換者所謂內觀者歟』」。
內容
經文言內觀靜心之法。人心本來清靜,因染六情而入苦海。「心若清靜,則萬禍不生」。故修道即是修心,其要在於「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內觀之法,先思萬物之中人最尊貴,莫妄染諸塵。再滅六識六欲,虛心無心、定心安心、靜心正心,清心淨心。心靜神定,以至於「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又謂修心須與煉形結合,使精炁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崑崙」[6]。
註解
- 王卡,《新譯道門觀心經》,2009年,三民書局
相關著作
今存於道藏中的《煙蘿子內觀經》(收入修真十書)及《太上洞玄靈寶觀妙經》,為《太上老君內觀經》的不同傳本[3]。
影響
丁培仁主張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並非憑空所創,而有其傳承源流。他認為《坐忘論》直接依據的經書主要有《太上老君內觀經》、《常清靜經》和《洞玄靈寶定觀經》[7]。
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一書,主張道教的內觀修心,承自《太平經》內視之術,並引進了佛教義理,成為「靜神定心」的修心術,唐末以後為內丹術吸收,成為其重要成分之一而被繼續運用[8]。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王卡. 讀《上清經秘訣》所見. 中國道教. [2015-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張永宏. 《太上老君內觀經》考論.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3.0 3.1 強昱. 道教心学的精神气质——以《内观经》为核心的考察. 世界宗教研究. 2007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 內觀.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 ^ 李叔還道教大辭典網上版. 內觀.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胡孚琛 (編). 中華道教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335.
- ^ 韓松濤. 天台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卿希泰 (編). 中国道教(第三卷).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