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觀念論
起源
天賦觀念學說源於古希臘。古希臘唯心主義者柏拉圖提出「靈魂回憶說」,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家把世界看成是一種理念性的存在,人們通過學習活動所獲得的知識不過是對已經被塵世暫時埋沒的靈魂知識的回憶。羅馬基督教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經驗不是實在的,知識的確定性起源於人的內部,這是對古希臘天賦觀念思想的繼承。
發展
法國唯理論哲學家勒內·笛卡爾提出「天賦真理」。他認為人們所獲得的觀念有三類,「有一些是我天賦的,有一些是從外面來的,有一些是我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三類是心靈隨意拼湊的產物並不具有探究價值。由於主張「普遍懷疑」,笛卡爾認為第二類觀念,也就是通過感官由外界獲得的,是值得懷疑不能信任的。因此,只有第一類觀念,那些不證自明的是最真實、最可靠的。
在笛卡爾看來,一些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簡單公理與原則都是上帝在人出生前就放到人心裏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是人們可以信任,並藉此推理演繹而認識世界上其他複雜事物的基礎。笛卡爾主張理性,希望以數學化的嚴密思維,邏輯推理來分析研究哲學,他提出了世界確定性的第一原則,即具有天賦性的「我思故我在」作為哲學的第一原理。 [1]
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對天賦觀念說提出了批判。他拋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而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向心靈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心靈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完全被動的。[2]
萊布尼茨是天賦觀念的集大成者,在繼承和發展了以往哲學家的認識論思想基礎上,對笛卡爾天賦觀念學說做了進一步地修正,提出了自己的天賦觀念學說。他提出心靈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一切思想,所有的知識都是天賦的,所有的觀念都是以潛能的方式存在於人心中。天賦的東西作為人先以形成的知識結構對人的認識發揮着作業。萊布尼茨在認識論上堅持唯理論立場,吸收了經驗論的觀念,在兩大邏輯原則的基礎上提出兩種真理的觀念。第一種是推理的真理,建立在矛盾原則基礎上。所謂矛盾原則就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東西不能同時為真,也是同時為假。推理真理不是來自感覺經驗的,只能來自心靈內在的潛存的天賦原則,只能來自理性。另一種真理是事實真理,事實真理是特殊的,偶然的,建立在充足理由原則基礎上。事實的真理來源於感覺經驗。[3]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知識始於經驗,但只是時間上始於經驗,內容上並不來自於經驗。他把知識了解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嚴格科學知識稱之為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可能的條件不是外來的,而是認識主體所固有的先驗形式,如感性的空間和時間知性的概念或範疇。沒有這些先驗的概念,經驗就難以理解和獲得。康德的認識論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結合了天賦觀念論與經驗論兩方面的觀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