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環路一號
天文台環路一號 | |
---|---|
Number One Observatory Circle | |
概要 | |
類型 | 住宅、官邸 |
用途 | 官邸、官邸 |
所屬國家/地區 | 美國 |
行政區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地址 | 美國海軍天文台天文台環路1號 |
座標 | 38°55′23″N 77°03′55″W / 38.9230°N 77.0654°W |
現居租戶 | 副總統賀錦麗及第二先生任德龍 |
竣工日 | 1893年 |
擁有者 | 美國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萊昂·德賽茲[*] |
翻新團隊 | |
建築師 | 萊昂·德賽茲 |
網站 | |
美國副總統官邸 | |
地圖 | |
天文台環路一號(英語:Number One Observatory Circle)是美國副總統的官邸。它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海軍天文台的東北開闊地,始建於1893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非常喜歡這套房子,以致於他在1923年接收了這套房子。自此直至1974年,這裏一直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的官邸。1973年,美國國會批准將此處改建為美國副總統的官邸,但只是臨時徵用。實際上,時至今日這裏依然是「美國副總統的臨時官邸」。在1974年的改建中,其翻新和裝修的費用美國國會授權聯邦政府支付。
儘管從1974年開始,天文台環路一號成為美國副總統的臨時官邸。但是時間過去兩年之後,仍然沒有一位美國副總統全天居住在這裏。副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在接收這套房子之前就已經成為美國總統,而他的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僅僅將這裏當作他的休閒場所,因為他在華盛頓特區還有一處更加安全可靠的住所[1]。不過,洛克菲勒向這套房子捐贈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家具。禾特·蒙代爾是第一位搬入並全天居住在這裏的副總統。自此以後,歷任美國副總統都居住在這裏[2]。
美國海軍在2001年對副總統官邸進行了翻新,導致時任副總統迪克·切尼及其家人略微延後了入住日期。
建築歷史
天文台環路一號由建築師萊昂·德賽茲負責設計,於1893年竣工。當時,這棟建築物的造價為20,000美元;這相當於2019年的569,111美元。天文台環路一號最早是供美國海軍天文台的負責人居住。天文台環路一號建在面積約為13英畝(5.3公頃)的空地上;這裏原本屬於一個名叫諾斯維爾(Northview)的農場,農場整體佔地73英畝(30公頃),於1880年被美國海軍購下。天文台環路一號竣工的同年,美國海軍天文台從霧谷搬遷至該地;此後,先後有12名天文台負責人居住在這個當時被稱為「台長府」的建築里。1928年,隨着《第630號公共法》(Public Law 630)的通過,國會將這棟建築撥給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使用。1929年6月,查爾斯·弗雷德里克·休斯成為這棟建築的的首位海軍作戰部長住戶;而這裏也被改稱為「海軍上將府」[3]。在接下來的45年中,這裏一直是李察·亨利·李、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埃爾默·朱墨禾特等海軍上將的住所。天文台環路一號最初是一棟外表為紅色的建築;1960年,它被粉刷成羽毛灰色;而到1963年則被粉刷成白色,但卻帶有黑色的百葉窗;現在,它又被粉刷成了乳白色[4]。
1966年,因應時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刺殺事件,美國國會制訂了一項法律,該法「為美國副總統在華盛頓特區建立一棟官邸」並批准「美國海軍天文台10英畝土地」用作此目的;確切的位置由問責署與海軍隨後確定。在越南戰爭結束後,當資金到位時,便開始建造該官邸。而在此期間,特勤局為當時的美國副總統休伯特·漢弗萊、斯皮羅·阿格紐和傑拉爾德·福特等人的私人住宅進行了造價昂貴的升級。阿格紐辭職前僅僅在他的住所居住了三個月,隨後他就以高價出售了他的房子。而他房子被高價出售的原因就在於特勤局對房屋的改造,例如增設了特勤局的執勤宿舍、圍欄和新車道等。此事還導致了一個小規模的醜聞,經過調查顯示,立即為新任副總統建立專屬官邸的費用遠低於對他們現有私人住在的升級費用。
1974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新法案,將海軍上將府指定為「美國副總統的臨時官邸」,並從當時的海軍作戰部長任期期滿後生效。在尼克遜總統宣佈辭職下台並在海軍作戰部長搬家至海軍工廠的A號宿舍後,便在當年秋天開始着手將海軍上將府改造為副總統的臨時官邸。
天文台環路一號於1975年9月正式作為美國副總統的官邸並投入使用。但當時的美國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卻選擇住在自己的私人大宅里,而將這裏視為自己的娛樂場所。1977年11月,禾特·蒙代爾成為第一個搬入這裏居住的美國副總統。此後,歷任美國副總統在任職期間都居住在這裏。
當時並沒有修建新的副總統官邸,而是將原有的天文台環路一號進行改造升級。1976年,美國海軍花費276,000美元對22個窗戶單元進行改造,加設了蒸汽加熱設施;同時還加裝了中央空調。1980年,原本漏水的屋頂換成了石板瓦。老布殊擔任副總統期間,他在1981年入住天文台環路一號之前募集了187,000美元用於更新地毯、家具及室內裝潢。次年,美國海軍花費34,000美元用於門廊及屋頂的翻修;並花費225,000美元用於修理以漏水而損壞的內外牆;最後還花費8,000多美元來增建一個小型主臥室。1989年,新任副總統丹·奎爾推遲了一個月入住副總統官邸,因為當時動用了30萬美元對這裏進行大規模改造。這其中包括對第三層樓的改建,增設適用於兒童的臥室,方便輪椅使用的通道及入口和對副總統浴室的升級[5]。1989年,天文台環路一號增加了一個果嶺;1991年又增加了一個游泳池、熱水浴池和泳池畔小屋,而以上則是由私人捐贈的資金進行修建。一間大約525平方英尺(48.8平方米)的天窗體能鍛煉屋被加設在屋頂上。在這段時間內,天文台環路一號也加強了許多安全措施[4]。
到了1991年,負責維護天文台環路一號的美國海軍意識到美國國會可能永遠不會在這棟名為「海軍上將府」的隔壁修建真正的永久副總統官邸,故而他們決定對天文台環路一號進行重大改建和維修。即將入住的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同意推遲六個月入住,以便於對這棟建築進行自1974年以來最大的翻新[6]。這項耗資160萬美元的維修工作包括更換原有的供暖、空調與管道系統、拆除石棉結構、重新布線、更新通風設備、修復門廊,並對二樓的家庭設施進行了升級。
建築樣式
安妮女王風格
天文台環路一號採用安妮女王風格進行修建,這是一種流行於19世紀下半葉的建築風格。安妮女王風格式建築的顯著特點就是樓層平面的不對稱性;一系列的房間相互開放,而不是通過一個中央大廳相通;圓形的塔樓式房間;壁爐旁的壁爐架;以及環繞底樓的寬闊門廊,而這一切都可以在天文台環路一號中找到。
天文台環路一號剛剛建成時,建築外觀是赤紅色的陶土磚。木質飾板上塗成溫暖的膩子灰色,而木製門廊則採用膩子灰色與白色的搭配組合。窗框與直框也塗成相同的灰色,百葉窗則被漆成橄欖綠色。內部裝潢最初是海軍天文台台長的個人陳設,後來更換成海軍作戰部長的個人陳設。根據一些展示室內裝飾的照片顯示,天文台環路一號當時陳列了包括「伊斯特萊克風格」在內的各種19世紀中產階級流行風格的家具。
到了20世紀的前十年,維多利亞風格開始變得過時。許多最初用磚建造的房屋或用經過繁複油漆木材建造的房屋都被塗成了白色,從而使得建築風格變得簡約化或「殖民風格化」。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室內及室外裝潢上,大量由桃花心木、四分之一鋸切橡木、美洲栗木製成的木工建築材料經常被塗成白色,以「減輕」房間的感覺使得更具現代感。1961年,建築的外牆被粉刷成白色,迄今仍保留這種色調。
1974年翻新
針對天文台環路一號的1974年翻新工程主要是對建築系統進行了更新和升級,並通過拆除內牆的方式來擴建了一部分房間的面積。作為此次翻新工程的一部分,內部裝潢的主色調被確定為白色,牆壁則大多數採用了中性色調的牆板。這次翻新很少考慮到建築內部和外部的歷史保護,也沒有試圖恢復建築在早期使用時的室內空間外觀。但還是保留建築外部在1961年時所採用的白色外觀,同時也恢復了二層在1895年照片中的百葉窗。
室內裝潢
經過1974年的翻新之後,天文台環路一號內部使用的家具風格多為20世紀時對殖民風格或聯邦風格家具作品的複製品。但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外風格是納爾遜·洛克菲勒所使用的床,這是由馬克斯·恩斯特所設計的。這張床被稱為「鳥籠」床,整體具有希臘三角楣飾的風格;而踢腳板則是三角楣飾的低配版本。雕刻成類似橄欖樹或月桂樹的葉子包裹着床柱,而美國副總統印章則被融入到床頭板設計中。洛克菲勒夫婦曾兩次將這張床捐贈給天文台環路一號,但均被時任美國副總統的老布殊和丹·奎爾婉拒了。在拜訪芭芭拉·布殊時,洛克菲勒夫人再次向布殊夫人表示願意將這張床提供給她,但芭芭拉卻說,「您在這個家裏總是最受歡迎的,但是您真不需要自己帶床來。」不過洛克菲勒夫婦的確給天文台環路一號留下了一些物品,這包括一副名為《偉大的無知者(The Great Ignoramus)》的版畫、幾件韓國和日本的古董柜子,以及近十幾件其他作品。
當蒙代爾夫婦入住天文台環路一號後,副總統夫人瓊·蒙代爾為這裏帶來了顏色更為飽和的室內裝潢風格和牆壁色調,以及當年帶藝術。與洛克菲勒夫婦一樣,蒙代爾夫婦也將一些亞洲古董帶入這裏。老布殊夫婦與室內裝修師馬克·漢普頓合作,為天文台環路一號加入了青瓷色、青橙綠色和淺藍色等色調。奎爾夫婦去掉了青橙綠色,而用米色替代。戈爾夫婦則對室內進行了徹底的裝修,增加了新的餐桌,也為圖書館增加了新家具;同時還對地面和門廊進行了大翻新,使其更加適合戶外運動。而在切尼夫婦搬入之前,對空調和暖氣進行了一些立即的必要整修,並對室內重新進行了粉刷。切尼夫婦在搬入之後,也帶來了幾件當代藝術品。
台環路一號整體是一棟三層結構緊湊的磚砌建築,於1893年7月竣工。天文台環路一號佔地39乘77英尺(12乘23米),共計面積9,150平方英尺(850平方米)。一樓是接待廳、起居室、客廳、陽光門廊、餐廳和小廚房,後來在北側增加了洗手間。二樓有兩間臥室、一個書房和一個私室。三樓原本是閣樓,用於僕人的宿舍和儲藏空間。廚房、洗衣房及其他儲藏室一起放在地下室。
地下掩體
2009年5月17日,《新聞周刊》上一篇由埃莉諾·克里夫特(Eleanor Clift)撰寫的報道稱,時任副總統祖·拜登透露,天文台環路一號的建築地下有一個針對類似「911事件」的掩體[7]。據推測,這個掩體大約修建於2002年12月,因為當時附近的鄰居曾抱怨天文台環路一號內噪音過大。但是副總統發言人伊利沙伯·亞歷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在第二天澄清道,「副總統在他的評論里所描述的並非如新聞報道中所暗示的地下設施,而是一處位於官邸樓上的辦公室。據他所知,以前副總統切尼和他助手經常使用那裏。」[8]
相關條目
- 貝理雅宮——美國總統的官方國賓館。
參考資料
- ^ Charles Denyer. Number One Observatory Circle, The Home of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Klein Publishers, LLC. 2017-07-17: 14 [2020-03-09]. ISBN 978-0998764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In September 1974, the stately Queen Anne-style home on the grounds of the Observatory formally opened as the home of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with no tenant, since the sitting vice president, Nelson Rockefeller, decided to stay put at his luxurious mansion in Northwest DC.
- ^ THE VICE PRESIDENT’S RESIDENCE. 白宮.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1).
- ^ Gail S. Cleere. The House on Observatory Hill: Home of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ceanographer of the Navy. 1989: 39 [2020-03-09].
- ^ 4.0 4.1 Patricia Dane Rogers. Renovation. 華盛頓郵報. 1993-05-13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Mike Sante. Renovating Quayle's Official Digs New Bedrooms, A Bath And A Bathtub Are Parts Of The Plan.. 費城詢問報. 1989-01-16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5).
- ^ Gores Move Into Official Home. 自由蘭斯之星 (166) (波哈傳媒). 美聯社. 1993-07-14 [2020-03-09].
- ^ Jonathan Passantino. Biden Reveals Location of Secret VP Bunker. 福斯新聞台.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3).
- ^ Mark Silva. Did Biden expose secret location of VP's bunker?. Tribune Washington Bureau. FreeP.com. 底特律自由報. 2009-05-19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