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經堂
主禱文教堂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東耶路撒冷橄欖山31°46′41.08″N 35°14′42.69″E / 31.7780778°N 35.2451917°E |
宗教 | 法國天主教 |
地圖 | |
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英語: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法國天主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天主經)》的地點[1]。
它是法國在耶路撒冷的四塊國有地產之一,另外三處是列王墓、聖亞納教堂和阿布戈斯的本篤會修道院。
歷史
目前的教堂興建在4世紀康斯坦丁一世所建的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的原址。他的母親海倫納太后將其命名為門徒教堂。2世紀的約翰行傳提到橄欖山的一個洞穴與耶穌的教導有關,但並非只與主禱文有關。614年,波斯人摧毀了這座教堂。1106年,十字軍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小堂,1152年丹麥主教捐款建成了一座正式教堂,他本人也安葬在教堂內。這時教堂已經完全完全與教導天主經有關。十字軍時期的教堂在1187年耶路撒冷圍城戰期間嚴重受損,到1345年被拋棄,成為廢墟。1851年,4世紀教堂剩下的石塊出售,用作約沙法谷的墓碑。19世紀後期,法國圖爾韋涅公主買下這地段,尋找早期朝聖者提到的洞穴。1868年,她模仿意大利比薩的原型建造修道院,1872年成立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1910年在修道院下面發現洞穴,於是修道院遷到附近,1915年開始重建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仍未完成。
設計和佈局
仿造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已經部分重建,尺寸與原作相同。教堂是無頂的,有台階通往洞穴,那裏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穌向他的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耶穌再臨的地點。不幸的是,1910年發現洞穴時,它已經部分倒塌。教堂的南門左側是鑲嵌馬賽克的洗禮池。該修道院是歐洲風格,刻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主禱文[2]。修道院右邊的路通往俄國升天教堂和拜占庭墓地教堂,一些亞美尼亞馬賽克保存在一個小型博物館內。
位置
這座教堂地處耶路撒冷的At-Tur區,該區有18,000人口,大部分是穆斯林,只有少數基督徒。
參考文獻
引用
- ^ Luke 11:2–4
- ^ The Convent of the Pater Noster. [2010-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來源
- 書籍
- Jerome Murphy-O'Connor.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s: The Holy Land (Oxford, 1998), 125-26.
- Kay Prag. Blue Guide to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Black and Norton, 2002), 230-31.
- Daniel Jacobs. Mini Rough Guide to Jerusalem (Rough Guides, 1999), 105-06.
外部連結
參見
- 主禱文(天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