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和國
和州
日本的令制國
坐標:34°19′40″N 135°54′22″E / 34.3278°N 135.9061°E / 34.3278; 135.9061
所屬畿內
今屬奈良縣
國府奈良縣大和郡山市(推測)
奈良縣高市郡高取町(推測)
15郡39鄉
國力大國
國分寺奈良縣奈良市東大寺
國分尼寺奈良縣奈良市(法華寺
一宮大神神社(奈良縣櫻井市

大和國(日語:大和国大和國やまと の くに Yamato no kuni */?),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畿內五國之一,又稱「和州」[1],古稱「」、「大倭」、「大養德」[2],在《延喜式》中國力屬於大國,領域大約相當於現代的奈良縣[3]

名稱

大和國古稱「倭」、「大倭」、「大養德」,發音都是相同的「Yamato」(ヤマト)。根據《續日本紀》的記載,奈良時代中的天平九年十二月廿七日(公元738年1月21日),朝廷將「大倭國」改稱「大養德國」[4]天平寶字元年(公元757年),「大養德國」改稱「大和國」[1]

根據《古事類苑》、《釋日本紀》的說法,傳說天地開闢而後泥土未乾故人民居住於山,因人跡多見而稱此國為「山跡」(やまと),後改為同音的「大和」[5][6]

歷史

大和國是大和朝廷的發源地,歷史上境內曾有鬥雞國造日語闘鶏国造大倭國造日語倭国造葛城國造日語葛城国造,以及菟田、春日、層富、山邊、十市、高市、磯城等由縣主管理的縣存在。此外,大和國境內也曾存在過吉野國(後來成為大和國的一個郡吉野郡)和芳野監兩個行政建制。天平寶字元年(公元757年),此地的名稱由「大養德國」改為「大和國」。飛鳥京日語飛鳥京藤原京平城京都在大和國境內。奈良時代前後,朝廷曾在大和國境內修建許多佛教寺廟,如飛鳥寺法隆寺。784年,朝廷將都城遷到山城國境內的長岡京,很快又再度遷入平安京(即現代的京都[1][2][7][8]

平安時代後期,大和國成為以源滿仲的次子源賴親日語源頼親為家祖的大和源氏日語大和源氏根據地[9]日本南北朝時代吉野朝廷(南朝)的根據地吉野也位於大和國境內[10]

鎌倉時代室町時代,都沒有設置大和國的守護,大和國實際上由興福寺統治[1]安土桃山時代時,大和國境內的土地均大多由寺社控制。這些寺社具有一定軍事實力,在當地有很高發言權,因此當時大和國又稱為「神國」。豐臣政權時代,豐臣秀吉的弟弟豐臣秀長在大和國境內通過檢地刀狩等手段弱化了當地寺社的勢力[11]

進入江戶時代以後,德川幕府曾在大和國設置奈良奉行。大和國的部分領地是幕府的直轄領地,其餘土地分屬於7個。1871年廢藩置縣時,大和國改為奈良縣。1876年,奈良縣併入堺縣,隨後又在1881年併入大阪府。1887年,在當地的要求下,奈良縣再度獨立並延續至今[1]

行政區劃

國廳、國分寺與一宮

大和國國府的國廳最初位於今奈良縣高市郡高取町一帶,後來遷到今奈良縣大和郡山市今國府町一帶。大和國的國分寺是今屬奈良縣奈良市東大寺,也是古代日本全國的總國分寺。大和國的國分尼寺是今屬奈良縣奈良市的法華寺。東大寺和法華寺全境均為日本的國之史跡。東大寺的金堂(大佛殿)、南大門、盧舍那佛(大佛)等已指定為日本國寶,中門、石造獅子等是重要文化財。法華寺中的木造十一面觀音立像已指定為日本國寶、本堂以及木心乾漆維摩居士坐像等是重要文化財[12][13]

大和國的一宮是今屬奈良縣櫻井市大神神社。大神神社是日本的國之史跡,攝社大直禰子神社社殿、拜殿、三鳥居、朱漆金銅裝盾、《周書》 第十九卷等是重要文化財[14]

下轄的郡

大和國下轄15郡39鄉[2]

古代 中世紀 1896年4月1日 現在
曾布 添上郡 添上郡
添上郡
奈良市大和郡山市天理市山添村的各一部分
添下郡 添下郡
生駒郡
奈良市大和郡山市生駒市的各一部分
平群郡 平群郡 大和郡山市生駒市的各一部分以及平群町三鄉町斑鳩町安堵町
廣瀨郡 廣瀨郡
北葛城郡
大和高田市的一部分以及廣陵町河合町
葛城日語葛城 葛下郡 葛下郡 大和高田市葛城市的各一部分以及香芝市上牧町王寺町
葛上郡 葛上郡
南葛城郡
御所市的一部分
忍海郡 忍海郡 葛城市御所市的各一部分
宇智郡 宇智郡
宇智郡
五條市大淀町的各一部分
吉野郡 吉野郡
吉野郡
五條市宇陀市大淀町的各一部分

以及吉野町下市町黑瀧村天川村野迫川村十津川村下北山村上北山村川上村東吉野村

宇陀郡 宇陀郡
宇陀郡
宇陀市的一部分以及曾爾村御杖村
磯城 城上郡 式上郡
磯城郡
天理市櫻井市宇陀市的各一部分
城下郡 式下郡 天理市田原本町的各一部分以及川西町三宅町
十市郡 十市郡 橿原市櫻井市田原本町的各一部分
高市郡 高市郡
高市郡
大和高田市橿原市的各一部分以及高取町明日香村
山邊郡 山邊郡
山邊郡
奈良市大和郡山市天理市櫻井市宇陀市山添村的各一部分

圖集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大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2. ^ 2.0 2.1 2.2 德川光圀; et al. 大日本史 第140-141 卷287-289 志. 徳川總子. 1907 [2019-02-08]. doi:10.11501/769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3. ^ Louis-Frédéric. Japan Encycloped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46 [2018-09-08]. ISBN 978-0-674-0175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9). 
  4. ^ 菅野真道. 續日本紀 卷第十二. 丙寅。改大倭國。爲大養徳國。 
  5. ^ 神宮司庁古事類苑出版事務所 (編). 大和國. 古事類苑 地部2. 神宮司庁. 1896-1914 [2019-02-09]. NCID BN079266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6. ^ 卜部兼方. 釈日本紀(《国史大系. 第7巻》所収). 東京: 経済雑誌社日語経済雑誌社. 1898年8月6日 [2018年12月12日]. NCID BN016688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14日). 
  7. ^ 池田末則. 地名伝承学論. クレス出版. 2004: 450 [2019-02-08]. ISBN 978-48773322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8. ^ 大岡信; 日本うたことば表現辭典刊行會. 日本うたことば表現辞典: 歌枕編. 遊子館. 2008 [2019-02-08]. ISBN 978-4946525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9. ^ 大和源氏.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10. ^ 南朝.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3). 
  11. ^ 【秀吉と大和の城(2)】大阪の“副都”担った「郡山城」…秀吉の命受け弟・秀長が統治、強力な寺社勢力抑え100万石規模に(2/2ページ). 産経WEST. 2014年1月2日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4). 
  12. ^ 法華寺.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13. ^ 東大寺.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9). 
  14. ^ 大神神社.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