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兔
塔里木兔 | |
---|---|
塔里木兔,約瑟夫·斯密特繪於1879年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兔形目 Lagomorpha |
科: | 兔科 Leporidae |
屬: | 兔屬 Lepus |
種: | 塔里木兔 L. yarkandensis
|
二名法 | |
Lepus yarkandensis Günther, 1875
| |
塔里木兔(學名:Lepus yarkandensis,又名葉爾羌兔)為兔科兔屬的哺乳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新疆塔里木盆地和羅布泊窪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葉爾羌河流域。塔里木兔是兔形目中唯一分佈在新疆的特有種[刊 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徵
塔里木兔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野兔,體長從29厘米到43厘米不等,尾長6到11厘米不等,體重約1.4公斤。耳朵長且大,比頭部總長要長1到2厘米。與雪兔最明顯的區別是塔里木兔耳尖不呈黑色。體毛短且直。夏季時,塔里木兔背部毛色主要為沙褐色,並有灰色、黑色的細斑,頭部和面部的毛色也為沙褐色,兩頰顏色較淺,眼周圍的毛色為深沙褐色。體側則為沙黃色,頦、喉及腹部毛色為白色。冬季時,塔里木兔毛色比夏季淺,背部毛色主要為淺沙棕色,眼睛到耳朵前方為黃白色,尾背面中央有一個大斑塊,與背部顏色相同,斑周圍為純白色,尾底面與斑周圍顏色相同。塔里木兔耳背與體色相同,耳尖顏色稍深[刊 2][書 2]。塔里木兔擁有較小的頭骨,短鼻骨,鼻骨後側寬。眼眶上突,且短窄。塔里木兔的聽泡非常大[書 2]。雌兔共有3對乳頭,其中胸部2對,腹部1對[刊 2]。
塔里木兔因其耳長且大,聽覺靈敏。該物種可以利用長耳殼聽到距離遠的微弱聲響,從而及時發現天敵的來襲。塔里木兔的奔跑速度相較於部分其他兔類快[刊 1][刊 2]。
發現與分類
塔里木兔首次被記載是在德國裔英國動物學家阿爾伯特·甘瑟在1875年於《自然歷史年鑑和雜誌(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後與其他期刊合併為《自然歷史雜誌(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上發表的《中亞一些似野兔的哺乳動物之描述(Descriptions of some Leporine Mammals from Central Asia)》之中。在這片文章中阿爾伯特·甘瑟將該兔命名為Lepus yarkandensis[刊 3]。在動物分類上屬於哺乳綱兔形目兔科兔屬,1964年,古利耶夫(Gureev)將其歸於塔里木兔亞屬(Tarimolagus)[書 3]。塔里木兔沒有亞種分化的報道[刊 4]。
分佈與棲息地
塔里木兔分佈在沿塔里木盆地周邊,塔里木河源頭的葉爾羌河、和田河以及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楊林、紅柳林以及塔里木河下游和羅布泊附近都能看到塔里木兔的身影,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的半沙漠草原和塔里木河河水泛濫地區亦能發現塔里木兔[書 4][書 2]。塔里木兔棲息地海拔主要出現在900米到1200米[刊 4]。從行政區劃上來說主要分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若羌縣、輪台縣、且末縣,和田地區的民豐縣、于田縣、墨玉縣、策勒縣、皮山縣,阿克蘇地區的庫車市、阿瓦提縣、溫宿縣,喀什地區的巴楚縣以及阿拉爾市等地[刊 1]。不過在其分佈區的邊緣地帶,該物種的棲息地常與中亞兔(Lepus tibetanus)的棲息地有交叉[刊 4]。塔里木兔是荒漠地帶的典型棲居者,塔里木兔的生境主要為以距離河流較近胡楊林,部分沙化的胡楊紅柳混交林,以紅柳為主的紅柳灌木,楊樹、柳樹、杏樹、蘋果樹為主的人工林以及以小麥、玉米、甜菜、苜蓿等為主要作物的農田[刊 1]。
演化
從線粒體基因結構上判斷,塔里木兔和蒙古兔(Lepus tolai)可能擁有着共同的祖先[刊 5]。到了第四紀時,氣候變化影響了塔里木盆地的生態系統,進而影響了該地區物種種群的分佈和遺傳結構。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的塔里木兔種群有着相似的遺傳史,這有可能是第四紀氣候變化時,這些地方本為大片連續的綠洲,於是這片綠洲成為了塔里木兔的生物庇護所[刊 6]。生活於此的塔里木兔具有較低的遺傳多樣性,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更新世間冰期時,塔里木兔種群開始擴張,從而使得該地區種群中具有較高的基因流動[刊 7]。更新世中期,塔克拉瑪干沙漠開始擴張,於是部分塔里木兔在冰後期開始從西南先向北然後向東進行過3次拓殖,從而形成現在生活在塔里木北部和東部塔里木兔種群[刊 8]。松碎的沙漠導致塔里木兔群體之間的基因流動較低,且南部和北部的種群中間已經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分化[刊 9][刊 8]。除此之外,氣候變化引起的綠洲變化、河流流量和流向變化以及人類活動都可能對塔里木兔的種群數量產生影響[刊 8]。
習性
塔里木兔的主要食物包括羅布麻、甘草、駱駝刺、葦的根和嫩莖以及樹皮、樹根和草根等,當天然食物匱乏之時,塔里木兔會遷徙至居民點附近,以瓜類等農作物和農作物的秸稈等作為食物[刊 10]。也因為冬季食物匱乏,塔里木兔會以幼樹和嫩梢為食。例如1959年到1962年,阿克蘇扎木台林場建場初期的3000餘畝林場因為塔里木兔的啃食,超過600畝的林場幼樹死亡。在林場中,塔里木兔尤其喜歡啃食洋槐,其次有黃柳、箭杆楊,再其次為銀白楊、蘋果樹、梣葉槭、沙棗、白蠟和核桃[刊 11]。
塔里木兔適應乾旱荒漠氣候,不喜群居,且無固定洞穴,塔里木兔的巢穴有三種,其一為地面上密草叢中的巢穴,第二種是剛好容下自己身體的穴,第三種則是距離地面80到100厘米深的洞穴。這些巢穴既可以預防天敵鷹的襲擊,在夏季也可防暑。塔里木兔晝伏夜出,不過隨着季節的變換有所區別。在冬季,塔里木兔為了避免與天敵相遇,嚴格的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後活動,僅在黎明前和黃昏後覓食。白日則藏匿在蘆葦叢、紅柳灌木叢等灌木叢之下。而夏季,塔里木兔在白天也會活動。塔里木兔外出活動路線固定,從何處出發必從何處返回[書 2][刊 10][刊 11]。
夏季是塔里木兔的繁殖期,不過野生的塔里木兔在2月就開始求偶,求偶現象一直持續到7月份,3月便可看到幼兔。雌兔每年能產2到3窩仔,每窩1到5隻幼兔,其中每年第一胎多為1隻。幼兔全身被毛,出生便可以睜眼活動,哺乳期3到5天,之後可以分窩生活,幼兔到了第二年便有了生育能力。如果將雌雄兔放在同一個籠子裏飼養的話,雄兔往往會被咬死[書 2][刊 10]。
寄生蟲與流行病
硬蜱科生物是塔里木兔常見的體外寄生物,已知的有亞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短小扇頭蜱(Rhipicephalus pumilio)、血紅扇頭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和銀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塔里木兔暫未出現兔形目的專嗜寄生蚤,不過其身上常見有子午沙鼠的體外寄生蚤同形客蚤(Xenopsylla conformis)與三趾跳鼠的體外寄生蚤塔里木客蚤(Xenopsylla tarmensis)[刊 12]。
因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新疆出血熱)的媒介蜱,亞洲璃眼蜱等寄生物寄生於塔里木兔體外,而塔里木兔種群密度又比較高,在塔里木兔體內可檢測出克里米雅–剛果出血熱抗原或抗體。塔里木兔是克里米雅–剛果出血熱的儲存宿主之一[刊 13]。
種群數量和保護
二十世紀5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和羅布泊一帶居住有較大數量的塔里木兔。在夏日的巴楚縣夏河一帶,每小時可見到5到10隻塔里木兔,1個採集日可得10到20隻。二十世紀60年代初期,輪台縣年收購塔里木兔皮張能超過1.3萬張。而到了60年代中期,這個數字跌倒了每年2000到4000張左右。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出台,塔里木兔的種群數量有所增加,到2006年,輪台縣的塔里木兔種群密度超過10隻每平方公里,動態資源儲量超過了10.5萬隻。2009年,學者推測塔里木兔的總數大約在20萬隻[刊 2]。不過到了2016年,塔里木盆地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里的適宜塔里木兔生境中,塔里木兔的種群密度超過9隻每平方公里,動態資源儲量超過130萬隻[刊 14]。
塔里木兔面臨着由於當地經濟發展、石油開採集等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威脅,使得一些地區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刊 5]。另外,因為塔里木兔的毛皮、肉及副產品均有經濟價值,使得塔里木兔又面臨着被盜獵的風險降[刊 5][刊 2]。因為這些威脅持續存在,所以塔里木兔被列入多個保護動物名錄。塔里木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網 1]。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物種[書 1]。在《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亦將其列為近危物種[刊 15]。
參考文獻
- 書目
-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Lepus yarkand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2016-07-21].
- ^ 2.0 2.1 2.2 2.3 2.4 鄭生武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 , 編. 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4: 188–190. ISBN 7-5038-1043-2.
- ^ Don, E. Wilson & DeeAnn M. Reeder , 編.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第三版.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42 [202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王思博; 楊贛源. 新疆啮齿动物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3: 31-33.
- 期刊
- ^ 1.0 1.1 1.2 1.3 買買提江·阿布拉克木. 塔里木兔资源现状分析. 新疆林業. 2016, (04): 41–42.
- ^ 2.0 2.1 2.2 2.3 2.4 王惠娥. 塔里木兔的生物学特性和开发利用. 中國草食動物. 2009, 29 (04): 65.
- ^ Günther, Albert. Description of some leporine mammals from Central Asia. The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Including Zoology, Botany, and Geology. 1875, 16 (93): 228–231 [2021-07-10]. ISSN 0374-5481. doi:10.1080/00222937508681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0) (英語).
- ^ 4.0 4.1 4.2 李維東. 中国特有物种——塔里木兔. 動物學雜誌. 2011, 46 (01): 134–135. doi:10.13859/j.cjz.2011.01.024.
- ^ 5.0 5.1 5.2 黃婭琳; 黃捷; 時玉; 徐燕紅; 周用武; 侯森林. 塔里木兔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研究. 野生動物學報. 2021, 42 (01): 71–80.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21.01.009.
- ^ Shan, W.; Liu, J.; Yu, L.; et al. Genetic consequences of postglacial colonization by the endemic Yarkand hare (Lepus yarkandensis) of the arid Tarim Bas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1370–1382. doi:10.1007/s11434-011-4460-9.
- ^ Wu, Y.; Xia, L.; Zhang, Q.; et al. Habitat fragmentation affects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Yarkand hare. Conservation Genetics. 2010, (11): 183–194. doi:10.1007/s10592-009-0022-y.
- ^ 8.0 8.1 8.2 Kumar, B.; Cheng, J.; Ge, D.; et al. Phylo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unravel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Yarkand hare, Lepus yarkandensis (Mammalia: Leporidae), through the Quaternary. 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19, (19): 113. doi:10.1186/s12862-019-1426-z.
- ^ 單文娟; 馬合木提·哈力克. 塔里木兔种群遗传多样性初探. 生物技術. 2013, 23 (03): 46–49.
- ^ 10.0 10.1 10.2 高康軍; 燕順生; 孫玉華; et al. 新疆特有野生动物──塔里木兔. 中國實驗動物學雜誌. 1994, (04): 255.
- ^ 11.0 11.1 王宏希. 塔里木兔对林木的为害及其防治. 新疆農業科學. 1979, (06): 16–17.
- ^ 於心; 周永恆; 陳欣如; 黎唯. 塔里木兔体外寄生物的调查研究. 地方病通報. 1994, (04): 69.
- ^ 戴翔; 木合塔爾; 馮崇慧; et al. 塔里木盆地新疆出血热蜱类及宿主动物感染调查.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06, (12): 1048–1052.
- ^ 阿依喬麗凡·沙漢. 塔里木兔资源现状分析. 新疆林業. 2017, (03): 32–33.
- ^ Jiang, Z.; Jiang, J.; Wang, Y; et al. Red List of China’s Vertebrate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6, 24 (05): 500–551. doi:10.17520/biods.2016076.
- 網站
-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1-02-09 [2021-07-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