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
地毯(Carpet),又稱地氈、掛毯、毛毯,指的是人類鋪在地板上的一種紡織品,具有吸塵、吸水、保溫、柔軟化地面等功能,尤其家中有幼童或長者時,可以裝備地毯以避免滑倒。同時,掛毯也可以作為一種華麗的裝飾物,在地球很多國家的文化中,擁有掛毯是身分高貴的象徵,一般是富裕階級或者宗教場所使用的物品。
作為一種覆蓋在地板上的物品,地毯通常具有大量絨毛,這些絨毛可以強力的吸附地板或者人類的鞋子。按照傳統,絨毛必須由羊毛編織而成,但在20世紀,隨着工業革命的發發展,聚丙烯、尼龍或聚酯等合成纖維也用於地毯,其售價遠比羊毛製的便宜。絨毛的「絨頭」通常由好幾根扭曲的線團組成,這些絨頭經熨燙讓它保持聚合,並且摸起來手感舒適[1] 。
地毯有多種用途,包括將人的腳與冰冷的瓷磚隔開、使房間更溫暖、讓坐的地方更軟、減少走路的摩擦聲音以及給房間增添色彩。透過使用複雜的染色技術,地毯即可以被製成任何顏色,這導致了地毯的價格在古代很高。目前世界上的地毯有巨量不同種類的紋樣來美化表面,在現代社會,比起實用性,地毯的裝飾性更濃,被大量用於工廠、零售店、酒店和私宅。在有大量物美價廉的地毯可供選擇的今天,地毯的設計已經千變萬化。
傳統的東方地毯(阿拉伯、土耳其、埃及、印度和中國等)可以在手工紡織機上生產,其原理和現代機器做的相差無幾,使用「針刺氈」技術製成,但需要手工打結,並將絨頭一根一根的注入地毯的背面,這種兩面都有絨頭的地毯稱為「簇絨」。而傳統的西方地毯,主要是歐洲地毯則採用「平織」技術,通過鈎掛羊毛和棉花,讓地毯上形成網眼,再在網眼中二次穿插羊毛和棉花,直到填滿空隙為止。在美國,標準地毯的寬度是12英尺(3.7m)和15英尺(4.6m),在歐洲則為4m(13英尺和5 m(16英尺)。自19~20世紀以來,地毯的材料已經越來越能承受滾燙的水,因為人們習慣用熨斗燙平地毯,而以前是直接用水沖而已。
目前歐美的家用地毯是一體成型的,在地毯和地板之間鋪有泡沫軟墊,並且用釘子、夾桿、粘合劑或金屬框把地毯和地板釘在一起,使地毯不會移動。另外還有一種叫「滿鋪地毯」的方式,是將超大型的地盤佔滿整個地板,讓人看不到不到覆蓋物,在視覺上營造出豪華的感覺。
掛毯
掛毯是掛在牆上的毛毯,未必稱為地毯。 亦有專欄指出早於十七、十八世紀,中法兩國開始進行很多有關經濟的貿易及文化交流。而隨着日益頻繁的交流,商人把中國商品帶回法國,當中包括了織品及屏風等工藝品,深得貴族的歡心,亦慢慢地結合東方色彩的洛可可藝術亦因而誕生,編織了不少富有中國風的巨型掛毯,而掛毯亦因此而聞名中外[2]。
代替品
種類
指十九世紀中國西北製作的地毯風格,以四股毛線編織而成,飾以簡單的花卉圖樣,典型圖案為荷花及石榴。[3]
指十九世紀中國綏遠地區製作的地毯風格,其特色為雲朵、花卉、長壽的象徵等基調圖案。[4]
指中國內蒙古綏遠製作的地毯風格,其特色為整塊地毯佈滿重複圖案。[5]
指二十世紀以後中國天津地區製作的地毯風格,採「封背」紡織術 (closed back),其絨毛是以機器紡織的五股毛線織成,共有三種厚度,分別為○.三六英寸、○.五英寸、○.六二英寸。[6]
參見
外部連結
- ^ Definition of CARPET.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4) (英語).
- ^ 【法式美藝】宮廷掛毯的中國風情.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寧夏地毯 於2011 年4 月8 日查閱[失效連結]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包頭地毯 於2011 年4 月8 日查閱[失效連結]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綏遠地毯 於2011 年4 月8 日查閱[失效連結]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天津地毯 於2011 年4 月8 日查閱[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