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之死
聖母之死 | |
---|---|
意大利語:Morte della vergine、意大利語:Transito della Madonna | |
藝術家 | 卡拉瓦喬 |
年份 | 1604–1606,[1] 1602[2][3] |
媒介 | 油畫 |
尺寸 | 369 cm × 245 cm(145英寸 × 96英寸) |
收藏地 | 巴黎羅浮宮 |
《聖母之死》(意大利語:Morte della vergine)是意大利巴洛克大師卡拉瓦喬的一幅畫作,創作於1606年。現藏於巴黎羅浮宮。 [4]
歷史
在卡拉瓦喬創作《聖母之死》(約1601–06年)時,他已經在羅馬工作了十五年[5] 。教宗律師拉爾齊奧·切魯比尼委託畫家,為他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區加爾默羅會的階梯聖母堂內自己的小堂內創作這幅畫作。這幅畫不可能在1605–06年之前完成。[5]他對聖母之死的另類描繪在當時引起了震動,堂區認為不適合,拒絕接受這幅畫。
朱利奧·曼奇尼認為卡拉瓦喬畫聖母時,使用的模特是一個妓女,可能是他的情婦。批評他把聖母描繪成「貧民窟里的骯髒妓女。」 [6]階梯聖母堂的神父們認為卡拉瓦喬畫的這幅《聖母之死》對聖母非常不敬(「con poco decoro」),畫中的聖母腫了起來,還露出了一點光腿,看起來「太像一個普通的死去女人的腫脹屍體」,缺乏神性,不合禮儀,因此拒絕接受這幅畫[7],而用卡拉瓦喬的親密追隨者卡洛·薩拉塞尼的畫作取而代之[8]。
彼得·保羅·魯本斯 稱讚這幅畫是卡拉瓦喬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他的推薦下,這幅畫被曼圖亞公爵溫琴佐一世·貢扎加買下,放在他華麗的畫廊里[9]。1607年4月1日至7日,公爵的大使喬瓦尼·馬格尼在他位於科爾索大道的房子裏短暫地展出了這幅畫[10],但嚴格禁止不允許複製[11]。
公爵的藏品於1627年賣給了英王查理一世。在他被處決後,英格蘭共和國於1649年將他的藏品出售,這幅畫被埃弗哈德·賈巴赫買下,後者於1671年將其賣給路易十四,作為法國皇家收藏,法國大革命後成為國家的財產[6]。如今,這幅畫掛在羅浮宮。這幅畫在離開羅馬之前,在聖路加學院展出了不到兩周。然而,卡拉瓦喬當時已經逃離羅馬,再也沒有公開露面。卡拉瓦喬性格衝動,在羅馬糾紛不斷,一次在網球比賽後的劍戰中殺死了一名男子拉努奇奧·托馬索尼。
說明
外部影片連結 | |
---|---|
Smarthistory - Caravaggio's Death of the Virgin[12] |
這幅畫在視野、嚴肅性和照相寫實主義方面,都讓人想起卡拉瓦喬在梵蒂岡的《將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人物幾乎是真人大小。瑪利亞躺在那裏,身穿一件簡單的紅色連衣裙。低垂的頭和手臂,腫脹的雙腳,描繪了遺體的原始而真實的景象。卡拉瓦喬完全放棄了傳統上描繪聖母瑪利亞神性的肖像畫的方式。從畫中的遺體,沒有任何宗教繪畫中所體現出的尊敬[5]。
構圖
聖母瑪利亞是畫作的中心主題,構圖圍繞她展開。圍繞聖母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使徒們。其他人藏在他們身後。人群和人物的姿態,引導觀眾的目光朝向遺體。為了表達巨大的悲傷,畫家沒有描繪一張張情緒化的面孔,而是選擇將他們的臉隱藏起來。卡拉瓦喬是一位大師,對風格主義 捕捉情緒的做法不感興趣。這是一種無聲的悲傷。哀嚎是沒有意義的。卡拉瓦喬通過控制人物的情緒強度,將這一平靜的場景賦予了非凡的紀念性。
光和陰影的使用
畫家利用光影的細微差別來刻畫物體、人物和服裝。但最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他強調了聖母瑪利亞的身體沐浴在耀眼的光芒中。藝術家通過一系列明亮的區域創造了深度的錯覺。[5]
主題
這幅畫是在教宗尚未正式闡明聖母升天 的教義的時候完成的。1950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發佈宗座憲令,將聖母升天定為教義,但是對於瑪利亞是否真的死亡這一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新約根本沒有提到這件事。因此她是如何離開這個世界的,並不是天主教的教義。只是在17世紀,天主教徒的傳統信仰是假定她活着,這一點在當時關於這個主題的大多數繪畫中都有體現。那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她沒有疼痛或疾病,而且在「死亡」之前,她年老的身體和靈魂是健康的。然而,在1997年6月2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公開確認聖母在升入天堂之前確實經歷了自然死亡, Heaven.[13]
卡拉瓦喬的畫作是最後一幅描繪聖母之死的重要天主教藝術作品。卡拉瓦喬描繪的不是她的「升天」,而是死亡。人物的年齡與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幾乎所有的作品一樣,聖母看起來比50多歲的女性年輕得多。傳統認為瑪利亞在五旬節時大約48歲,這是她在聖經中最後一次出現。但是並不清楚她在這之後活了多久。在這方面,中世紀對死亡的描述往往更為現實。
影響
這幅畫體現了卡拉瓦喬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發起的肖像和形式革命。這位藝術家遠離了高貴、做作的風格主義,開創了一種坦率、穩健、充滿活力的新風格。他承擔了翻譯人們的現實和情感的任務,而不必考慮對神聖事物的表達慣例。他對17世紀繪畫觀念的演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5]。
參考
- ^ Parks, N. Randolph. On Caravaggio's 'Dormition of the Virgin' and Its Setting.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July 1985, 127 (988): 438–448. JSTOR 882127.
- ^ Pamela Askew. Caravaggio's Death of the Virgi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691039831.
- ^ Langdon, Helen. Caravaggio: A Life. Westview Press. 2000. ISBN 978-0813337944.
- ^ Death of the Virgin | painting by Caravaggi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 (英語).
- ^ 5.0 5.1 5.2 5.3 5.4 Alfandari, Agnes. Death of the Virgin. Louvre. [17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
- ^ 6.0 6.1 Friedlaender, Walter. Caravaggio Studies 1974.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 195–197. ISBN 978-0691003085.
- ^ Bellori, Giovanni Pietro. Vite de'Pittori, Scultori et Architetti Moderni, Parte Prima. Rome: Mascardi. 1672: 213 [202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8).
- ^ Hibbard, Howard. Caravaggio.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85: 198–206. ISBN 978-0064301282.
- ^ Giovanni Baglione. Le Vite De' Pittori, Scultori Et Architetti. Rome: Nella stamperia d'Andrea Fei. 1642: 138 (意大利語).
- ^ Graham-Dixon, Andrew. Caravaggio: A Life Sacred and Profane. Penguin Books Limited. 2011. ISBN 978-0241954645.
- ^ Vodret, Rossella; Belinda Granata. Not Only Caravaggio. Rossella Vodret (編). Caravaggio's Rome: 1600–1630 Essays. Milan: Skira Editore S.p.A. 2012: 64. ISBN 978-8857213873.
- ^ Caravaggio's Death of the Virgin. Smarthistory at Khan Academy. [December 2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1).
- ^ General Audience - 25 June 1997, sections 3 and 4. [202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