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際派 (中國共產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際派,全稱共產國際派,是中國共產黨內部早期的一個派系,以王明博古張聞天周恩來等人為代表人物。國際派的人物大多有蘇聯共產國際的背景,尊奉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的宗旨,模仿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並在中國施行,忠實執行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一切指示。他們主張模仿蘇共的革命方式,在城市發起革命[1][2][3][4][5],反對毛澤東提出的「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爭」等方針,與毛澤東等本土派人士一直存在矛盾。現今中共黨史稱國際派為「教條主義」的「左傾路線」。

發展歷史

中共在成立初期,有賴於共產國際的幫助,完全受共產國際領導。1922年,共產國際指示中共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但引起了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等領袖的不滿,指出兩黨革命宗旨不同、革命依據不同、盟友不同。陳獨秀最終勉強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與國民黨合作,但對共產國際的對中共的指揮非常不滿。1927年8月7日,共產國際派羅明那茲為代表,在漢口舉行緊急會議,禁止陳獨秀參加[6]。會議上斥責陳獨秀等人為「右傾機會主義」,改組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對陳獨秀等人進行清算。此次會議就是歷史上的八七會議,自此國際派和毛澤東為首的國內派開始抬頭。

1930年12月,共產國際王明回國,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逐漸開始取代總書記向忠發的權力。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擔任的王明實際主持了中共中央的工作,並形成了自己的派系,掌握了中共的領導權。

1931年9月,王明前往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中共代理總書記一職由國際派的博古擔任。博古否定了毛澤東的方針,剝奪毛澤東等人的軍權,國內派失勢。然而,中共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慘敗,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即長征。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張聞天取代博古成為中央總書記後,被迫起用毛澤東等國內派人士,恢復毛澤東軍權(周也從此成為毛的下屬)。

在此之後,毛澤東由於其軍事成就而逐漸成為中共的領導人,國際派漸漸失勢,不少國際派人士轉為支持毛澤東。在之後的抗日戰爭中,王明自莫斯科回到延安,試圖執行共產國際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試圖通過聯合國民政府的方式擴大抗日統一戰線,被毛澤東為首的國內派人士抵制,斥責為右傾投降主義。王明逐漸受到排擠。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國內派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樹立毛澤東思想,以謀求擺脫蘇聯的控制。王明等國際派人物成為重點批判對象,遭到清洗,從此徹底失勢。

參考文獻

  1. ^ 楊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 (PDF).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4年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3). 
  2. ^ 楊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上) (PDF).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4年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30). 
  3. ^ 楊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下) (PDF).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4年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30). 
  4. ^ 裴毅然. 中共初期經費來源 (PDF). 2011年6月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2). 
  5. ^ 陳永發. 中共建國初期的新歷史 (PDF). 2010年12月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30). 
  6. ^ 張憲文等主編. 中华民国史大辞典.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08: 1212. ISBN 7806434569.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