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松贊林
噶丹松贊林 | |
---|---|
藏文轉寫 | |
藏文 | དགའ་ལྡན་སུམ་རྩེན་གླིང་ |
威利轉寫 | dga' ldan sum rtsen gling |
基本資訊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位置 |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 |
座標 | 27°51′49″N 99°42′16″E / 27.86355°N 99.70434°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魯派 |
節日 | 每年藏曆冬月26日、29日舉辦「格冬節」 |
建築詳情 | |
建築風格 | 藏式建築 |
開基 | 五世達賴 |
開山時間 | 1683年 |
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
歸化寺 | |
地址 | 香格里拉市建塘鎮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清 |
編號 | 4- |
認定時間 | 1993年11月16日 |
地圖 | |
噶丹松贊林(藏語:དགའ་ལྡན་སུམ་རྩེན་གླིང་,威利轉寫:dga' ldan sum rtsen gling,THL:ganden sumtsenling),漢名「歸化寺」[1],位於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以北約5公里處,海拔3380米,於1683年建成,為雲南省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屬格魯派。號稱「小布達拉宮」。原建築物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摧毀,1982年開始在廢墟原址重建。[2]
歷史
該寺的興建與清朝康熙帝時期吳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亂」有關係。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世達賴喇嘛同蒙古和碩特部丹增汗派蒙藏軍隊進入結打木(大中甸)、楊打木(小中甸),平息了中甸嘉夏寺為首的本地噶瑪噶舉派寺院僧眾以及當地土司借吳三桂叛亂的機會發動的武裝叛亂。率軍進駐該地的蒙藏軍隊將領巴圖台吉將中甸獻給了五世達賴喇嘛作為寺院莊園。康熙十四年(1675年),五世達賴喇嘛上奏清廷稱:「吳三桂曾取結打木、楊打木二城,今已發兵攻取,防守沿邊。」此後,中甸興建了大量格魯派寺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經康熙帝恩准、五世達賴喇嘛選址並賜名的中甸「噶丹松贊林」在原來的噶瑪噶舉派孜夏寺的廢址上建成。康熙帝敕賜該寺330份度牒,由西藏派木洛昂汪諾傑任掌教,將70戶農奴劃給該寺作為莊園的神民戶。此外,西藏還派舉瑪頃則負責管理日常佛事活動及所需經費,將300戶農奴劃為供養該寺僧眾的教民戶。寺內正中供奉金龍牌位,上書「皇帝萬歲萬萬歲」,前排正座供五世達賴喇嘛等身銅像。[3]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反對清朝,戰事波及中甸。雍正二年(1724年),清軍進駐中甸,中甸番夷頭目率眾投降,此後中甸正式劃歸雲南省管轄,並且建廳設治、「改土歸流」。[3]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下旨將該寺改名為「歸化寺」。[4]
乾隆年間,噶丹松贊林的僧眾猛增到上千人,雲貴總督慶復上奏,稱針對中甸各寺「議將現在喇嘛酌留400名給與度牒,余令還俗,並請裁減青稞口糧。」以便削弱中甸的僧眾勢力,加強流官的力量。但清廷經過討論認為,在藏區實行「改土歸流」不宜冒進,應延續元朝的「以其俗而柔其人」,在雲南藏區實行「土流並存」,並繼續康熙帝積極扶持格魯派(即黃教)的傳統。乾隆帝乃以信黃教「所以順人情,安國俗也」,採納部議「中甸地方居民俱系番地唐古忒族類,以供佛崇僧為務,不便將喇嘛無故逼勒還俗」,將松贊林的喇嘛數額定為1226人,並於1740年降旨,除了不裁減松贊林等寺的喇嘛以外,保證松贊林原來享有皇糧數不變,此外每年額外「著加賞青稞三百石,即於歲征中甸額數內支給」。這促使雲南藏區的土司、流官同宗教力量結成了「政教聯盟」,維護地方穩定。[3]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賜該寺和碩果親王允禮書寫的匾額,上書「慈雲廣覆」四個大字。[5]
松贊林設有八大康村,管理中甸八大教區,同時還擁有大量田地、山林、牧場、牲畜、武器以及雄厚資本。每年,該寺利用商業經營和放高利貸獲暴利。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217年,直到1957年實行民主改革。[3]
1936年4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在賀龍、蕭克等領導下,在長征中轉入雲南中甸。5月1日,賀龍等人在中甸縣城經堂會見了松贊林所派代表夏那古娃及其隨從烏呂丹巴喇嘛等人。賀龍向夏那古娃一行講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宗旨,並請夏那古娃將信件轉交松贊林,信內稱:[3]
掌教八大老僧台鑒:
(一)貴代表前來,不勝欣幸;
五月一日
(二)紅軍允許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對貴喇嘛寺所有僧侶生命財產絕不加以侵犯,並負責保護;
(三)你們須即回寺,照安生業,並要所有民眾一概回家,切不可輕信謠言,自造恐慌;
(四)本軍糧秣,請幫助採辦,決照價支付金錢;
(五)請即派代表前來接洽。
5月3日,松贊林開3個糧倉,將2000餘斗(合6萬多斤)青稞出售給紅軍,喇嘛藏商也將鹽巴、紅糖出售給紅軍。賀龍等軍團領導40人赴松贊林拜訪了活佛和僧眾,並將寫有「興盛番族」的紅綢錦幛贈給松贊林。紅軍從中甸離開時,松贊林八大老僧還贈給賀龍茶葉及紅糖各兩馱,大米和豬肉各3馱,沙鹽一馱,但賀龍堅持支付了銀元。[3]
1950年5月,中甸實現「和平解放」,松贊林僧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及黨政人員來到中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師師長廖運周、新任中甸縣縣長孫致和赴松贊林向八大老僧講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佈支持並保護該寺正常的宗教活動。同年10月,松贊林住持松謀·昂汪洛桑丹增嘉措活佛當選麗江專區聯合政府副主席,後來他於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3]
1957年3月,松贊林部分僧眾由於反對和平協商民主改革,經西藏噶廈及其在康區的組織秘密支持下,在松贊林召開了抵制民主改革的「布拉會議」,發動武裝「叛亂」,殺害人民政府幹部。後來,經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並經各方面勸降,叛亂逐漸平息。1957年9月,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松謀·昂汪洛桑丹增嘉措當選迪慶藏族自治州首任州長。[3]
「平叛」結束後的1958年,中甸完成了和平協商民主改革。中甸的農奴制被廢除,同時廢除了松贊林所有宗教及封建特權,該寺僧眾有的留寺,有的回鄉,留寺僧眾約300人,約佔松贊林僧人總數的37%,此後僧眾開始自食其力參加生產勞動。松贊林開始實行民主管理,以寺養寺。松謀·昂汪洛桑丹增嘉措等寺院上層人士都獲得妥善安排。松贊林的建築及各種古蹟也受到很好的保護。[3]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松贊林的經書被燒毀,佛像遭砸毀,建築及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寺院成為一片廢墟。松謀活佛、更覺活佛等人遭到批鬥。[3]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的黨委和政府為松謀活佛、更覺活佛正式平反,隨後對所有未參與「叛亂」的宗教界人士的「冤假錯案」均予平反。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佛教協會先後成立。松贊林的崩主活佛當選為雲南省佛教協會理事,迪慶藏族自治州佛教協會副會長、中甸縣佛教協會會長。[3]
1982年,開始在松贊林的廢墟上建立簡易的宗教活動點。1984年起,政府有關部門先後撥款100多萬元人民幣重建松贊林寺,同時中甸縣的信教群眾也紛紛自願捐獻建築材料、糧食、食用油、現金,並義務參加重建工作。松贊林的主殿「扎倉」已重建完畢,八大康村已重建恢復原樣,吉康(即宗喀巴大殿)也已重建。松贊林西邊的護法神殿以及轉經路上的白塔,比原先的更加宏偉。寺院前門及從前門到主殿的石階梯是舊時沒有的。政府還投資修通了中甸縣城到松贊林的柏油公路,群眾稱之為「敬香路」。政府還為松贊林安裝了5公里自來水管,使該寺僧眾不再需要到1公里以外背水。[3]
政府退賠了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的該寺物款104719元,退還了法器271件。1984年起,該寺恢復了藏曆正月十五日「米朗欽波祈願法會」、冬月二十六日、二十九日兩天的格冬節跳神會。1985年後,該寺完全恢復了正常佛事。[3]
1986年10月9日到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世班禪到迪慶藏族自治州視察。其間,他兩次來到松贊林訪問,並進行了佛事活動。[3]
到1997年底,松贊林僧眾達到580人,活佛共2位。中甸縣黨委和政府還在該縣恢復了16處藏傳佛教活動點。[3]歷史上的全盛時期,該寺容納僧眾2000人;2010年前後,該寺已有僧眾約700人。[6][7][8][9]
2014年5月16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到松贊林寺看望宗教界人士。[10]
建築
該寺將藏式與漢式建築特點結合於一體。該寺有6個主要建築,設有8個康村。該寺的大門位於山腳下,從大門到主殿共有146級石階梯。[11][12][13]
主殿扎倉可容納1500名喇嘛念經。該殿藏有大量貝葉經,8米高的釋迦牟尼鎦金銅像位於繪有佛本生畫像的主龕中。該龕常年供奉着酥油燈。[9][14]
該寺有兩座主殿:扎倉、吉康(供奉宗喀巴),此外還有若干小殿。周圍還有許多僧人的住房。主要建築均為藏式,並有金色的屋頂。其他建築多為漢式。[11][15]
節日
格冬節於每年藏曆11月29日在該寺舉辦。節日裡舉行跳神活動,許多頭戴神、鬼、動物等面具的僧眾跳宗教舞蹈。[16]除了該寺的宗教節日外,香格里拉縣還舉辦許多世俗節日:
每年藏曆五月初五開始,連續舉辦三天的「賽馬會」(又稱「天馬節」)是香格里拉縣的重要節日。除了賽馬以外,歌舞和美食也是該節的重要部分。馬匹商人穿着他們最好的毛皮或絲綢服裝匯聚到這裏。各個家庭都帶着帳篷到舉辦賽馬的海拔3288米的草甸上露營。[17][12]
1990年代開始,每年9月舉辦的「少數民族節」是少數民族藝術的盛會,臨近地區以及西藏的藝術家們都紛紛前來展示他們的藝術。[17][12]
圖集
-
前門
-
側門
-
窗戶
-
主廣場上的壁龕
-
扎倉正門
-
扎倉內的廚房
-
扎倉的迴廊
-
吉康
-
內景
-
扎倉內景
-
扎倉內景
-
扎倉內景
參考文獻
- ^ Yukiyasu Osada; Gavin Allwright; Atsushi Kanamaru. Mapping the Tibetan World. Tokyo: Kotan Publishing. 2004: 273 [2000]. ISBN 978-0-9701716-0-3.
- ^ 1982年開始重建,中國政府撥款100多萬,其餘由西藏信教群眾捐獻。鄭金德. 大西藏之旅. 昭明. 2000: 263–264. ISBN 957-0336-55-2.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袁萍. 噶丹松赞林今昔. 香港寶蓮禪寺. [2012-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成臻銘. 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86. ISBN 978-7-5004-7100-4.
- ^ 顏思久主編; 楊學政等著. 云南宗教概况.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1: 120. ISBN 7-81025-062-0.
- ^ Reilly, James O'. Travelers' Tales China: True Stories. Travelers' Tales. 2004: 162. ISBN 1-932361-07-3.
- ^ foster, Simon. Frommer's China. Frommer's. 2010: 688–689. ISBN 0-470-52658-0.
- ^ Shangri-La, Ganden Sumtseling Monastery, gilded roof. virtourist.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 ^ 9.0 9.1 Songzanlin Monastery (Shangri-La). China Travel. [201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7).
- ^ 俞正声再赴藏区调研:实现长治久安是藏区工作着力点. 新華網. 2014-05-21 [2015-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 ^ 11.0 11.1 Shangri-La, Ganden Sumtseling Monastery, gilded roof. virtourist.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0).
- ^ 12.0 12.1 12.2 Mayhew, Bradley. Souuth-West China. Lonely Planet. 2002: 375–376. ISBN 1-86450-370-X.
- ^ Shangri-La, Ganden Sumtseling Monastery. virtourist.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 ^ Shangri-La, Ganden Sumtseling Monastery. virtourist.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7).
- ^ Shangri-La, Ganden Sumtseling Monastery, gilded roof. virtourist.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8).
- ^ Shangri-La, Ganden Sumtseling Monastery, gilded roof. virtourist.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 ^ 17.0 17.1 Stephen, Mansfield; Martin Walters. China: Yunnan Province. Bradt Travel Guides. 2007: 170–171 [2010-03-18]. ISBN 1-84162-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