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夫遺址
36°49′36″N 40°2′22″E / 36.82667°N 40.03944°E
哈拉夫遺址(阿拉伯語:تل حلف,英語:Tell Halaf)是敘利亞東北部哈塞克省的一處考古遺址,它靠近土耳其邊境,邊境線對面是土耳其的傑伊蘭珀納爾。因為在該遺址首次發現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所以用此地地名命名為「哈拉夫文化」,該類文化的特徵是釉陶上彩繪的幾何和動物圖案,其存在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第6千紀。
發現和挖掘
1899年,德國外交官馬克斯·馮·奧本海姆在為巴格達鐵路做考察時發現此處遺址,當時該地隸屬奧斯曼土耳其。奧本海姆於1911年、1913年和1929年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2001年,德國人在此處開始一項修復工程,旨在重建一些被破壞的遺蹟,並確實取得許多進展。該項目現已完成。[1]
食物來源
哈拉夫地區的人們依靠灌溉種維持農業。主要作物有單粒小麥、雙粒小麥、麵包小麥、雙列型帶殼大麥、六列型帶殼大麥、六列型無殼大麥、小扁豆、苦味野豌豆、鷹嘴豆和亞麻。馴養的動物包括山羊、綿羊、牛、豬和狗。偏遠地區也會捕獵野生動物來補充食物來源。[2]
哈拉夫文化陶器
奧本海姆在遺址的鐵器時代文物中首次發現了哈拉夫文化典型的彩陶。哈拉夫陶器使用優質的摻有礦物質的粘土為原料,並用高溫燒焙,器皿表面充滿光澤,觸感如肥皂般光滑。器皿薄而輕巧,造型複雜。早期的哈拉夫陶器只是用紅色或黑色簡單繪製,後期用紅色和黑色在白色的底色上進行更複雜的繪製。[2]
哈拉夫彩陶替代了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哈蘇納陶器,並傳播到伊拉克北部和敘利亞,這使得哈拉夫文明的影響延伸到地中海西岸、黎巴嫩南部的貝卡谷地和凡湖地區的北部和東部地區。[2]
哈拉夫文化建築
大部分哈拉夫文化遺址的規模較小,小於1公頃,但土耳其東南部的多木茲泰卜(Domuztepe)遺址和坎扎納(Kazane)遺址佔地多達20公頃,如此大的規模可能是由於眾多的人口和政治統治的需要。[2]
哈拉夫文化的建築特色為寬闊的房屋,尺寸從3米-7米不等,房屋以矩形在原有的結構上延伸,成為為圓形蜂巢冢(Tholoi),在現在敘利亞的許多地方仍能看到這種特色的房屋。但矩形房屋在哈拉夫文化遺址中也存在,例如在摩蘇爾附近的阿爾帕契亞遺址(Tell Arpachiyah)就發現了一座被燒毀的矩形房屋。[2]
哈拉夫文化的社會分化
在阿爾帕契亞遺址的矩形被燒毀的房屋中發現了150多件人工製品,包括陶器、珠寶、通信印章和27枚黏土印章,還有石斧、小雕像、石制和骨制的「指節骨」、石管、顏料、燧石、黑曜岩磁核和工具、梭形錠盤及打眼的陶器碎片。印章的出現說明這個社會中已經出現了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分化。在巴利克(Balikh)的薩比·阿比亞(Tell Sabi Abyad)的「燒毀的村莊」里發現了300多枚黏土印章,該村莊存在時間約為前6000年,印章被蓋在固定的房門、便攜容器、陶罐、包、盒子等器物的黏土上,防止外人擅動,保證財產安全。[2]
哈拉夫文化的存在與消亡
哈拉夫文化存在於前5900年-前5300年,與歐貝德時期屬同一時代。到了前第6千紀末期,哈拉夫傳統文化被歐貝德後期文明所取代,歐貝德文明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2]
參見
註釋
參考書籍
-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 布朗, 戴爾. 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 = Sumer : Cities of Eden. 王淑芳 譯 第1版. 南寧: 華夏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 ISBN 7-219-04446-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