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漫沙
吳漫沙 吳丙丁 | |
---|---|
出生 | 中華民國福建晉江縣泉州市 | 1912年7月15日
逝世 | 2005年11月10日 | (93歲)
筆名 | 漫沙、B.S.、曉風、林靜子、湖邊客、沙丁 |
職業 | 記者 |
吳漫沙(1912年07月15日—2005年11月10日),是台灣日治時代的大眾小說家。本名吳丙丁,筆名漫沙、B.S.、曉風、林靜子、湖邊客、沙丁[1],福建晉江縣泉州人,1937年後正式來台定居,2005年逝世。曾擔任過《風月報》、《南方》、《新風》編輯,創辦《時潮》雜誌,戰後則擔任記者。主要致力於文學創作,範圍廣及論述、詩、散文、小說、戲劇,曾獲文建會優良詩人獎,著有《莎秧的鐘》、《大地之春》、《黎明之歌》、《韭菜花》。
經歷
吳漫沙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泉州石獅市,在此成長受教育至高中畢業;曾創辦「民生小學」(新湖中心小學前身),當過聯保主任[2]。其祖父吳梅素和父親吳仕添長年往來台灣與福建經商,在1929年,吳漫沙隨家人至台灣短期居住,這段期間常投稿報刊[3],並結識楊逵、 葉陶、林獻堂等人[2]。
在1937年正式定居台灣,受徐坤泉之邀擔任《風月報》編輯,並開始於《風月報》上刊登連載漢文小說,如《桃花江》、《韭菜花》、《大地之春》、《繁華夢》、《黎明之歌》等等[4],畫家林玉山也一同合作製作小說插畫[5]。這類通俗小說深獲好評,使吳漫沙成為日治時期後期漢文白話通俗文學名家。
在1936至1944年間,因時局之動盪,曾禁止使用中文,刊物每一期出版前都要送審,吳漫沙也因為中國人在台灣之身分的特殊情況,因此常受到警察干預,並數度出入拘留所,1939 年他也曾替「星光新劇團」寫劇本,在台北永樂座演出,後來因吳漫沙所寫而被禁演,但他並未因此停刊停筆[2]。
二戰後,吳漫沙在《民報》上持續發表作品,並創辦《時潮》月刊,後入《臺灣新生報》任記者,兼臺灣廣播電臺及《臺灣年鑑》編輯[4],之後陸續擔任《公論報》、《民族報》、《民族晚報》、《聯合報》的記者[1]。80年代則在《台灣文藝》、《笠》、《台灣時報》重刊舊作,同時仍致力其他文體類型的創作。
1998年,其作品《韭菜花》、《大地之春》、《黎明之歌》因出版日據《台灣大眾文學》書系而再版,而再度受到台灣文學界與學術界重視[1]。
2005年,病逝於台北。
文學風格
吳漫沙在日治時期是不會日文、僅以中文寫作的作家,其著名的作品多屬通俗文學,尤以婚戀小說一類受到歡迎。作品多寫男女青年戀愛因為家庭反對,為愛情殉情的故事[6]。
其創作特色是多人物、多主題、多線發展[2]。如在《韭菜花》中描述的七位女子的不同命運,顯現了殖民時期新女性的特色,並着重描寫女人受現代都會影響、崇尚物質享受的情況,並以情節來凸顯和傳統端莊守貞的女子間的對比。[2]。
而《大地之春》(原名《黎明了東亞》),以描述福建、杭州等地的中國青年抗日、親日的心態歷程。反映了吳漫沙強調日華之間要親善、和平、不要戰爭,但「日」與「華」還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的想法,與當時出生台灣、到日本受教育的作家之皇民文學有所不同[2]。
合作
畫家林玉山曾為吳漫沙在《風月報》連載小說〈三鳳歸巢〉繪製插畫[7]。
延伸閱讀
- 林政華. 護持臺灣文學的白話大眾小說家──吳漫沙. 臺灣新聞報. 2002年7月19日.
- 趙天儀,鄭邦鎮,陳芳明 (編). 臺灣文學史料調查研究計劃(上). 行政院文建會. 1997年: 頁272─273.
- 許俊雅.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1995年.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張羽 (編). 社團、思潮、媒體:臺灣文學的發展脈絡. 崧博出版社. 2017年11月24日: 72.
- ^ 2.0 2.1 2.2 2.3 2.4 2.5 林芳玫. 台灣三 O 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 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 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1~26. 2008 年 10 月.
- ^ 吳漫沙. 追昔集. 台北縣文化局. 2000年: 42.
- ^ 4.0 4.1 習賢德. 《聯合報》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 1963-200. 秀威出版. 2006年: 474.
- ^ 楊孟哲; 李玉姬. 日帝殖民下之台灣美術史. 旺報. 2014-04-24 [201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 ^ 陳文芬. 前輩作家吳漫沙 歡度九一大壽. 中國時報. 2002-08-18.
- ^ 日帝殖民下之台灣美術史 - 兩岸藝文. 中時電子報. 2014-04-24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