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文經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文經學漢代經學一派,與今文經學相對應,認為孔子只是古典文獻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六經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與聖君賢相政治格言的記錄;注重對經文本義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闡明:關注歷史的史料學與語言學。興起於西漢末年,盛行於東漢民間,曾短暫地立於學官。

歷史

魯恭王孔子宅,發現壁中夾層所藏竹簡,《論語》、《書經》、《孝經》等數十篇,因以古蝌蚪文所寫,乃稱古文經

古文經學的興起最早起自《春秋穀梁傳》,西漢後期曾被立為博士。在王莽當政時期,劉歆極力鼓吹古文經學,並使之立為新朝的博士。東漢時期,古文經學雖然一直沒有被立為博士,屬於民間學說,但是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步超出並壓倒了今文經學。由於今文經學發展後期日趨繁瑣,例如「曰若稽古」四個字可以解釋十萬字,又有所謂「師法」「家法」的束縛,再加之其與讖緯糾纏過深,使得人們逐漸遺棄了今文經學。而古文經學一來較少受「師法」「家法」的制約,較為自由也較為簡明;二來與讖緯瓜葛較少,較為理性;三來其放棄了今文經學的批判性,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更有優勢,所以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鬥爭中,古文經學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東漢的古文經學大師有賈逵許慎馬融服虔盧植等,弟子眾多,影響很大。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