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波利斯500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2年8月14日) |
印第賽車系列賽 | |
---|---|
賽道 | 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 |
地點 | 美國印第安納州斯皮德韋 |
聯合贊助商 | Gainbridge Insurance Agency (2019至今) |
第一場 | 1911 |
距離 | 804公里(500英里) |
圈數 | 200 |
先前名稱 | 500-Mile International Sweepstakes (1911–1915, 1920–1941, 1946–1980) 300-Mile International Sweepstakes (1916) Liberty Sweepstakes (1919) |
最高勝數車手 | A·J·弗伊特 (4) 阿爾·昂瑟 (4) 瑞克·米爾斯 (4) 赫略·卡斯特羅內維斯 (4) |
最高勝數車隊 | 潘思基車隊 (19) |
最高勝數製造商 | 底盤: 達拉拉 (22) 引擊: 奧芬豪澤 (27) 車呔: 凡世通 (81) |
賽道資訊 | |
路面 | 柏油路 |
長度 | 2.5英里(4.0公里) |
彎道 | 4 |
單圈紀錄 | 37.895秒 (237.498英里/小時; 382.182公里/小時) (艾瑞·盧延迪克,Reynard/福特-告士禾夫XB,1996) |
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英里大獎賽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長的仍在舉辦的汽車比賽。簡稱為印第500或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賽事作為美國單座頂級開輪式賽車賽事印第賽車系列賽的一部分,於每年五月下旬的陣亡將士紀念周周末在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IMS)舉行。比賽名稱通常縮寫為Indy 500(印第500),賽道也被暱稱為「磚廠」,因為該賽道是在1909年秋天用磚鋪成的,起步線/終點線處仍露出一碼磚。
賽事被譽為「最偉大的比賽」,與摩納哥大獎賽和勒芒24小時耐力賽被大眾認為是最重要及最負盛名的汽車賽事(三冠)。賽道管理層未曾透露正式的觀眾數,但固定座位可容納超過250,000人,內場觀眾席將比賽日的觀眾數提高到約300,000人。[1]。它與NASCAR在夏洛特的600英里賽事在同一天舉行,而如果車手在一天內完成了這兩項賽事,則被稱為雙重任務[2]。
首屆比賽於1911年舉行,冠軍為雷·哈倫。該賽事在2011年慶祝了100周年,並於2016年舉辦了第100屆比賽。該賽事因1917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42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兩次中斷。
現屆冠軍為約瑟夫·紐加登。最成功的車手是A·J·弗伊特,阿爾·昂瑟,瑞克·米爾斯和赫略·卡斯特羅內維斯,各獲得四次冠軍。獲勝最多的現役車手為哈特利奧·卡斯特羅內維斯。里克·米爾斯保持着職業生涯最多杆位記錄,共六次。最成功的車主是潘思基車隊兼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老闆Roger Penske,共獲得19場勝利和18個杆位。潘思基車隊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公路賽道上舉行的IndyCar大獎賽上也獲得了5場勝利。
這項賽事充滿傳統。最值得注意和歡迎的傳統是33輛賽車起步時以三列並排,每年合唱《回到印第安納家鄉》,還有勝利牛奶瓶。此外排位賽需要車手完成四圈而不是一圈的計時圈,而排位賽在一個單獨的周末進行。
賽事細節
賽事共進行200圈(500英里)。33輛單座賽車逆時針爭奪冠軍。2011年,賽事提供一千三百萬美元獎金,其中冠軍獎金兩百五十萬美金,這也使得這項賽事成為體育界回報最豐厚的賽事之一。
歷史
早期
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建於1909年,是一條礫石路,並舉辦了許多小型活動,包括汽車比賽[3]。在「可憐的條件」下,舉辦的第一個長距離比賽是1909年的100圈的Prest-O-Lite杯,別克隊的鮑勃·伯曼(Bob Burman)獲得了冠軍[4]。賽道表面的裂痕在最開始的兩個長距離賽事中導致了兩次致命事故(250英里(400公里)處和300英里(480公里)處發生嚴重的事故[5],在兩次事故後比賽距離縮短為235英里(378公里))。
這些賽事已經吸引了15000個付費觀眾(以及高達40,000的群眾)[6],這說服了主要股東卡爾·G·費希爾花費$155,000[7]重鋪了由320萬塊磚組成的賽道[8]; 他還沿着賽道增加了33英寸(0.84 m)的混凝土牆[7]。在1910年的陣亡將士紀念周周末期間,新鋪設的賽道上的第一場比賽吸引了60,000名觀眾;Marmon車隊的的雷·哈羅贏得了200英里(320公里)的惠勒-謝伯勒獎杯賽[7]。
但是,在該賽季剩下的時間裏,觀眾數量逐漸減少,因此舉辦方決定專注於一場比賽,並考慮以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方式進行24小時比賽,即千英里(1600) km)賽事[7]。他們決定500英里的比賽(800公里),這是一輛賽車在天黑之前可以在賽道上行駛的估計距離[9]。比賽可獲取的25000美元的獎金,相當於82.93磅(37.62公斤)的純金,使賽事能夠迅速獲得賽車中的特殊地位。
第一個「 500」賽事於1911年5月30日掃墓日上舉行,(從1868年創立到1967年,當時聯邦法律將「紀念日」定為正式名稱而聞名), 並限制600立方英寸(9,800 cc)為最大引擎尺寸。哈倫駕駛着一輛配備了他的發明的倒後鏡的32型的馬門黃蜂賽車衝線並獲得冠軍,儘管拉爾夫·穆爾福德(Ralph Mulford)抗議官方結果。有八萬名觀眾觀看了比賽,並且建立了一年一度的傳統。許多人認為哈倫在比賽中是個危險人物,因為他是比賽中唯一沒有檢查機油壓力的機械師的駕駛員。
1912年,賽事獎金被提高到5萬美元[10],被限制在33人以內,且強制要求有一名技師隨同參加比賽。第二場比賽的冠軍在拉爾夫·德·帕爾馬的平治車壞了之後,由喬·道森贏得[11]。在1912年至1919年,例如意大利的快意和法國的標緻這樣的公司很快的開發了他們自己的賽車並試圖贏得這項賽事。1913年的比賽更改450立方英寸(7400 cc)為最大引擎尺寸[10]。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地車手和製造商重新奪回了比賽的主導地位,工程師哈里·米勒(Harry Miller)使自己成為戰後最有競爭力的建築商[12],他帶來的技術發展使他間接地與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成功歷史聯繫在一起。
從1919年開始,在比賽開始前普渡全美行軍樂隊(Purdue All-American Marching Band)都會演奏音樂。1946年,美國歌劇男高音和汽車迷詹姆斯·梅爾頓(James Melton)在賽道主席托尼·赫爾曼(Tony Hulman)一時衝動的要求下開始了在印第安納州演唱「回到印第安納家鄉」的傳統。多年來,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著,特別是從1972年到2014年的演員兼歌手吉姆·拿波爾斯(Jim Nabors)[13]。拿波爾斯在2014年宣佈與健康原因,表示2014年的印地500比賽將是他最後一次在賽道上演唱這首歌。 2015年,無伴奏合唱團Straight No Chaser在比賽前演唱了這首歌,在拿波爾斯退役後(以及他成為常規歌手之前)舉行的兩場比賽中,這首歌都是輪流演唱。2014年春季的美國好聲音冠軍喬許·考夫曼(Josh Kaufman)在2016年演出[14]。然而,比賽已於2017年開始重新設有標準歌手的行列,截至2019年,吉姆·科內利森(Jim Cornelison)已經為3場比賽進行演奏。[15]
米勒與奧芬豪瑟
由於比賽跟隨了歐洲的趨勢,在1920-1922年間,最大引擊尺寸限制為183立方英寸(3000 cc),1923-1925年間減至122立方英寸(2000 cc),1926-1929年間再減至91立方英寸(1490 cc)[16] 。在1920年的比賽中,加斯頓·雪佛萊(Gaston Chevrolet)駕駛由他的兄弟們準備的Frontenac賽車贏得了冠軍,這是首輛獲得印弟500冠軍的8缸引擎的賽車[16] 。1923年,技師不再需要與車手陪同比賽[17] 。1924年,首輛使用機械增壓器的賽車贏得冠軍[17]。1925年,皮特·德保羅(Pete DePaolo) 以每小時101.13英里/小時(162.75公里/小時)的速度成為第一個以超過平均100英里/小時(160公里/小時)的速度的奪冠車手。
在1920年代初期,米勒(Miller)製造了3.0升(183吋3)引擊,靈感來自標緻大獎賽的引擊,它在1914年在弗雷德·奧芬豪瑟(Fred Offenhauser)的商店中維修過,將其安裝在吉米·墨菲(Jimmy Murphy)的Duesenberg賽車中,並讓他贏得了1922年的勝利[12] 。隨後,米勒(Miller)創造了自己的汽車,並共享「米勒(Miller)」的稱號,而該車型又由他的2.0升和1.5升(122和91吋3)的兩個單座增壓引擊提供動力,直到1929年,它贏得了4個比賽冠軍(其中有2個冠軍使用了米勒底盤,分別是1926年和1928年)[18]。直到1938年,這副引擊成就了另外7個獲勝車手(其中有2個冠軍使用了米勒底盤,分別是1930年和1932年)。
1927年,埃迪·里肯巴克買下了這條賽道之後,他禁止了賽車使用機械增壓器,並將引擊尺寸限制增加到366立方英寸(6,000 cc),同時亦重新引入了技師[17]。
1935年,米勒的前僱員弗雷德·奧芬豪瑟(Fred Offenhauser)和里奧·古森(Leo Goossen)憑藉即將成為著名的4缸奧芬豪澤引擊贏得了第一場勝利。這款引擊與磚廠的歷史永遠保持聯繫,迄今為止以自然吸氣和增壓形式共取得了27項勝利,是取得最多勝利的引擊,更於1947年至1964年之間取得連續18年獲得冠軍的紀錄[19]。
歷屆冠軍
年度 | 車手 | 車號 | 車隊 | 車身/引擎 | 車呔 |
---|---|---|---|---|---|
1911 | 雷·哈倫 | 32 | Nordyke & Marmon Company | Marmon Wasp | F |
1912 | Joe Dawson | 8 | National Motor Vehicle Company | National | M |
1913 | Jules Goux(新秀) | 16 | 標緻 | 標緻L76 | F |
1914 | René Thomas(新秀) | 16 | Delage | Delage | P |
1915 | Ralph DePalma | 16 | E. C. Patterson | 梅斯特斯 | BF |
1916 | Dario Resta | 17 | 標緻車隊 | 標緻 | BF |
1917–1918 |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停辦
| ||||
1919 | Howdy Wilcox | 3 | 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車隊 | 標緻 | G |
1920 | 加斯頓·雪佛蘭 | 4 | William Small Company | Frontenac | F |
1921 | Tommy Milton | 2 | 路易斯·雪佛蘭 | Frontenac | F |
1922 | Jimmy Murphy | 35 | Jimmy Murphy | Duesenberg-Miller | F |
1923 | Tommy Milton | 1 | H. C. S. Motor Company | Miller | F |
1924 | Lora L. Corum | 15 | Duesenberg | Duesenberg | F |
Joe Boyer | |||||
1925 | Pete DePaolo | 12 | Duesenberg | Duesenberg | F |
1926 | Frank Lockhart(新秀) | 15 | Pete Kreis | Miller | F |
1927 | George Souders(新秀) | 32 | William S. White | Duesenberg | F |
1928 | Louis Meyer | 14 | Alden Sampson II | Miller | F |
1929 | Ray Keech | 2 | M. A. Yagle | Miller | F |
1930 | Billy Arnold | 4 | Harry Hartz | Summers-Miller | F |
1931 | Louis Schneider | 23 | B. L. Schneider | Stevens-Miller | F |
1932 | Fred Frame | 34 | Harry Hartz | Wetteroth-Miller | F |
1933 | Louis Meyer | 36 | Louis Meyer | Miller | F |
1934 | Bill Cummings | 7 | H. C. Henning | Miller | F |
1935 | Kelly Petillo | 5 | Kelly Petillo | Wetteroth-奧芬豪瑟 | F |
1936 | Louis Meyer | 8 | Louis Meyer | Stevens-Miller | F |
1937 | 威爾伯·肖 | 6 | 威爾伯·肖 | Shaw-奧芬豪瑟 | F |
1938 | Floyd Roberts | 23 | Lou Moore | Wetteroth-Miller | F |
1939 | 威爾伯·肖 | 2 | Boyle Racing Headquarters | 瑪莎拉蒂8CTF | F |
1940 | 威爾伯·肖 | 1 | Boyle Racing Headquarters | 瑪莎拉蒂8CTF | F |
1941 | Floyd Davis | 16 | Lou Moore | Wetteroth-奧芬豪瑟 | F |
Mauri Rose | |||||
1942–1945 |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
| ||||
1946 | George Robson | 16 | Thorne Engineering | Adams-Sparks | F |
1947 | Mauri Rose | 27 | Lou Moore | Deidt-奧芬豪瑟 | F |
1948 | Mauri Rose | 3 | Lou Moore | Deidt-奧芬豪瑟 | F |
1949 | Bill Holland | 7 | Lou Moore | Deidt-奧芬豪瑟 | F |
1950 | Johnnie Parsons | 1 | Kurtis Kraft | Kurtis-奧芬豪瑟 | F |
1951 | Lee Wallard | 99 | Murrell Belanger | Kurtis-奧芬豪瑟 | F |
1952 | Troy Ruttman | 98 | J. C. Agajanian | Kuzma-奧芬豪瑟 | F |
1953 | Bill Vukovich | 14 | Howard B. Keck | Kurtis KK500A-奧芬豪瑟 | F |
1954 | Bill Vukovich | 14 | Howard B. Keck | Kurtis KK500A-奧芬豪瑟 | F |
1955 | Bob Sweikert | 6 | John Zink | Kurtis KK500D-奧芬豪瑟 | F |
1956 | Pat Flaherty | 8 | John Zink | Watson-奧芬豪瑟 | F |
1957 | Sam Hanks | 9 | George Salih | Salih-奧芬豪瑟 | F |
1958 | Jimmy Bryan | 1 | George Salih | Salih-奧芬豪瑟 | F |
1959 | Rodger 華德 | 5 | Leader Cards | Watson-奧芬豪瑟 | F |
1960 | Jim Rathmann | 4 | Ken-Paul | Watson-奧芬豪瑟 | F |
1961 | A·J·弗伊特 | 1 | Bignotti-Bowes Racing | Trevis-奧芬豪瑟 | F |
1962 | Rodger 華德 | 3 | Leader Cards | Watson-奧芬豪瑟 | F |
1963 | Parnelli Jones | 98 | J. C. Agajanian | Watson-奧芬豪瑟 | F |
1964 | A·J·弗伊特 | 1 | Ansted-Thompson Racing | Watson-奧芬豪瑟 | F |
1965 | 吉姆·克拉克 | 82 | 蓮花車隊 | 蓮花38-福特 | F |
1966 | 格拉咸·希爾(新秀) | 24 | Mecom Racing Team | Lola T90-福特 | F |
1967 | A·J·弗伊特 | 14 | Ansted-Thompson Racing | Coyote-福特 | G |
1968 | 鮑比·昂瑟 | 3 | Leader Cards | 老鷹-奧芬豪瑟 | G |
1969 | 馬里奧·安德烈提 | 2 | STP Corporation | Brawner Hawk Mk III-福特 | F |
1970 | 阿爾·昂瑟 | 2 | Vel's Parnelli Jones Racing | Colt 70-福特 | F |
1971 | 阿爾·昂瑟 | 1 | Vel's Parnelli Jones Racing | Colt 71-福特 | F |
1972 | Mark Donohue | 66 | 潘思基車隊 | 麥拿侖M16-奧芬豪瑟 | G |
1973 | Gordon Johncock | 20 | Patrick Racing Team | 老鷹73-奧芬豪瑟 | G |
1974 | Johnny Rutherford | 3 | 布魯斯·麥拿侖車隊 | 麥拿侖M16C/D-奧芬豪瑟 | G |
1975 | 鮑比·昂瑟 | 48 | 全美車隊 | 老鷹75-奧芬豪瑟 | G |
1976 | Johnny Rutherford | 2 | 布魯斯·麥拿侖車隊 | 麥拿侖M16E-奧芬豪瑟 | G |
1977 | A·J·弗伊特 | 14 | A. J. 弗伊特企業 | Coyote-弗伊特 | G |
1978 | 阿爾·昂瑟 | 2 | Chaparral Racing | Lola T500-告士禾夫 | G |
1979 | 瑞克·米爾斯 | 9 | 潘思基車隊 | 潘思基PC6-告士禾夫 | G |
1980 | Johnny Rutherford | 4 | Chaparral Racing | Chaparral 2K-告士禾夫 | G |
1981 | 鮑比·昂瑟 | 3 | 潘思基車隊 | 潘思基PC9B-告士禾夫 | G |
1982 | Gordon Johncock | 20 | Patrick Racing Team | Wildcat Mk8B-告士禾夫 | G |
1983 | Tom Sneva | 5 | Bignotti-Cotter | March 83C-告士禾夫 | G |
1984 | 瑞克·米爾斯 | 6 | 潘思基車隊 | March 84C-告士禾夫 | G |
1985 | Danny Sullivan | 5 | 潘思基車隊 | March 85C-告士禾夫 | G |
1986 | Bobby Rahal | 3 | Truesports | March 86C-告士禾夫 | G |
1987 | 阿爾·昂瑟 | 25 | 潘思基車隊 | March 86C-告士禾夫 | G |
1988 | 瑞克·米爾斯 | 5 | 潘思基車隊 | 潘思基PC17-雪佛蘭 | G |
1989 | 艾馬臣·菲迪帕迪 | 20 | Patrick Racing | 潘思基PC18-雪佛蘭 | G |
1990 | 艾瑞·盧延迪克 | 30 | Doug Shierson Racing | Lola T90/00-雪佛蘭 | G |
1991 | 瑞克·米爾斯 | 3 | 潘思基車隊 | 潘思基PC20-雪佛蘭 | G |
1992 | 小阿爾·昂瑟 | 3 | Galles-Kraco Racing | Galmer G92-雪佛蘭 | G |
1993 | 艾馬臣·菲迪帕迪 | 4 | 潘思基車隊 | 潘思基PC22-雪佛蘭 | G |
1994 | 小阿爾·昂瑟 | 31 | 潘思基車隊 | 潘思基PC23-梅賽德斯-平治 | G |
1995 | 雅各·韋利夫 | 27 | 格林車隊 | Reynard 95I-福特 | G |
1996 | Buddy Lazier | 91 | Hemelgarn Racing | Reynard 95I-福特 | G |
1997 | 艾瑞·盧延迪克 | 5 | Treadway Racing | G-Force GF01-奧茲摩比 | F |
1998 | Eddie Cheever | 51 | Team Cheever | 達拉拉IR7-奧茲摩比 | G |
1999 | 肯尼·布拉克 | 14 | A. J. 弗伊特企業 | 達拉拉IR7-奧茲摩比 | G |
2000 | 桑·柏保路·蒙度亞(新秀)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G-Force GF05-奧茲摩比 | F |
2001 | 赫略·卡斯特羅內維斯(新秀) | 68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IR-01-奧茲摩比 | F |
2002 | 赫略·卡斯特羅內維斯 | 3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IR-02-雪佛蘭 | F |
2003 | Gil de Ferran | 6 | 潘思基車隊 | Panoz G-Force GF09-豐田 | F |
2004 | Buddy Rice | 15 | 拉哈爾·利達文車隊 | Panoz G-Force GF09-本田 | F |
2005 | 丹·威爾頓 | 26 | 安德烈提格林車隊 | 達拉拉IR-03-本田 | F |
2006 | 小山姆·霍尼斯 | 6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IR-03-本田 | F |
2007 | 達里奧·弗朗奇蒂 | 27 | 安德烈提格林車隊 | 達拉拉IR-05-本田 | F |
2008 | 史葛·迪臣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IR-05-本田 | F |
2009 | 赫略·卡斯特羅內維斯 | 3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IR-05-本田 | F |
2010 | 達里奧·弗朗奇蒂 | 1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IR-05-本田 | F |
2011 | 丹·威爾頓 | 98 | Bryan Herta Autosport | 達拉拉IR-05-本田 | F |
2012 | 達里奧·弗朗奇蒂 | 5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DW12-本田 | F |
2013 | 東尼·卡納安 | 11 | KV Racing Technology | 達拉拉DW12-雪佛蘭 | F |
2014 | 賴恩·亨特-利 | 28 | 安德烈提車隊 | 達拉拉DW12-本田 | F |
2015 | 桑·柏保路·蒙度亞 | 2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DW12-雪佛蘭 | F |
2016 | 阿歷山大·羅斯(新秀) | 98 | 安德烈提車隊 | 達拉拉DW12-本田 | F |
2017 | 佐藤琢磨 | 26 | 安德烈提車隊 | 達拉拉DW12-本田 | F |
2018 | 威爾·鮑爾 | 12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DW12-雪佛蘭 | F |
2019 | 西蒙·佩格諾 | 22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DW12-雪佛蘭 | F |
2020 | 佐藤琢磨 | 30 | 拉哈爾·利達文·拉尼根車隊 | 達拉拉DW12-本田 | F |
2021 | 赫略·卡斯特羅內維斯 | 06 | 邁耶·尚克車隊 | 達拉拉DW12-本田 | F |
2022 | 馬古斯·艾力臣 | 8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DW12-本田 | F |
2023 | 約瑟夫·紐加登 | 2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DW12-雪佛蘭 | F |
2024 | 約瑟夫·紐加登 | 2 | 潘思基車隊 | 達拉拉DW12-雪佛蘭 | F |
參考資料
- ^ 100 000+ Stadiums. [2010-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23).
- ^ Drivers doing "double-duty" at Indy 500 and Coca-Cola 600. www.indystar.com.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英語).
- ^ Kettlewell, Mike. "Indianapolis: The Richest Race in the World", in Northey, Tom, ed. World of Automobiles (London: Orbis, 1974), Volume 9, p.1012.
- ^ He averaged 53.77 mph (86.53 km/h) Kettlewell, p.1013.
- ^ Wilfred Bourque (Kettlewell, p.1013, mistakenly identifies him as William) and his riding mechanic were killed after hitting a pothole in the 250, and Charlie Merz's riding mechanic, Claude Kellum, as well as two spectators, were killed in the 300; following Merz's crash, there was another serious crash, also. Kettlewell, p.1013.
- ^ Kettlewell, pp.1012–3.
- ^ 7.0 7.1 7.2 7.3 Kettlewell, p.1013.
- ^ The Yard of Bricks. www.indianapolismotorspeedway.com.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 ^ Martin, J. A.; Saal, Thomas F. (2004-03-05). American Auto Racing: The Milestones and Personalities of a Century of Speed. McFarland. p. 24. ISBN 9780786412358.
- ^ 10.0 10.1 Kettlewell, p.1014.
- ^ The company was owned by Speedway investor Arthur C. Newby.
- ^ 12.0 12.1 Miller History. The Miller/Offenhauser Historical Society. [202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 ^ James Melton Autorama. Florida's Lost Tourist Attractions. [202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8).
- ^ Watch Straight No Chaser step into Jim Nabors' shoes, sing to kick off the Indy 500. Entertainment Weekly's EW.com. [1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 ^ '(Back Home Again in) Indiana': Reaction to Jim Cornelison's booming rendition. Indianapolis Star. [2019-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英語).
- ^ 16.0 16.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Kettlewell, p.1014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7.0 17.1 17.2 Kettlewell, p.1015.
- ^ 1926 Miller 91 FWD. Supercars.net. [202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3).
- ^ All time Indianapolis 500 winners. USA Today. [202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