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 (上海)
南市,上海地區名,一般泛指今黃浦區位於延安東路以南、西藏路以東的部分,狹義上僅指中華路和人民路環繞的上海老城廂地區。
得名
在古代,上海縣城有城牆環繞,普通市民一般以城裏城外來區別。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上海縣城以北出現租界。由於租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租界市面迅速繁榮,形成了數條繁華的商業街區。這時,位於上海縣縣城內的市民就把縣城以北形成的商業區稱之為「北市」。由於租界的商業以外貿進出口為主,所以這一時期,北市也可以指代上海的外貿市場。然而,上海縣城內,原本就有繁榮的市集,並且以江浙一帶的國內貿易為主。所以,南市也就被用來指代舊城區和上海內貿市場[1]。
地區名
作為「江海通津」的上海自1843年對外開放後,國內外貿易迅速增長。除租界以外,閘北一帶也迅速發展,成為內河貿易的重要地區。由於閘北也位於上海縣城的西北方向,所以北市也包括閘北地區。於是,南市和北市在貿易市場上的含義逐漸淡化,並逐漸成為地域的名稱。1896年,上海士紳為闢築沿江馬路,組成「南市馬路工程局」,次年修築完成,即今天的外馬路[2]。南市作為上海舊城區的正式代稱,第一次出現。1911年,上海光復,滬軍都督府設立市政管理機構「上海市政廳」。上海市政廳針對上海租界南北兩處華界分別設立「南市市政廳」[3]和「閘北市政廳」[4]。此後,南市僅成為地理名詞,泛指租界南部的華界。
自南市馬路工程局成立後,致力於修築道路,填沒廢棄河道。道路的疏通,最終促使南市街面進一步繁華。南市的地理範圍也隨着南延的集市,而擴展到高昌廟一帶。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南市因地處華界而淪為戰區,商鋪民居遭到日軍肆意焚燒長達22天。同時,位於南市的滬杭鐵路上海站也遭到日軍轟炸,並最終廢棄。這一時期,毗鄰法租界的南市北部地區,在法國神父饒家駒的奔走下,設立了南市難民區,保護了平民的生命安全。196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原邑廟區和蓬萊區合併裁撤,組成南市區。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與南市區合併成新黃浦區。[5]現在,南市一詞一般仍指合併前的南市區的區域,即今延安東路以南的黃浦區區境。
參見
參考文獻
- ^ 薛理勇. 《上海掌故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 41. ISBN 7-5326-0513-2 (中文).
- ^ 南市變遷-上海市檔案信息網[永久失效連結]
- ^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概述.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 ^ 闸北区志>>第四十编专记>>闸北地方自治>>三、闸北市政厅.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 ^ 黄浦南市合并成新黄浦区. 光明日報 光明網. [2021-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