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悲劇
十日悲劇 | |||||||
---|---|---|---|---|---|---|---|
墨西哥革命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墨西哥政府 |
波菲里奧·迪亞斯的支持者 支持: 美國德意志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弗朗西斯科·馬德羅總統 佩德羅·拉斯庫賴因總統 |
維多利亞諾·韋爾塔將軍 費利克斯·迪亞斯 貝爾納多·雷耶斯將軍 亨利·萊恩·威爾遜大使 |
十日悲劇是墨西哥革命期間,民選總統弗朗西斯科·馬德羅的反對者在墨西哥城發動的政變,政變從1913年2月9日一直持續至19日,因此被稱作十日悲劇。十日悲劇發生在波菲里奧·迪亞斯下台,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出任總統之後。十日悲劇標誌着墨西哥革命第二階段的開始。政變方是將軍維多利亞諾·韋爾塔以及波菲里奧·迪亞斯的支持者。
為期十天的暴力的目的是「製造能逼迫弗朗西斯科·馬德羅下台的混亂假象」[1]。前總統波菲里奧·迪亞斯的侄子費利克斯·迪亞斯和將軍貝爾納多·雷耶斯在越獄後起兵造反,打算集結部隊,推翻弗朗西斯科·馬德羅政府。時任美國駐墨大使亨利·萊恩·威爾遜堅決反對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因此強烈支持政變。此前起義者逼迫費利克斯·迪亞斯辭去總統職位後,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得以控制墨西哥聯邦軍。墨西哥聯邦軍總司令維多利亞諾·韋爾塔假裝支持弗朗西斯科·馬德羅政府,但一直暗藏恢復波菲里奧·迪亞斯統治之心,於是在事件期間決定支持政變方。政變方將領奧雷里亞諾·布蘭奎特於2月18日逮捕總統和副總統,弗朗西斯科·馬德羅政府就此倒台。2月19日,費利克斯·迪亞斯和維多利亞諾·韋爾塔將軍因爭奪臨時政府總統職位而發生衝突,美國大使亨利·萊恩·威爾遜介入調停,三人在美使館會面,定立了使館契約,爭議隨之解決。
儘管事件中的絕大部分交火都發生在兩個軍事派系之間,但火炮與步槍火力還是對平民和城市市中心造成了極大危害。簽訂於2月19日的契約結束了墨西哥城的暴力,標誌着十日悲劇的終結[2]。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和前副總統在被拘禁期間同意辭職,以為政變方會允許他們流亡海外,結果這二人卻在2月22日被殺死。接着,維多利亞諾·韋爾塔出任總統。
政變過後,墨西哥革命進入第三階段:維多利亞諾·韋爾塔的中央政府軍隊與國家北部和南部的大量革命武裝之間爆發內戰;各支革命武裝雖本着一個共同目標,即推翻維多利亞諾·韋爾塔政府,但各自之間也在爭鬥。新上任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改變了國家外交政策,拒絕承認韋爾塔政府。
參考文獻
- ^ Zolov, Eric. "Henry Lane Wilson". Encyclopedia of Mexico, 1608.
- ^ Grieb, Kenneth J. "Decena Trágica". Encyclopedia of Mexico, 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