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館是中國北京的一組東正教建築群,包括聖母安息主教座堂教眾致命堂聖英諾肯提十字堂3座教堂,聖母帡幪女修道院以及南門鐘樓

歷史

北館出現於1685年中俄雅克薩之戰之後,59名俄國戰俘「阿爾巴津人」被安排住在北京,編入鑲黃旗,駐守北京東直門。在這些俄羅斯人中有一位東正教司祭馬克西姆·列昂節夫,他在北京為阿爾巴津人主持東正教的宗教活動,於是康熙皇帝東直門內胡家圈胡同的一座關帝廟改建為尼古拉教堂供阿爾巴津人使用,這就是北館,北京人稱為「羅剎廟」。從1713年開始,俄羅斯東正教會向北京派出東正教北京傳道團

庚子事變中,1900年6月11日,北館被義和團燒毀,英諾肯提乙·費古洛夫斯基俄語Иннокентий (Фигуровский)修士大司祭率領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團成員在事前帶着聖尼古拉聖像逃入東交民巷俄國使館,有222名中國東正教徒被殺害,其中包括首位華籍東正教神父彌特若梵·楊吉神父[1]

庚子事變後,傳道團利用庚子賠款重建北館。其中包括聖母安息主教座堂(又稱「大堂」)、聖英諾肯提十字堂和教眾致命堂。聖母安息堂又稱「大堂」,為主教座堂。聖英諾肯提十字堂為總主教府的住宅式小教堂和高級僧侶住宅樓,外觀為中國式,室內裝飾精美[2]。1903年,在庚子事變中遇害的222名中國東正教徒遺骸遷葬到北館的東北角,1904年,安葬遇難中國東正教教徒遺骸的教眾致命堂完成,地下室安葬他們的遺體,他們被殺的日期,6月11日(公曆6月24日)成為他們的紀念日。教眾致命堂是典型的俄式東正教堂,白色磚石結構,頂上有五個帶十字架的蔚藍色金星穹頂。1906年,增築了二樓,即聖尼古拉教堂,成為一座雙祭壇教堂。聖尼古拉教堂供奉1685年由阿爾巴津人帶到北京的奇蹟創造者聖尼古拉聖像,1900年在庚子事變中得以倖存。

1940年代,杜翰臣神父出任聖母安息主教座堂的首席大司祭。1945年,俄羅斯東正教在華傳教團團長魏克托爾總主教承認莫斯科宗主教的管轄權。1949年以後,隨着白俄離境、蘇僑回國,北京東正教會人數下降。但是絕大部分阿爾巴津人選擇留在了中國。1956年6月,魏克托爾總主教回到蘇聯。北京東正教會宣佈解散[3],俄羅斯傳教團在中國擁有的全部資產移交蘇聯駐華大使館,蘇聯駐華大使館進駐北館。1957年,蘇聯大使拆毀教眾致命堂和鐘樓,鐘樓原址上建了個歐洲風格的小亭子,教眾致命堂原址變為廣場,栽種小樹。聖母安息堂被改為汽車修理房,而聖英諾肯提十字堂現在是北京俄羅斯使館的慶典迎賓廳(紅房子)[4]。眾教致命堂拆除後,中國殉道者的聖骨被移至安定門外地傳教團墓地,此處有一1918年修建的金頂教堂聖母堂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地被破壞,1980年,改建為青年湖公園

北京聖母安息堂的約250名東正教徒在北京俄大使領館裏的紅房子(前聖英諾肯提堂)進行禮拜和祈禱儀式,例如2007年4月4日至8日在紅房子舉行大聖周和復活節禮儀[5]。但是,北京最後一位東正教司鐸杜立夫神父(Alexander Du)已經於2003年去世。2005年1月24日,修建了。2007年4月,在1957年拆除的眾教致命堂遺址上,修建了俯首十字架。

2009年,聖母安息主教座堂由原本被改為車庫的原址翻修回教堂,並重建樓頂洋蔥頭尖塔。目前中國政府允許外籍人士定期舉行東正教禮拜。

參考文獻

  1. ^ Dionisy Pozdnyaev:東正教會在義和團事件中的殉道史
  2. ^ 塔季揚娜·馬納克科娃:《俄羅斯駐北京大使館的紅房子 在中國東正教的小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北京市档案信息网. [2009-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8). 
  4. ^ 圣英诺肯提十字堂. [2009-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2). 
  5. ^ 中国正教会. [2009-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