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驚世未了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驚世未了緣
Braveheart
基本資料
導演米路·吉遜
監製米路·吉遜
小亞倫·賴德
布魯斯·大衛
史蒂芬·麥維提
編劇藍道·華萊士
主演米路·吉遜
嘉芙蓮·麥康梅英語Catherine McCormack
蘇菲·瑪索
派屈克·麥高漢
安格斯·麥克菲恩
布蘭頓·葛利森
配樂詹姆斯·霍納
攝影約翰·托爾約翰·托爾英語John Toll
剪接史蒂芬·羅森布朗
製片商艾肯影業英語Icon Productions
片長177 分鐘
產地 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1995年5月24日
發行商美國、加拿大地區:
派拉蒙影業
非美加地區:
二十世紀霍士
預算5300萬美元
票房$210,409,945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勇敢的心
香港驚世未了緣
臺灣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

驚世未了緣》(英語:Braveheart,新加坡譯《鐵血英雄》,中國大陸譯《勇敢的心》,台灣譯《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是一部於1995年出品的美國電影,情節根據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事蹟改編,澳洲電影人米路·吉遜擔任該片的導演主角監製

《驚世未了緣》在上映後獲得極大的成功,不僅贏得票房上的勝利,亦得到了眾多專業影評機構的廣泛讚譽,更加囊括了1996年度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化妝」、「最佳音效剪接」5項大獎。但影片中對於歷史的描繪多處嚴重失實,飽受批評。

由於《驚世未了緣》的成功,在日後對於同類型的史詩戰爭片有不少的啟迪,包括《帝國驕雄》、《亞歷山大帝》、《木馬屠城》、《300壯士》等皆有受其影響。

劇情

十三世紀末,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愛德華一世併吞蘇格蘭。長腿愛德華對蘇格蘭的暴政迫使一小群蘇格蘭人反抗,起義的後果導致年少的威廉·華萊士失去了父親與哥哥。華萊士在葬禮後,認叔叔為養父,並且隨叔叔離開了故鄉。

多年後,華萊士成年回到了故鄉,此時的蘇格蘭仍處於長腿愛德華的殘酷統治下。華萊士返鄉主要是希望能過平靜的日子,務農維生、組織家庭、生兒育女。華萊士與青梅竹馬茉倫(Murron)發展戀情,並且為了逃避英王賜與蘇格蘭貴族享有女子初夜權的不平等待遇,在一日晚上與茉倫秘密成婚。隔日,茉倫因英軍士兵欲行姦污而反抗,當地長官為了引華萊士出現而殺害茉倫。失去愛妻的華萊士揭竿起義,昔日村民也紛紛響應,華萊士最後也以茉倫遇害的手法報復了英軍長官。

很快的,華萊士便與村民組成了起義軍隊,並且陸續徵召響應的義士。他們先是闖入當地投靠英格蘭的貴族城堡內,並且燒毀城堡。隨着華萊士的事蹟傳開,越來越多的民眾響應起義。而華萊士的軍隊也是勢如破竹,先後贏得了多場戰役:包括士他令橋之役打破了「步兵勝不了騎兵」的迷信,和攻下了英格蘭重要城市約克城。長腿愛德華察覺事態嚴重,親自率領更強的軍隊對付華萊士,雙方在福柯克(Falkirk)交戰;然而華萊士遭到聯合的蘇格蘭貴族背叛,在福柯克之役戰敗。

在福柯克之役失敗後,華萊士開始採取躲藏的游擊戰對抗英軍,並且對於背叛的兩位蘇格蘭貴族採取報復行動。同時,長腿愛德華的媳婦伊莎貝拉公主被派為特使與華萊士會面,伊莎貝拉多次協助華萊士抵抗危險,兩人漸生情愫,伊莎貝拉甚至還懷了華萊士的骨肉。隨後,蘇格蘭貴族要求與華萊士會面,華萊士相信貴族首領羅伯特·布魯斯因此獨自赴會,但不料被布魯斯的父親以及其他貴族出賣。華萊士被捕,羅伯特·布魯斯也正式與父親決裂。

華萊士受到英格蘭行政官審判,只要華萊士承認叛國罪就可以減刑;華萊士不從,聲稱他從未效忠長腿愛德華。在倫敦的審判廣場上,華萊士遭受各種拷打、折磨仍不肯屈服;此時連倫敦的群眾也被華萊士的勇氣所感動,紛紛大喊「審判長開恩」。華萊士利用僅剩的最後一口氣大喊:「自由!」(Freedom!)在斬首前,華萊士恍惚看到了茉倫在人群中對他微笑。而後,緊握在華萊士手中的定情物也鬆落了。

在華萊士被斬首後,受到華萊士勇氣影響的羅伯特·布魯斯再次率領華萊士的手下對抗英格蘭;這次,他們大喊着華萊士的名字,並且在最後贏得了熱盼已久的自由。

製作

最初米路·吉遜認為由他來飾演威廉·華萊士恐怕太老了,他最初屬意男演員傑森·派翠克;不過,即便米路·吉遜親自飾演華萊士,製作公司Icon Productions在預算上恐怕也有困難。華納兄弟則提供交換條件,若米路·吉遜能同意演出《轟天炮》的續集,就可以提供預算;但是他拒絕了。派拉蒙影業只同意在北美地區發行,最後在海外方面則由二十世紀霍士代理發行。

劇組花了6個星期在蘇格蘭拍攝。大多數戰爭場面是在愛爾蘭拍攝,並且用愛爾蘭陸軍後備軍充當臨時演員。整場戲最多用了1600名軍人,並且被允許蓄鬍和換下制服、穿上中世紀服裝。

與史不符

本片編劇蘭德爾·華萊士受到了15世紀瞎子哈利英語Blind Harry史詩埃爾德斯利騎士,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行動和功績英語The Wallace (poem)》(The Acts and Deeds of Sir William Wallace, Knight of Elderslie)的啟發,並以此為據撰寫了該劇本[1],為了辯護他的劇本,蘭德爾·華萊士說道:「瞎子亨利說的是歷史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說出了我的心裏話[1]。」現在並不認為瞎子亨利的詩符合史實。雖然電影中某些並不符合史實的事件(例如在電影開頭的吊起蘇格蘭貴族的橋段),是取材自瞎子亨利的詩[2],但是電影也存在大量的情節既非歷史也沒有出現在瞎子亨利的詩中(例如華萊士與麗莎貝拉王妃的緋聞)。

伊利沙伯·尤恩認為《驚世未了緣》幾乎完全不顧歷史來換取故事的傳奇性[3]。電影參考了蘇格蘭羅伯特·德·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的歷史和威廉·埃德蒙斯頓·艾頓(William Edmondstoune Aytoun)所寫的詩《布魯斯之心》(Heart of Bruce)。在電影中,Sir James the Good Douglas說:「Pass thee first, thou dauntless heart, As thou wert wont of yore!」,而事實上,他早在安達盧西亞的特巴戰爭中犧牲[4]。這是該片眾多失實中的一個。

莎朗·克羅撒說電影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性錯誤,首先,華萊士和他的同伴們所穿的格子花腰帶英語belted plaid並不準確。「當時的蘇格蘭人不穿格子花腰帶。」此外,當蘇格蘭人開始穿時,「也不像電影所表現的那樣奇異」,她將這失準比喻為「一部由美國殖民者拍攝穿着20世紀商業套裝的被殖民者的電影,可惜夾克衫還穿反了[5]。 事件不真實,時間不真實,人物不真實,名稱不真實,道具不真實。簡言之,什麼都不真實[6]。」格子花腰帶直到16世紀才引進蘇格蘭[7]。彼得·特拉奎爾這樣評價華萊士「一個多毛野蠻的蘇格蘭時空英豪,滑稽地塗着1000年前的藍色染料,並穿着500年後的格子裙[8]。"

愛爾蘭歷史學家Seán Duffy這樣評價:士他令橋之戰本該在一座橋上發生[9]

在2009年,本片在由時代雜誌評選的「最不符合歷史的電影」排名上名列第二[10]。 在電影的DVD版的音頻評論中,梅爾·吉普森承認了眾多失實,但他辯護身為導演做出的選擇,在電影中呈現事件的方式比起史實和神話更加引人注目。

初夜權

長腿愛德華,英格蘭王,在電影中批准了初夜權,他允許中世紀的領主在新婚之夜帶走他手下農奴的處女。持批評態度的中世紀學者認為這樣的所謂權利只是個迷思,令人驚訝的是所有提出這種觀點的人無法或不願找到任何可信的來源[11][12]

獨立和佔領

電影暗示蘇格蘭已經被英格蘭佔領過一段時間了,且至少從華萊士幼兒時期開始佔領,在福爾克之戰中華萊士對年輕的布魯斯說:「我們會得到一個我們之前未曾獲得的東西,屬於我們自己的國家。」而事實上,蘇格蘭在華萊士起義前一年被英格蘭入侵,在亞歷山大三世去世前,蘇格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8]

威廉·華萊士的形象

正如約翰·謝爾頓·勞倫斯和羅伯特·朱維特所說:「因為(威廉)華萊士是蘇格蘭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他生活在很遙遠的過去,許多關於他的事可能只是傳說,但有一些歷史學家也同意的事實」,蘇格蘭學者馬特·埃瓦特總結如下:

華萊士出身時是蘇格蘭的紳士階級,他父親在他18歲時去世,他母親則在他24歲時去世。他於27歲時,在殺死自己的妻子後殺死拉奈克的法官。1297年,他在士他令率領一群平民成功地對抗英格蘭,短暫的成為蘇格蘭的領袖;但華萊士作為軍事領導的名聲也在同一年敗壞,使得他辭去領袖一職。在被英格蘭人於格拉斯哥捕獲之前,他在法國流浪了數年,之後則因叛國罪被殘忍的處決。

——Shelton Lawrence, John; Jewett, Robert,The Myth of the American Superhero.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 163.

A·E·克里斯塔·卡尼茨對於歷史上的威廉·華萊士進一步寫道:他是一個蘇格蘭貴族的小兒子,伴隨他的是他的私人牧師和良好的教育,最終成為蘇格蘭王國的捍衛者,從事與漢堡城市呂貝克漢堡的外交通信工作。她發現,在電影中。他作為較低級別貴族的身份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平民身份,並賦予他強烈的解放人民和土地的決心[13]

科林·麥克阿瑟寫道,「驚世未了緣」在歷史事實上的民族主義出現之前,將華萊士構建為一種現代化的民族主義游擊隊領袖,在這個概念下,民族國家可以動員不同的階級和利益。」 麥克阿瑟說華萊士在Falkirk兵敗後企圖向愛德華一世請求減輕刑罰,並且招募那些願意對他效忠的人,並處死不願聽命於他的人[14]。卡尼茨認為,描寫「缺乏階級團結」和絞刑會影響華萊士在電影中的形象,而將他描述成為一位為了初夜權而戰鬥的勇士是具有道德正確性的[13]

法國的伊莎貝拉的形象

在片中,法國的伊莎貝拉被描繪在福爾柯克之戰後與華萊士存在私情,她之後告訴愛德華一世他已經懷孕,暗示她的兒子——愛德華三世,是華萊士的孩子。而事實上。伊莎貝拉在福爾柯克之戰時才3歲,且生活在法國,直到愛德華二世繼位,她也尚未與愛德華二世成婚,愛德華三世在華萊士死亡之後7年才降生[15][10]

然而,這樣的安排可能是受到了Sydney Goodsir Smith英語Sydney Goodsir Smith的戲劇《華萊士:五戰五勝》的影響,它讓伊莎貝拉出現在了福爾柯克之戰中,並稱她渴望一位「真正的男人」。而在當時,派遣婦女進入戰區以外交任務是不尋常的。

羅伯特·德·布魯斯的形象

布魯斯在蘇格蘭獨立戰爭的早期,在蘇格蘭起義軍英格蘭人兩個陣營中換過數次,但是始終沒有直接背叛華萊士,他在福爾柯克之戰中可能並未站在英格蘭人這邊。(雖然這種說法出現在一些中世紀的資料中)[16]後來,班諾克本戰役不是一場自發的戰鬥,他已經在對抗英格蘭的游擊戰爭八年了。 在成為國王之前,他的頭銜是卡里克的伯爵,而不是布魯斯的伯爵[8]

長腿愛德華和愛德華王子的形象

歷史上的愛德華一世是冷酷無情的,但是電影誇大了他的這種性格。愛德華喜歡詩歌和豎琴,對他的妻子卡斯蒂利亞的埃莉諾而言,他也是一位忠貞的丈夫。作為基督徒,他也時常布施貧苦。在電影中,他嘲笑伊莎貝拉在賄賂華萊士無果後將財物施捨給了窮人的做法是不太可能的。此外,愛德華在華萊士執行死刑的兩年後在出征途中死去而不是在家裏的床上死去。[8]

將愛德華二世描寫成一位陰柔的同性戀,導致有人指控梅爾·吉普森是恐同性戀者

歷史上的愛德華二世,雖然與兩個女人生了5個孩子,但有謠傳說他與男人有性關係,包括了Piers Gavesto。 吉普森為了將愛德華二世描述成軟弱無能而辯護:

作為對長腿愛德華謀殺王子的同性戀愛人飛利浦的辯解,吉普森稱:「愛德華一世將這個角色扔出窗外,不是因為他是同性戀……他對他的兒子失望,對任何人失望[18]。」吉普森稱長腿愛德華殺死他兒子的同性戀愛人是因為他是一個精神病人[19]。吉普森對於一些觀眾嘲笑這個謀殺場景。

華萊士的軍事戰爭

「來自下一個幽谷的麥克格雷戈」在拉納克暴動後不久後加入華萊士是可疑的,因為格雷戈部落不確定在當時是否存在。當他們籨他們傳統家鄉出現時是在Orchy峽谷,距離拉納克尚有一些距離[20]

華萊士確實贏得了士他令橋之戰,但是它在《驚世未了緣》被扭曲過度了,電影中沒有出現橋,也沒有出現安德魯·莫雷英語Andrew Moray,蘇格蘭軍隊的領袖,他在這場戰鬥中受到了致命傷。之後華萊士的確大規模襲擊了英格蘭,但是他沒有走到約克郡那麼遠,也沒有殺死長腿愛德華的侄子。[8](但瞎子亨利說的更誇張,他說華萊士最遠走到了南邊的聖奧爾本斯,並且在女王與他會面後放棄進攻倫敦)[2]愛德華的侄子布列塔尼的約翰英語John of Brittany, Earl of Richmond確實參與了蘇格蘭獨立戰爭,但不是死於約克的。

福爾柯克之戰的英軍有徵召入伍的愛爾蘭士兵沒有歷史根據,該次戰役的英軍中沒有愛爾蘭軍隊(雖然有很多是威爾斯人),而且中世紀並無徵兵制(即便存在封建稅)。[8]

吉布森在電影中使用的雙手長劍在這個時期沒有廣泛使用。單手的劍和盾會更符合歷史。[21]

角色

演員 角色 介紹
米路·吉遜 威廉·華萊士 父親與哥哥起義被殺害後,由叔叔扶養長大,長大後返鄉與青梅竹馬成婚。在愛妻被姦污和殺害後,與村民聯手組織軍隊追求蘇格蘭的獨立。
嘉芙蓮·麥康梅英語Catherine McCormack 茉倫·麥蘭諾 華萊士愛妻,因為為了維護自己貞操,反抗英軍士兵的姦污,而被處極刑,以此誘華萊士出現。她的名字與史實上的瑪里昂·布萊芙 (Marion Braidfute)不同,主要是為了與羅賓漢故事中的瑪莉安小姐 (Maid Marian)有所區別。
蘇菲·瑪索 法蘭西的伊莎貝拉 法國公主,下嫁給英格蘭王子愛德華。由於婚姻不美滿,在聽聞了華萊士的事蹟和親自會面後,深深被他的勇氣與氣魄所吸引。
派屈克·麥古恩 愛德華一世 英格蘭國王,綽號「長腿」,因其對蘇格蘭的暴政得名。面對華萊士的起義,採取全面鎮壓的手段。
安格斯·麥克菲恩 羅伯特·布魯斯 蘇格蘭貴族,父親欲極力將其鞏為國王,後受到華萊士的勇氣激勵,率領蘇格蘭人贏得自由。
布蘭頓·葛利森 漢密希·坎貝爾 華萊士的兒時好友,起義軍隊的重要人物之一,華萊士的左右手。做事常不經思考,濫用武力。
大衛·歐哈拉 麥德·史蒂芬 華萊士軍隊中的愛爾蘭自願軍,喜歡套用上帝之名並且聲稱愛爾蘭是他的島嶼,但是卻多次拯救了華萊士的性命,成為華萊士倚重的助手之一。

參考資料

  1. ^ 1.0 1.1 Lin., Anderson,. Braveheart : from Hollywood to Holyrood. Edinburgh: Luath Press. 2005: 27. ISBN 1842820664. OCLC 56653360. 
  2. ^ 2.0 2.1 Unmapping the Territory: Blind Hary's Wallace, Felicity Riddy's chapter in Edward Cowan's The Wallace Book (2007, ISBN 978-0-85976-652-4)
  3. ^ Ewan, Elizabeth; Davey, Bruce; Gibson, Mel; Ladd, Alan; Wallace, Randall; Caton-Jones, Michael; Broughan, Peter; DeWady, Larry; Jackson, Richard. Braveheart..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95-10, 100 (4): 1219–21 [2018-11-22]. ISSN 0002-8762. doi:10.2307/2168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4. ^ Lays of the Scottish Cavaliers and Other Poems / Aytoun, W. E. (William Edmondstoune), 1813-1865. 2012-03-29 [201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9. 
  5. ^ Braveheart Errors Illustration of Scale. medievalscotland.org. [201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6. ^ Regarding the Film Braveheart. 2012-11-13 [201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3. 
  7. ^ A History of Scottish Kilts | Authentic Ireland Travel. www.authenticireland.com. [201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5) (美國英語). 
  8. ^ 8.0 8.1 8.2 8.3 8.4 8.5 Traquair, Peter Freedom's Sword,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8)
  9. ^ Braveheart...brave attempt. History Ireland. 2013-01-28 [201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美國英語). 
  10. ^ 10.0 10.1 The 10 most historically inaccurate movies - Times Online. 2011-06-15 [201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11. ^ Albrecht., Classen,. The medieval chastity belt : the myth-making proces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51. ISBN 9780230603097. OCLC 314776153. 
  12. ^ FACT CHECK: First Knight. Snopes.com. [2018-11-22] (美國英語). 
  13. ^ 13.0 13.1 1961-, Utz, Richard J.,; G., Swan, Jesse; Paul., Plisiewicz,. "Historians ... Will Say I Am a liar": The Ideology of False Truth Claims in Mel Gibson's Braveheart and Luc Besson's The Messenger. Postmodern medievalisms. Cambridge: D.S. Brewer. 2005: 121–42. ISBN 184384012X. OCLC 56541271. 
  14. ^ 1942-, Barta, Tony,. Screening the past : film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8: 167–87. ISBN 0275954021. OCLC 70754348. 
  15. ^ Correctio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36-07, 41 (4): 857. ISSN 0002-8762. doi:10.2307/1842645. 
  16. ^ Robert., McNair Scott,. Robert the Bruce : King of Scots. Edinburgh: Canongate. 1996, ©1982: 58–59. ISBN 0862416167. OCLC 43419078. 
  17. ^ Stein, Ruth. Mel Gibson Dons Kilt and Direct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5-05-21. 
  18. ^ Gay Alliance has Gibson's 'Braveheart' in its sights. Daily News. 1995-05-11 [201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19. ^ Icon | Dallas Observer. 2014-05-13 [201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3. 
  20. ^ Plean., Way, George, of. Collins Scottish clan & family encyclopedia. Glasgow: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1994: 220–21. ISBN 0004705475. OCLC 32241632. 
  21. ^ Matt, Easton. Two-handed swords in Ironclad, Braveheart, Robin Hood & Kingdom of Heaven. YouTube. [2016-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外部連結

獎項
上一屆:
阿甘正傳
奧斯卡最佳影片
1995年
下一屆:
別問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