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前後七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前後七子出現於明代,由李夢陽何景明領導的前七子,還有李攀龍王世貞等領導的後七子。一共十四人,他們標榜「復古」,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簡介

科舉八股文取士,導致箝制士大夫的思想,迂腐不通,以及高官臺閣體作家的作品,雅正有餘,生氣缺乏。前後七子的復古,實為擬古,憑着少年銳氣,起身反抗八股、臺閣。從他們提倡的口號,可知他們推崇並模擬的對象是秦漢時代的古文與盛唐的詩歌。

然而,前後七子振興散文詩歌的目的並未達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們以模擬為創作法門,因此作品缺乏獨創的精神與風格;一是前後七子或互相標榜,或互相排擠,把持文壇,目空一切。潔身自好的人士感到厭惡,無不望而卻步。

嘉靖年間,唐宋派歸有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人提倡效仿唐宋八大家文風,即是對七子的反動。萬曆時,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對於前後七子復古所演變成因襲剽竊的流弊,提出反對復古擬古的作風。三袁認為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有其獨特的價值,所以不應該貴古賤今。此外,三袁主張獨抒性靈,以自我創造為可貴之處。袁宏道更言:大都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又言:不效顰於漢魏,不學步於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於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慾,是可喜也。

所以,前後七子立意雖好,但是方法錯誤,導致模擬前人作品而失去自己的生命力。雖前後七子皆為有才之人,但後學之輩多半才學有限,這股復古風潮逐漸演變成抄襲剽竊時,公安三袁適時提出獨抒性靈的口號,加以駁斥,為文壇注入一股清新的力量。以創新為目標,以抒發自己情志為目的,不拘泥於格律與陳腔俗調,確立公安派的文學地位;更為後來的竟陵派小品文大師張岱發出先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