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維高斯基
李夫·維高斯基 Лев Выготский |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奧爾沙(現位於白俄羅斯) | 1896年11月17日
逝世 | 1934年6月11日 蘇聯莫斯科 | (37歲)
國籍 | 蘇聯 |
母校 | 莫斯科大學 沙尼亞夫斯基人民大學 |
知名於 | 文化歷史心理學、近側發展區 |
配偶 | Roza Noevna Vygodskaia (nee Smekhova)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心理學 |
著名學生 | 亞歷山大·魯利亞 |
受影響自 | 威廉·馮·洪堡、波鐵布尼亞·亞歷山大·奧巴納索維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讓·皮亞傑、馬科斯·韋特墨、沃爾夫岡·苛勒、科特·考夫卡、庫爾特·扎德克·勒溫、庫特·古爾德斯坦 |
施影響於 | 維高斯基圈、伊夫德·伊里因科夫 |
李夫·維高斯基(俄語: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1896年11月17日—1934年6月11日,其姓氏中國大陸譯為維果斯基,其他的翻譯還包括維果茨基、維谷斯基、維戈茨基等),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認為社會環境對學習有關鍵性的作用,認為社會因素與個人因素的整合促成了學習。他和皮亞傑分別發展出一套認知發展理論體系。他於37歲因肺炎英年早逝,而其作品在當時只有俄語版本留存。由於他的政見與斯大林相左,而其理論中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至1956年間受到蘇聯政府當局的打壓,被禁止討論。直到六十年代他的理論才廣為西方所知,並迅即被翻譯成各國文字;他的學生亦藉此機會前往美國講學,並宣揚他的理念,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維高斯基與A.H.列昂節夫和A.P.魯利亞等人由此形成了一個極有影響的文化歷史心理學學派。
生平
維高斯基出生於白俄羅斯比羅盧西亞的奧爾沙,一個世俗化的猶太中產家庭,在戈梅利長大,父親是一位銀行家。1913年,他被莫斯科大學錄取。當時維高斯基感興趣的學科是歷史與哲學,但他接受父母的意見選擇了醫學,後又轉到了法學院。1914年決定同時在莫斯科大學和沙尼亞夫斯基人民大學同時就讀。1917年維高斯基同時從兩所大學畢業,返回了其家庭所在地戈麥爾,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1924年之後,維高斯基的興趣轉向了心理學,尤其是教育心理學。1922-1926年期間,維高斯基寫了八篇關於心理學的論文。1934年春天,遭到肺結核的侵襲,後死於肺結核引起的大出血。
可能發展區
維高斯基理論的中心在於近側發展區間,指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並不一定如皮亞傑所論述的受到年齡所限制。如果有一個導師讓兒童嘗試一些他能力以外的事物,可以加快他的成長過程。
維高斯基對語文學習的看法
維高斯基認為語文在兒童心智發展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他提出了「Constructive Theory」來描述兒童認知的發展過程。相對於皮亞傑的四個階段,維高斯基提出了思想發展的四個過程:
- 知識構架
- 從學習帶領發展
- 與社會不可分割的發展
- 語言在認知發展所佔的主導角色。
維高斯基認為閱讀與寫作的教學僅是語文的一部份,語文的學習應是整體的。另一方面,認為在語文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在教學活動裏發展互為主觀的師生互動關係。換言之,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透過有關的教學對話,將聽、說、讀、寫的教育概念化,讓兒童來自生活經驗概念相結合,讓學習發生意義。而語文的學習亦將不再只是無意義的抄寫練習,與日常生活變得毫無關係。相反,語文的學習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透過不同的互動環境下,經老師、父母及同學的協助,學生本身的語文「可能發展區」亦隨而得以不斷的往上攀升。
參考列表
- 莊護林,《維高斯基對語文學習的影響》,2002。
- Wan, R. and Chiu, T., "The Growth of Logic in the Child", 20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