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亞歷史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利比里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海岸。它是一個由前美國和加勒比黑人奴隸建立的國家。
早期歷史
根據考證,早在公元10世紀,曼丁哥等部落便已在今日利比里亞範圍內定居。歷史學家可以確認在12至16世紀,多個部落從北部和東部移入利比里亞。
1461年,葡萄牙人來到利比里亞海岸,壟斷當地貿易。葡萄牙人與當地人建立了些聯繫,由於當地出產的馬拉克塔胡椒被商人譽為「天堂之穀」,故該地區得名「胡椒海岸」、「穀物海岸」。16世紀起,荷蘭、法國、英國相繼到此開展奴隸貿易。1602年,荷蘭人建立了一個據點,但不久後被摧毀。1663年,英格蘭人建立了貿易據點。
殖民時代
1821年12月,美國總統門羅派私人代表艾爾斯率一批美國的自由黑人和一支海軍分遣隊到達梅蘇拉多角,以300美元強行向當地酋長「購買」了一塊濱海土地。1822年1月,首個美國黑人移居區在該地的普羅維登斯島建立。[1]
1824年,美國殖民協會接管該地,命名其為「利比里亞」,意為「自由之地」,並以門羅之名命名普羅維登斯島移民區為蒙羅維亞。在之後數年中,美國各州殖民分會在當地紛紛建立移民區。
1838年,除馬里蘭移民區之外的八個移民區組成「利比里亞聯邦」,以蒙羅維亞為首都,由美國殖民協會委任總督管轄。
第一共和國
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亞宣佈獨立,成立利比里亞共和國,原總督約瑟夫·詹金斯·羅勃茲出任總統。1854年,馬里蘭移民區宣佈獨立,1857年併入利比里亞共和國。1862年,美國林肯政府正式承認利比里亞獨立。
1878年起,利比里亞真輝格黨連續執掌政權102年,禁止一切反對政黨活動,該黨成為自近代政黨制度建立以來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總統一直由巴克萊家族、金恩家和杜伯曼三個家族出任)。1885年,利比里亞戰敗於英國,割讓馬諾河以北土地;1892年,又戰敗於法國,割讓大部分馬里蘭移民區。之後又多次向英、法兩國割讓土地。1908年後,基本確定現有邊界。
1944年至1971年,威廉·瓦坎納拉特·沙德拉奇·杜伯曼連任總統二十七年,逐步提高土著非洲人地位,提出民族一體化綱領,致力於消除美國黑人後裔和土著民族之間的隔閡。1971年杜伯曼逝世,威廉·理查德·托爾伯特(William R. Tolbert, Jr.)繼任總統。1979年,反對派發動暴動,遭武裝鎮壓。
第二共和國
1980年4月,以克蘭族人總統衛隊的塞繆爾·卡尼翁·多伊(Samuel Doe)軍士長為首的17名士兵發動政變,推翻並處死了托爾伯特,結束了美洲裔利比里亞人對國家政權的長期壟斷,成為第一個土著黑人國家元首。
1984年,多伊政權決定還政於民,重新召開議會,制定憲法。多伊辭去軍職後於1985年當選總統。
內戰
1989年12月24日,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在科特迪瓦組織反政府武裝,在查爾斯·泰勒的領導下攻入利比里亞,全面內戰爆發。
1990年7月,愛國陣線攻入蒙羅維亞,旋即分裂為兩派,利比里亞陷入混戰。8月,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派遣維持和平部隊進入蒙羅維亞,與泰勒派武裝發生衝突。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各派在岡比亞首都班珠爾召開會議,成立「全國團結臨時政府」。9月,多伊被俘,槍決後陳屍蒙羅維亞街頭。11月,索耶就任全國團結臨時政府總統,但遭到泰勒的反對。
1991年3月,利比里亞內戰擴展到鄰國塞拉利昂和幾內亞。1993年7月,交戰各方在貝寧城市科托努達成協議,成立五人國務委員會掌握國家最高權力。1994年5月,過渡政府組成。
1995年,由於各派均不滿意權力分配方案,戰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達成協議,以六人國務委員會取代五人國務委員會。9月,再次組成過渡政府。
1996年,泰勒試圖逮捕敵對派系首腦,導致內戰再起,8月,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各派又一次達成協議,同意全部解除武裝。
長達7年的內戰共造成了15萬人死亡,85萬人成為難民,徹底摧毀了利比里亞經濟。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裝並改組為政黨。7月,舉行大選,泰勒當選總統。泰勒使用強力控制了國家,實現了國內的和平,並着手開始重建經濟。
然而,1999年,利比里亞北部又出現一支反政府武裝,據信有着幾內亞政府的支持,又一次發動了內戰。到2003年,泰勒政府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國領土,蒙羅維亞也陷入圍攻。以尼日利亞為首的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再一次派出了維和部隊。8月11日,泰勒宣佈辭職,向副總統摩西·布拉移交權力,並流亡尼日利亞。雖然國際刑警組織以貪污和戰爭罪對泰勒發出了通緝令,尼日利亞仍拒絕交出泰勒。它宣稱除非利比里亞合法政權提出引渡請求,尼日利亞不會放棄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接管了利比里亞,着手解除內戰各方武裝。時至今日,仍有5500名聯合國軍人駐紮在利比里亞。雖然騷動事件屢有發生,但是解除武裝的工作仍在緩慢進行中。
民主選舉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查爾斯·久德·布賴恩特被推舉為全國過渡政府主席,並於10月14日宣誓就職。
經過兩年的過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再次舉行了民主選舉。在第一輪的投票中,喬治·維阿得票領先,但是未過半數,但在11月8日舉行的第二輪角逐中,愛倫·約翰森·希爾麗夫獲得了最終勝利。
2014年,伊波拉病毒在西非蔓延,利比里亞也遭受波及。首都蒙羅維亞有至少7人死亡。
2021年8月,在喬治·維阿總統呼籲制定路線圖的推動下,參議院對一系列建議進行了投票,最終翻開了這場戰爭的一頁。首先是設立受害者賠償基金。
註釋
- ^ 利比里亚地图,西非. World Digital Library. 1830 [2013-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