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劉仁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仁靜
個人資料
出生1902年3月4日
 大清湖北應城
逝世1987年8月5日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外大街
死因交通事故
籍貫湖北應城
國籍 中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23日-1929年,後被開除黨籍)
母校北京大學

劉仁靜(1902年3月4日—1987年8月5日),又名敬雲亦宇競人等,養初鏡園,男,湖北應城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之一,托洛茨基主義者。[1]

生平

劉仁靜1918年7月入北京大學物理系預科[2],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在火燒趙家樓中和同學打開了曹汝霖住宅的大門。1920年,劉仁靜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經王光祈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11月,他加入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首批團員,並擔任會計委員。他也是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之一。

1921年6、7月間,北京小組選舉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首先選定張國燾。其後,鄧中夏羅章龍相繼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最終,劉仁靜當選[3]。7月下旬,他與張國燾作為北京代表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與會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會上他還擔任翻譯。會後,他留在上海,協助李達進行宣傳工作並籌辦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劉仁靜回到北京,和鄧中夏創辦了團刊《先驅》,後來該刊物轉到上海出版,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刊物。

1922年9月,以陳獨秀為團長、劉仁靜為團員、瞿秋白為翻譯的中國代表團赴蘇俄出席了在彼得格勒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並代表中共發言。此後他又參加了少共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會後他留在當地參觀學習,1923年4月回國。1923年6月,他列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劉仁靜在二大第三次會議上作報告,強調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1923年9月29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局,劉仁靜任委員長。

1926年秋,劉仁靜前往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後來列席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1929年,劉仁靜學習期滿,離開蘇聯,前往土耳其拜見托洛茨基,希望能得到他的確認,成為中國托派的領袖,但是遭到了托洛茨基的拒絕。回國後,劉即被中共開除黨籍。

1930年1月1日,劉仁靜牽頭創建了托派組織十月社。不久,劉仁靜被十月社開除,獨自一人建立明天社,出版油印刊物《明天》。1931年5月,十月社併入「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後來,劉仁靜也加入了這一組織。

1935年3月,劉仁靜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逮捕,判刑兩年半,關在蘇州反省院。1937年4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夕被釋放,並脫離托派組織。1937年冬,到武漢。1938年在三青團中央機關任職。隨機構輾轉到重慶後,在三青團中央宣傳處當科員,宣傳處的處長是黃季陸。經梁乾喬介紹到西安西門外的戰干四團工作了一年多,任俄語教官,後來改為上校教官教歷史。被戰干四團教育長葛武棨免職。經陝西省教育廳長王友直介紹,任教育廳編審室編審,並在西安《正報》當主筆。1946年10月,到上海,在「中國文化服務社」(社長和總經理劉伯閔)出版的《民主與統一》半月刊當過主編,主編原是鄭學稼。還在顧祝同辦的《前線日報》(總主筆是錢納水)和孔祥熙(當時在英國)辦的《時事新報晚刊》(總主筆是胡鄂公)當過主筆。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南京《中央日報》的總主筆陶希聖寫信邀請,1948年7月到南京,被安排在國民黨政治研究室當研究員。陶希聖認為有所表現,介紹到國防部政工局局長鄧文儀那裏。鄧文儀派其到鎮江的國防部教導所。後辭職回上海,靠親友的幫助維持生活。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次年,劉仁靜從上海前往北京,向中共中央組織部承認錯誤。1950年12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劉仁靜的認錯檢討,但是認為他沒有完全悔悟。劉此後被安排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但由於遭到學生的反對,只得又調往人民出版社工作。次年,被人民出版社改為編外的特約翻譯,開除出工會,不再承認其為正式職工。

1967年6月,劉仁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收審,此後被關入秦城監獄,1978年底方得以釋放。此後他回到人民出版社,任特約翻譯。1985年,他被聘為國務院參事

1987年8月5日,劉仁靜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被一輛22路公交車撞倒,後搶救無效而宣告不治,享年85歲[4]

劉仁靜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有正式代表之中,最後一位逝世的代表,也是唯一一位20世紀80年代逝世的中共一大代表。

參考文獻

  1. ^ 王進,齊鵬飛,曹光哲主編. 毛泽东大辞典. 南寧; 桂林: 廣西人民出版社; 灕江出版社. 1992. 
  2. ^ 刘仁静. 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2011-05-25 [201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3. ^ 苗體君、竇春芳. 《李大钊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原因再探讨》. 黨的文摘 (北京市: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館;中央檔案館). 2007, (2007年第3期): 72–74. ISSN 1005-15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簡體中文). 劉仁靜說:「總之,選代表的那次會是認真的,氣氛也是好的,缺點在於我們沒有預見到『一大』的歷史意義,因而使得這莫大光榮不適當地落到了我的頭上。」事實上,當年參加一大的代表們也沒有意識到會議的重要性,以至於十幾年後,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等當年的代表們竟然沒有一人記得一大開會的具體日子。 
  4. ^ 中共“一大”最年轻党代表刘仁静因何被开除出党. 鳳凰網新京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