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賽因·法特米
侯賽因·法特米 | |
---|---|
伊朗外交部部長 | |
任期 1951年5月5日—1953年8月19日 | |
君主 |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
首相 | 穆罕默德·摩薩台 |
前任 | 侯賽因·納瓦卜 |
繼任 | 阿卜杜勒-侯賽因·穆夫塔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伊朗納因 | 1917年2月10日
逝世 | 1954年11月10日 伊朗德黑蘭 | (37歲)
政黨 | 民族陣線 |
配偶 | 帕維許·索托蒂(1940年-1954年) |
母校 | 德黑蘭大學 |
宗教信仰 | 什葉派 |
侯賽因·法特米(波斯語: حسین فاطمی;英語:Hossein Fatemi,1917年2月10日-1954年11月10日)是一位伊朗學者、記者及著名的政治家[1]。作為伊朗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的親密盟友,法特米提出國有化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資產。記者出身的他在1951年至1953年間出任伊朗外交部部長。中央情報局在1953年策動政變推翻了民選的摩薩台政府後,法特米遭到逮捕和拷問[2],並被軍事法庭以「背叛沙阿」的罪名處死,由行刑隊執行了死刑[3][4]。
生平
法特米在伊朗內恩出生[5],在五名兄弟姐妹當中敬陪末座。他在青年時期遷到伊斯法罕升學,並參與哥哥所辦報章《巴赫塔爾》的出版工作,報館在1942年遷到德黑蘭[6]。法特米經常嚴苛地批評禮薩汗,他的觀點也毫不保留地反映在報章社論裏。法特米在1944年至1948年間到法國留學,獲新聞學學士學位及法律博士學位[7]。
自摩薩台在1949年建立民主及民族主義運動伊朗民族陣線後,法特米一直是該組織的活躍成員,同時又是總理的助手及伊朗國會的德黑蘭議員。法特米以33歲之齡進入摩薩台的內閣,成為外交部部長,他是伊朗史上最年輕的外交部部長。摩薩台在法特米逝世後出版的回憶錄裏提到,法特米是伊朗石油國有化的提倡者[8]。1952年2月15日,伊斯蘭組織伊斯蘭敢死隊企圖暗殺法特米和摩薩台[9][10]。法特米中槍遭到重創,需要休養七至八個月,身上留下了創疤[11]。
被捕及處死
摩薩台政府在1953年被中央情報局策動的政變推翻。政變在起初並不成功,法特米、摩薩台及他們的盟友仍在同年8月14日被捕,法特米被一群保皇派別的官員及士兵逮捕,但在翌日早上獲釋,他馬上趕赴摩薩台的宅邸。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因懼怕政變失敗而逃到巴格達。摩薩台在事發後仍擁護立憲君主,法特米建議摩薩台建立共和政體。法特米接着在報章《巴赫塔爾》上發表言詞激昂的社論,斥責沙阿是「叛國賊」、「毒蛇」及「懦夫」[4]。同年8月19日,《巴赫塔爾》報社被中央情報局煽動的一批烏合之眾襲擊和燒毀[12],政變在同一天取得成功,摩薩台被捕,法特米則轉入地下活動,在人民黨提供的藏身之處避難[13][14],並開始撰寫回憶錄。他在經歷204天的隱匿後終被發現和逮捕,在接受拷問和審訊後[2],軍事法庭在10月10日以「背叛沙阿」的罪名定罪,法特米被判處死刑[3][4]。
1954年11月10日,法特米在帶着伊斯蘭敢死隊行刺受傷的傷病由行刑隊執行了死刑,他在遺囑上將獨子的監護權交給摩薩台,遺體被葬在德黑蘭附近的埃布尼巴布葉(Ebn-e Babooyeh)公墓。
影響
德黑蘭的一條道路以法特米命名[15]。摩薩台經常引述稱法特米是石油國有化由始至終的主力。在1953年政變後,新政府達成了新的石油協定,伊朗石油和天然氣的半數權益再度回到英美石油企業手中,法國和意大利的企業也分得少數權益。波斯灣及北非國家仿傚伊朗國有化他們的油田和天然氣田。埃及總統納賽爾國有化蘇伊士運河亦是受到法特米和摩薩台的影響[16]。
參見
註腳
- ^ Foran 1994,第109頁
- ^ 2.0 2.1 Moaddel 1986,第109頁
- ^ 3.0 3.1 Alavi 2005,第65頁
- ^ 4.0 4.1 4.2 Abrahamian 1999,第99頁
- ^ H.W. Wilson Company 1954,第193頁
- ^ Yust 1955,第575頁
- ^ Hossein Fatemi. amazon.ca. [2011-11-24]. ISBN 6130765517 (英語).[永久失效連結]
- ^ Mafinezam & Mehrabi 2008,第30頁
- ^ Masoud Kazemzadeh. The Day Democracy died. Khaneh. 10-2003 [201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6) (英語).
- ^ Kazemi 1984,第166頁
- ^ Gasiorowski & Byrne 2004,第14、66頁
- ^ James Risen. Secrets of History: The C.I.A. in Iran—A Special Report. The New York Times: 10. 2000-04-16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英語).
- ^ Milani 2011,第193頁
- ^ Abrahamian 1982,第280頁
- ^ Kinzer 2008,第195頁
- ^ Sam Sasan Shoamanesh. Iran's George Washington: Remembering and Preserving the Legacy of 1953. MIT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英語).
參考文獻
- (英文)Foran, John, A century of revolution: social movements in Ira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ISBN 0816624887
- (英文)Moaddel, Mansoor,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Iranian Revolution 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86
- (英文)Alavi, Nasrin, We are Iran, Soft Skull Press, 2005, ISBN 1933368055
- (英文)H.W. Wilson Company, Current biography yearbook, H. W. Wilson Co., 1954
- (英文)Yust, Walter, Hooper, Franklin Henry , 編,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1955
- (英文)Mafinezam, Alidad; Mehrabi, Aria, Iran and its place among nation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8, ISBN 0275999262
- (英文)Kazemi, Farhad, The Fada'iyan-e Islam: Fanaticism, Politics and Terror, Arjomand, Said Amir (編), SUNY Pres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ISBN 0873958705
- (英文)Gasiorowski, Mark J.; Byrne, Malcolm, Mohammad Mosaddeq and the 1953 coup in Ira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815630182
- (英文)Milani, Abbas, The Shah,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ISBN 1403971935
- (英文)Abrahamian, Ervand,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691101345
- (英文)Abrahamian, Ervand, Tortured confessions: prisons and public recantations in modern Ir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ISBN 0520216237
- (英文)Kinzer, Stephen, All the Shah's men: an American coup and the roots of Middle East terror, John Wiley and Sons, 2008, ISBN 04701854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