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格里戈里耶維奇·愛倫堡
伊利亞·愛倫堡 | ||||||||||||
---|---|---|---|---|---|---|---|---|---|---|---|---|
出生 | 1891年1月26日[儒略曆1月14日] 俄羅斯帝國基輔 (今 烏克蘭) | |||||||||||
逝世 | 1967年8月31日 蘇聯莫斯科 | (76歲)|||||||||||
職業 | 小說家、詩人、翻譯家 | |||||||||||
語言 | 俄語 | |||||||||||
代表作 | 《解凍》、《人·歲月·生活》 | |||||||||||
獎項 |
|
伊利亞·格里戈里耶維奇·愛倫堡(俄語:Илья́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Эренбу́рг,發音:[ɪˈlʲja ɡrʲɪˈɡorʲjɪvɪtɕ ɪrʲɪnˈburk] (ⓘ);1891年1月26日—1967年8月31日),蘇聯猶太作家及新聞記者。
生平
愛倫堡生於俄羅斯帝國基輔的立陶宛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工程師。他4歲時全家移居莫斯科,在學校期間與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結識,兩人友誼一直維持到1938年布哈林被處決。1905年革命後,愛倫堡與布哈林參與布爾什維克組織的非法活動。1908年被捕,為期5個月,期間遭到毆打造成牙齒脫落。後來流亡法國巴黎。在巴黎期間,他結識了列寧等布爾什維克流亡領導人,但不久後開始遠離此圈子,迷戀上蒙帕納斯放蕩不羈的生活,開始創作詩歌,並結識了畢加索、迭戈·里維拉、朱勒·帕斯金、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翻譯了法國詩人耶麥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愛倫堡為一家聖彼得堡的報社擔任戰地記者,期間的詩歌關注戰爭與毀滅,著名詩人尼古拉斯·斯捷潘諾維奇·古米廖夫曾積極評價愛倫堡在詩歌上的進步。
1917年後回到俄羅斯,初期反對布爾什維克政策,對其持續不斷的暴力氛圍感到震驚。他寫了一首詩《為俄羅斯祈禱》,把攻佔冬宮比作強姦。1920年,他前往基輔,在一年之內經歷了四個政權。在爆發了反猶屠殺後逃往克里米亞的科克捷別利。最後他回到了莫斯科,在被契卡短暫逮捕後被釋放。此後,他成為蘇聯文化活動家和記者,經常出國寫作。1935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世界保衛文化作家大會期間,因侮辱超現實主義作家,被法國作家安德烈·布勒東掌摑數次。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內戰期間,他擔任戰地記者,曾直接參與共和軍的軍事行動。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寫的政論通訊廣受歡迎,與康斯坦丁·西蒙諾夫等人一起加入了反對德國人的仇恨運動中,1942年出版文章《殺戮》,「我們要殺戮,如果你一天不至少殺死一個德國人,那你就等於把這一天浪費了。不要數日子,不要數里程,只數你殺死的德國人的數量。」在受到格奧爾基·費奧多羅維奇·亞歷山德羅夫1945年在《真理報》上的批評後,愛倫堡表示他的意思並不是要消滅德意志民族,而是帶着武器來到我們領土上的侵略者。亞歷山德羅夫的文章預示着斯大林開始改變對德國的政策。愛倫堡是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中的知名成員。
1954年,愛倫堡出版小說《解凍》,「赫魯曉夫解凍」因此而得名。他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被認為是其最傑出的作品。
軼事
在中蘇交惡期間,愛倫堡被中共視為「修正主義」的代表加以抨擊,這一點在其逝世時的人民日報的訃文中可見一斑。[1]
中譯本
- 《愛倫堡政論通訊集》 戈寶權譯, 新華出版社 1982
- 《解凍》 錢誠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2
- 《巴黎的陷落》 侯華甫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2
- 《人·歲月·生活》(全三冊)馮江南 譯,海南出版社 1999
備註
- ^ 苏修集团和爱伦堡都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老牌修正主义文人大叛徒爱伦堡病死 勃列日涅夫之流如丧考妣. 《人民日報》. 1967年9月12日: 第5版.
- 列寧勳章獲得者
- 勞動紅旗勳章獲得者
- 紅星勳章獲得者
- 保衛莫斯科獎章獲得者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獲得者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獲得者
- 莫斯科建城八百周年獎章獲得者
- 法國榮譽軍團軍官勳章持有人
- 斯大林獎獲得者
- 1891年出生
- 1967年逝世
- 蘇聯小說家
- 蘇聯記者
- 蘇聯詩人
- 猶太作家
- 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 蘇聯西班牙內戰人物
- 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 蘇聯猶太人
- 烏克蘭猶太人
- 安葬於新聖女公墓者
- 罹患膀胱癌逝世者
- 罹患前列腺癌逝世者
- 基輔人
- 斯大林和平獎得主
- 蘇聯作家協會成員
- 第三屆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
- 第四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 第五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 第六屆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
- 第七屆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
- 基輔省人
- 赫魯曉夫解凍
- 蘇聯宣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