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11月6日) |
姓氏 | |
于 | |
《百家姓》第82位 | |
10: |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
11: | 樂于時傅 皮卞齊康 |
12: |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
郡望 | 河內郡 |
于姓是中文姓氏之一,漢語拼音:Yú;粵音:yu4[1]。在《百家姓》排第82位,中國大陸第38大姓(2006年統計)。
「于」姓與「於」姓有分別,作為姓氏「于」姓在轉化為繁體中文的時候,不應寫成「於」。同樣地,「於」姓在轉化為簡體中文的時候,不應轉化為「于」。
起源
源出主要有七支:
- 出自子姓。商朝時,盂器皿是當時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縣一帶生活着一支擅長製作盂器皿的部落,稱「盂」部落,也稱于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所屢見的「盂方」。到了商朝後期,孟方為商所滅,商王武丁之子封為「于侯」,後遷移到今河南沁縣西北。《皇王大紀》記載:商朝末期「西伯勘黎,邘侯來援,南宮适虜邘和黎二君,遷邘侯于翟,免黎侯歸國自省」。于侯也稱邘侯。周初國滅,子孫以國名為氏,于侯的子孫分別北遷于河南省濮陽縣東南和山西省盂縣一帶。這是史書上最早記錄的于姓人群,至少有3100年的歷史。[2]
-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後代。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指,武王克殷,分封諸侯,其次子邘叔被封在邘國(今河南沁陽于邘邰鎮),稱于邘叔。後來于邘叔子孫以國名為氏,去邑旁姓于。
- 出自淳于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載,古有淳于氏,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改為單姓于氏。
- 出自鮮卑的萬忸于氏: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國之亂於平城而改姓的萬忸于氏,在北魏孝文帝推動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于。據《新唐書》所載,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東海郯縣的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俗改之,孝文漢化之後,又復于姓。
- 出自丁零的鮮于氏:孝文漢化之後,亦改于姓。
- 出自滿族的尼瑪哈氏,因尼瑪哈意為「魚」,故改為同音的于姓和於姓。
- 出自元人的巴延氏,根據《續通志》載,明賜元人姓名巴延達哩曰於忠。
播遷
上古時代于姓人皆居於于邘國所在地,位處今日河南境內。秦漢時代,于姓開始向東擴充,至河北、山東,也有部分西遷往陝西、甘肅。自魏晉以後,于姓在北方已是大望族之一。至南宋後開始南遷至廣東,並有部份遷往東北。
今日于姓分佈以山東最多,約佔全中國于姓人口25%;而中國北方地區包括東北地區,則佔全中國于姓人口67%。于姓可謂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北方姓氏。
另見
參考資料
- ^ 存档副本. [2023-06-30]. (原始內容存檔于2023-06-30).
- ^ 于氏族因為發明一種陶器飯盂又稱盂氏族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 《百家姓》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于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