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雅樂
中國音樂 | |
---|---|
概述 | |
流派 | |
特殊形式 | |
宗教音樂 | |
傳統音樂 |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1年12月3日) |
雅樂是華夏天子祭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所用的樂舞,也是東亞各地雅樂的共同祖先。雅樂是漢文化禮樂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六藝之一,[1]以西周以來的祭祀音樂為主,是周禮吉禮的組成部分。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2]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周禮共同構成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內外支柱,分別載於禮經和樂經。雅樂相當於《詩經》中的大雅和頌。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正因為借《詩經》之便,而恢復了古代「韶樂」、「武樂」、「雅樂」與「頌樂」,才使「禮樂」教化成為現實,其「王道」才得以完備,「六藝」才趨於齊備。[3]《咸池》(黃帝樂)、《六莖》(顓頊樂)、《五英》(帝嚳樂)、《大章》(堯樂)、 《大韶》(舜樂)、《大夏》(禹樂)、《大濩》(湯樂)等,皆被儒者奉為雅樂的典範。[4]歷代華夏王朝設太常,司禮樂教化,內有雅樂部,從事祭祀演奏。儒家經學和二十四史《禮樂志》是研究雅樂的基礎。
歷史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旦制禮作樂,建立各種貴族生活中的禮儀和典禮音樂。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它包含了始自遠古的圖騰及巫術等宗教活動中的樂舞及祭祀音樂。黃帝的《雲門》、堯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湯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稱六代之樂,構成了祭祀天地山川、先妣、先祖的完整的祭祀系統。"雅"就是"正"的意思, "雅樂"就是"正樂" ,這是對於地方之樂而説的。[5][6]《詩經》二雅所收之詩, 多爲西周王畿以內的詩歌。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此外還仿照這些雅樂,製作了一系列的雅頌詩樂,就是《詩經》的大雅和三頌。
《周禮》所記載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各種貴族禮儀,其中與雅樂有關的有:
- 郊杜: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 嘗禘:貴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 食饗:政治上外交上的宴會等;包括大饗、燕禮、大射、養老等等。
- 鄉射:鄉里中官僚和地主們比射的集會;
- 王師大獻:戰爭勝利時舉行的凱旋慶典;
- 行軍田役:用於軍事演習性質的狩獵。
禮樂教化中樂舞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禮儀活動中,嚴格的規定不同的場面使用不同的音樂。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參加典禮的貴族受到倫禮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種莊嚴、肅穆、安靜、和諧的氣氛。 各種主要典禮音樂的歌詞,大都載於《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少數屬於「南」。
隨着周朝的衰落和社會的發展,民間音樂逐步代替了雅樂。貴族們對雅樂漸感厭煩而去欣賞俗樂,如《樂記》所載,魏文侯「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嘆地說:「禮崩樂壞」。《頌》、《雅》、二《南》原為雅樂,可以弦歌;但在春秋之時,禮壞樂崩,不能盡合,孔子正之。故曰: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儒家把"樂"作為君子必修的六藝之一,推崇"雅樂"。孔子對音樂就極有研究,他精通樂理韻律,善於詠唱彈奏。[7]《詩經》中的風、雅、頌, 很多是周代雅樂曲目,秦、漢以後的雅樂,除襲用周代雅樂(如《韶》、《武》)之外,或另有創作,或自民間俗樂加以改造。漢代以來,太常寺太樂署執掌雅樂,樂府執掌俗樂。三國時杜費仍能演奏詩經雅樂,曹操令他創製雅樂。[8]
南宋淳熙年間,禮部太常寺編纂《中興禮書》,其中存有律呂譜記載的雅樂,為保存至今最早且完整者。[9][10]至明代,雅樂由隸屬禮部的教坊司負責,後來負責俗樂的鐘鼓司取代了教坊司的職能,內廷俗樂成為宮廷用樂的主導和主流,這時雅樂用的音樂已被俗樂取代。
樂器編制
雅樂的主要樂器是編鐘和編磬。兩者皆分上下兩層懸掛,大小不同的鐘與磬,敲擊可傳高低樂音。 雅樂悉在宮調。徵、羽、角,自為俗音。[11]
一般雅樂編制包括如下樂器:
- 鐘(金)ㄓㄨㄥˉ:編鐘,分為鎛鐘、鈕鐘、甬鐘。
- 磬(石)ㄑㄧㄥˋ:編磬。
- 琴(絲)ㄑㄧㄣˊ:七絃琴,傳統上以蠶絲製絃。
- 瑟(絲)ㄙㄜˋ:琴的伴奏樂器,絃數不等。
- 簫(竹)ㄒㄧㄠˉ:直吹的竹管樂器。
- 篪(竹)ㄔˊ:橫吹的竹管樂器。
- 籥(竹)ㄩㄝˋ:即排簫。
- 笙(匏)ㄕㄥˉ:簧樂器,能吹奏自身的和聲,因此又稱作「和」;大型的笙也稱作「竽」。
- 鼓(革)ㄍㄨˇ:即中式大鼓。
- 搏(革)ㄅㄛˊ:又稱「搏拊」,雙面小鼓
- 塤(土)ㄙㄨㄣˉ:形如柚子般的圓形陶瓷樂器,表面有孔,口吹即可發音。
- 柷(木)ㄔㄨˋ:形方如斗,上廣下狹,以槌擊之可發聲;聲音類似今日的木魚。
- 敔(木)ㄩˇ:虎型木雕樂器,背上凹凸處,刷過就會發出樂音;類似西洋的刮葫。
周朝的樂器製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大約葬於戰國初期),出土的古樂器有一百二十四件之多,其中五十六件為一套的編鐘製作尤為精美。
樂譜
《禮記·投壺》中的鼓譜是現存最早的樂譜。南宋淳熙年間成書的《中興禮書》則記載了以律呂譜記錄的雅樂樂譜。[9]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收錄了南宋所傳《風雅十二詩譜》的雅樂樂譜,用律呂字譜記寫,是傳世最早的詩經樂譜。[12]《樂星圖譜》用俗字譜符號說明八十四調音階,並對照排列雅樂燕樂調名。宋末熊朋來撰《瑟譜》載有瑟的歷史,演奏技法,《詩舊譜》,《詩新譜》,《孔子廟釋奠樂章譜》以及製作瑟的《瑟譜後錄》。明代《樂律全書》也收錄了很多雅樂樂譜。劉民悅輯《文廟禮樂全書》,明末避亂日本的魏雙候四世孫魏鵠《魏氏樂譜》。清代有《律音匯考》。
風雅十二詩譜
《風雅十二詩譜》中包括了12首詩經國風和小雅的樂譜。這12首詩是《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台》、《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蘋》。用律呂字譜記寫,每字一音。
影響
雅樂影響到漢字文化圈周邊國家,包括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但這些地區的雅樂所用的樂曲與樂器與周朝的不盡相同。
參見
參考文獻
- ^ 黃炳寅,1982,《中國音樂與文學史話集》「旣謂雅歌自有雅樂,這些音樂在早年乃是六藝基本課之一,士大夫書香子弟齠齡學樂誦詩,習以爲常,所以研究廟樂郊祀,民歌整理過程時,每見歷代帝王什九深諳這些學問。孔子興禮樂在樂器方面極爲講究,鐘鼓絲弦金石與跑竹管革之區別甚至用尊卑觀念加以認定。」
- ^ 《漢書》
- ^ 李強,2006,《中外劇詩比較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漢書·禮樂志》「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繼堯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華茂也;六莖,及根莖也;咸池,備矣。」
- ^ 鄭樵《六經奧論》卷三《風雅頌辨》:「《風》者出於土風,大概小夫賤隸、婦人女子之言。其意雖遠,其言淺近重複,故謂之「風」。」
- ^ 朱熹《詩集傳》卷一《國風序》:「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
- ^ 《史記,孔子世家贊》"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 ^ 《晉書》:杜費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處》,三曰《伐植》,四曰《文王》,皆古聲辭。
- ^ 9.0 9.1 田耀農、楊波、吳曉陽. 〈南宋《中興禮書》的雅樂樂譜與譯譜〉. 《美育學刊》. 2013, (06): 13-20 [2024-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 ^ 徐利華. 宋代雅樂樂歌研究 (博士論文). 南開大學. 2012 [2024-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 ^ 《隋書·音樂志》「荀勖論三調為均首者,得正聲之名,明知雅樂悉在宮調。已外徵、羽、角,自為謠俗之音耳。」
- ^ 宋末《事林廣記》後集卷十二「音樂類」「音譜類」以及續集卷四「文藝類」也載有部分散佚樂譜資料。
延伸閱讀
- 《明代朱載堉〈六代小舞譜〉音樂舞蹈復原》,楊春薇主編,時代新媒體出版社,2021,ISBN 978-7-88868-851-3(參與團隊: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