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錢幣大辭典
《中國錢幣大辭典》,一部中國錢幣學專業的多卷本辭書,由《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自1995年開始由中華書局陸續分卷出版[1][2],至2016年7月,共計17卷19本已出版,6卷8本在編[3]。
歷史
198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中國錢幣學會在上海召開第二屆年會[4]。年會上,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千家駒曾提到,丁福保的《古錢大辭典》已經太老了,為普及錢幣知識,應編印錢幣辭典,「河南省有此計劃,我大力支持」[5]。
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錢幣學會委託原河南省人民銀行[a]、河南省錢幣學會牽頭聯繫中國全國錢幣學專家學者和錢幣收藏家,成立《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錢幣大辭典》被列入河南省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項目[6]。1986年當年,編纂委員會在河南省洛陽市召開第二次會議,根據會後的報道,千家駒任總編輯,河南省錢幣學會會長趙會元任副總編輯,計劃《中國錢幣大辭典》共分為9編,會議預計當年出版2編,5年內出版完成[7]。根據書中的《出版說明》,除先秦編之外,《中國錢幣大辭典》還將包括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民國、泉人著述、考古和附錄等編[6]。
1995年12月,《中國錢幣大辭典》的第一編《先秦編》由中華書局出版,此後各卷也皆由中華書局出版。12月26日,《中國錢幣大辭典》首編發行座談會在北京舉行[8]。《先秦編》收入的錢幣圖片和資料截至1990年底之前,共收錄條目974個,拓片(或圖片)1500餘張[9]。《先秦編》一書在貨幣文字釋讀,以及選材、辨偽等方面存在一些疏誤[10]。很多學者曾發文質疑,如朱安祥的《方足布考辨三則》[11],吳良寶的《〈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讀後記》等[10]。
1998年12月,第二編《秦漢編》出版,該編從1986年4月開始組織編寫,收錄有秦漢400餘年間鑄造發行的各種貨幣,以及戰國時期的秦國半兩錢和漢朝西域的漢佉二體錢,共有條目973個,圖片4748張[12]。
由於篇幅原因,《民國編》被分為民國金屬幣、民國紙幣和革命根據地貨幣三編,分出的《革命根據地編》單獨於2001年6月出版,共有條目1652個,圖片1741張[13]。由於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奈翁稱其出版是「向黨的八十華誕獻禮」[14]。由於該編收錄的貨幣實物多為紙幣,為準確反映紙幣的顏色和圖案,該編全部採用彩色印刷[13]。
2003年1月,《魏晉南北朝隋編》和《唐五代十國編》合為一冊出版,共有條目2157個,圖片2601張[15]。2005年12月,《宋遼西夏金編》分《北宋卷》《南宋卷》《遼西夏金卷》三卷出版,共有條目5257個,圖片7541張。其中:《北宋卷》條目2404條,錢圖4102幅;《南宋卷》條目1746條,錢圖2418幅;《遼西夏金卷》條目1107條,錢圖1021幅[16]。鄭仁甲評介《宋遼西夏金編》稱其是第一部「全面反映這一時期(宋代)貨幣全貌的圖書」[17]。
2008年12月,《清編·銅元卷》出版,該卷由蘇州市錢幣學會負責編寫[18]。
2015年1月,《民國編·縣鄉紙幣卷》出版,該編2006年立項,編寫歷時近十年。共收錄辭條3587條,圖片4148張[19]。申玉山稱譽該書為中國民國縣鄉紙幣領域的「開創性的扛鼎之作」[20]。
2016年7月12日,中國錢幣學會、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在北京聯合召開《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工作座談會。其時,《中國錢幣大辭典》已出版17卷19本,6卷8本在編[3]。
出版信息
書籍名稱 | 出版時間 | 頁數 | ISBN | 備註 |
---|---|---|---|---|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 | 1995-12 | 697 | 9787101012415 | [6] |
中國錢幣大辭典·秦漢編 | 1998-09 | 760 | 9787101014280 | [22] |
中國錢幣大辭典·魏晉南北朝隋編、唐五代十國編 | 2003-01 | 779 | 9787101031447 | [15] |
中國錢幣大辭典·宋遼西夏金編·北宋卷 | 2005-12 | 786 | 9787101037111 | [16] |
中國錢幣大辭典·宋遼西夏金編·南宋卷 | 2005-12 | 540 | 9787101037326 | [23] |
中國錢幣大辭典·宋遼西夏金編·遼西夏金卷 | 2005-12 | 484 | 9787101033021 | [24] |
中國錢幣大辭典·元明編 | 2012-02 | 484 | 9787101082425 | [25] |
中國錢幣大辭典·清編·銅元卷 | 2008-12 | 384 | 9787101062960 | [26] |
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國家紙幣卷 | 2007-12 | 614 | 9787101058154 | [27] |
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銅元卷 | 2009-11 | 278 | 9787101068467 | [28] |
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省市紙幣卷 | 2011-01 | 657 | 9787101076028 | [29] |
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金銀幣卷 | 2011-04 | 373 | 9787101077988 | [30] |
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縣鄉紙幣卷 | 2015-01 | 1552 | 9787101104325 | [31] |
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商業銀行紙幣卷 | 2018-05 | 478 | 9787101131116 | [32] |
中國錢幣大辭典·革命根據地編 | 2001-06 | 1020 | 9787101027778 | [13] |
中國錢幣大辭典·壓勝錢編 | 2013-01 | 995 | 9787101085310 | [33] |
中國錢幣大辭典·考古資料編 | 2006-12 | 1014 | 9787101053579 | [34] |
中國錢幣大辭典·泉人著述編 | 2007-05 | 386 | 9787101032086 | [35] |
編纂人員
《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委員、編輯部成員,以及各編/卷的撰稿人、編輯未列入表中。
出版年份 | 編/卷 | 編纂委員會 | 本編/卷 | 備註 | ||||||||
---|---|---|---|---|---|---|---|---|---|---|---|---|
主任 | 副主任 | 顧問 | 秘書長 | 名譽總編 | 總編 | 副總編 | 名譽主編 | 主編 | 副主編 | |||
1995年 | 先秦編 | 李葆華 | 賈燦宇、趙會元、戴志強 | 耿道明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趙會元 | 譚忠善、 戴志強、 趙寧夫 |
不適用 | 朱活 | 蔡運章、史永士、梁曉景 | [6] |
1998年 | 秦漢編 | 賈燦宇、趙會元、裴群國、 戴志強、車迎新 |
蔣若是 | 鞏呈祥、劉森、沈仲常 | [22] | |||||||
2001年 | 革命根據地編 | 趙會元(常務)、戴志強、 白世春、楊子強 |
不適用 | 胡國瑞 | 史紀良 | 戴志強、 趙寧夫、 胡國瑞 |
吳籌中、金誠 | 不適用 | [13] | |||
2003年 | 魏晉南北朝隋編、 唐五代十國編 |
[15] | ||||||||||
2005年 | 宋遼西夏金編[b] | 李葆華 | 趙會元(常務)、戴志強、 楊子強、計承江 |
唐石父 | 趙會元 | 閻福善、劉森、白秦川 | [16] | |||||
2006年 | 考古資料編 | 馬德倫 | 葉英男、龐則義、黃錫全、 戴志強、楊子強、計承江 |
趙會元、 趙寧夫、 胡國瑞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計承江 | 戴志強、 原敬、 劉森 |
不適用 | 王雪農 | 程永建、霍宏偉 | [34] |
2007年 | 泉人著述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35] | ||||||||
民國編·國家紙幣卷 | ||||||||||||
2008年 | 清編·銅元卷 | 段洪剛、鄒志諒 | 張瑞琤、吳鐵城 | [26] | ||||||||
2009年 | 民國編·銅元卷 | 段洪剛 | 李建清、金琪 | [28] |
註釋
參考
- ^ 《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工作座談會召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河北新聞網
- ^ 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長培訓班舉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金融新聞網
- ^ 3.0 3.1 錢幣博物館.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國錢幣博物館. 2016-08-09 [2018-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2).
- ^ 中国钱币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 中國錢幣. 1986, (1): 5+16.
- ^ 千家駒. 把钱币研究工作 百尺竿头 提高一步──在中国钱币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总结发言(摘要). 中國錢幣. 1986, (1): 8–10.
- ^ 6.0 6.1 6.2 6.3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 中華書局. 1995-12: 697頁 [1995]. ISBN 9787101012415 (繁體中文).
- ^ 程亞男.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 中國金融. 1986, (7): 23.
- ^ 全人. 《中国钱币大辞典》首编发行座谈会纪要. 中國錢幣. 1996, (1): 70–72.
- ^ 《中國錢幣大辭典》編輯部;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编纂侧记. 中國錢幣. 1996, (1): 73–74.
- ^ 10.0 10.1 吳良寶.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读后记. 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 2006.
- ^ 朱安祥. 方足布考辨三则. 北方金融. 2013, (s1): 32–34.
- ^ 山木. 钱币学与考古学相得益彰 科学性与学术性互映成辉──写于《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出版之际. 中國錢幣. 1999, (2): 69–71.
- ^ 13.0 13.1 13.2 13.3 中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编. 中華書局. 2001-06-01: 1020頁 [2001]. ISBN 9787101027778 (繁體中文).
- ^ 奈翁. 绘制革命货币的历史画卷──读《中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编》. 中國錢幣. 2001, (4): 69–70.
- ^ 15.0 15.1 15.2 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 中華書局. 2003-01: 779頁 [2003]. ISBN 9787101031447 (繁體中文).
- ^ 16.0 16.1 16.2 16.3 中国钱币大辞典·宋辽西夏金编·北宋卷. 中華書局. 2005-12: 786頁 [2005]. ISBN 9787101037111 (繁體中文).
- ^ 鄭仁甲. 《中国钱币大词典·宋辽西夏金编》评介. 中國錢幣. 2006, (1): 77.
- ^ 陳余標. 苏州市钱币学会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铜元卷》出版. 江蘇錢幣. 2009, (1): 18.
- ^ 豫錢秘.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县乡纸币卷》出版. 中國錢幣. 2015, (3): 27.
- ^ 申玉山. 评《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县乡纸币卷》.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4).
- ^ 中國錢幣大辭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 ^ 22.0 22.1 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 中華書局. 1998-09-01: 760頁 [1998]. ISBN 9787101014280 (繁體中文).
- ^ 23.0 23.1 中国钱币大辞典·宋辽西夏金编·南宋卷. 中華書局. 2005-12: 540頁 [2005]. ISBN 9787101037326 (繁體中文).
- ^ 24.0 24.1 中国钱币大辞典·宋辽西夏金编·辽西夏金卷. 中華書局. 2005-12: 484頁 [2005]. ISBN 9787101033021 (繁體中文).
- ^ 中国钱币大辞典·元明编. 中華書局. 2012-02: 484頁 [2012]. ISBN 9787101082425 (繁體中文).
- ^ 26.0 26.1 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铜元卷. 中華書局. 2008-12: 384頁 [2008]. ISBN 9787101062960 (繁體中文).
- ^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国家纸币卷. 中華書局. 2007: 614頁 [2007]. ISBN 9787101058154 (繁體中文).
- ^ 28.0 28.1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铜元卷. 中華書局. 2009-11: 278頁 [2009]. ISBN 9787101068467 (繁體中文).
- ^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省市纸币卷. 中華書局. 2011-01: 657頁 [2011]. ISBN 9787101076028 (繁體中文).
- ^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金银币卷. 中華書局. 2011-04: 373頁 [2011]. ISBN 9787101077988 (繁體中文).
- ^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县乡纸币卷. 中華書局. 2015-01-01: 1552頁 [2015]. ISBN 9787101104325 (繁體中文).
- ^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商业银行纸币卷. 中華書局. 2018-05: 478頁 [2018]. ISBN 9787101131116 (繁體中文).
- ^ 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 中華書局. 2013-01: 995頁 [2013]. ISBN 9787101085310 (繁體中文).
- ^ 34.0 34.1 中国钱币大辞典·考古资料编. 中華書局. 2006-12: 1014頁 [2006]. ISBN 9787101053579 (繁體中文).
- ^ 35.0 35.1 中国钱币大辞典·泉人著述编. 中華書局. 2007-05-01: 386頁 [2007]. ISBN 9787101032086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