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建設公司
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簡稱中紡公司、紡建公司,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設立的紡織業公營信託。[1]
歷史
抗戰勝利後,經濟部特派員公署派員在東部各大城市接收了大批日偽資產,其中棉、毛、麻、絹絲紡織業接收固定資產總值折7億美元,紡織、印染、針織工廠58個。其中棉紡織廠38個,上海18個,共有紡錠177萬錠,織機3.9萬台。1945年11月27日,行政院第722次會議正是通過宋子文提出的設立中紡公司方案。
1945年12月4日中華民國經濟部在重慶將接收的紡織業工廠組成紡建公司,經濟部長翁文灝出任董事長,全國棉紡織業同業公會聯合會(1945年8月28日成立)理事長[2]束雲章任總經理。
1946年1月2日總公司遷至上海江西路138號。南京國民政府投資法幣10億元,長期貸款50億元,兩項折合美元297萬元。特許購入外棉、輸出紗棉,順利渡過戰後棉花短缺危機。1946年下屬工廠85家,工人82千人。1947年全行業佔比:紗錠38%,織機60%、紗44%、布73%;盈利折500萬美元;上交財政及稅利達4,378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3.2%。
1948年9月11日改組為中國紡織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3]。1948年擁有紗錠175萬餘枚、織機38,000餘台,分別佔全行業的40%、56%。
- 董事長:翁文灝/王雲五/陳啟天,均為歷任經濟部長。
- 總經理束雲章
- 副總經理 李升伯、吳味經
- 董事:楊錫仁、王仰先、何廉、張文潛、高惜冰
- 監察人:王瑋、王子建、張茲闓
- 秘書處長汪大燧
- 稽核處長章兆植
- 青島分公司(青紡公司):9家工廠。分公司駐市北區館陶路3號鈴木洋行青島分行辦公樓。經理范澄川[4],副經理王新元。361,716枚紗錠,7,713台布機。設總務課、工務課、業務課李德賢、材料課、會計課,秘書室、稽核室、專員室,及福利委員會。聘有紡部總工程師陳維稷、織部總工程師、機械總工程師、電機總工程師。轄:青紡一廠(大康廠)樓震旦、青紡二廠、青紡三廠、青紡四廠、青紡五廠、青紡六廠、青紡七廠、青紡八廠(滄口)、青紡九廠。又合併了兩個印染廠、兩個針織廠、兩個梭管廠;擴大了原屬豐田的機械廠,並在廠內增加了一個電機工場和一個針布工場(此後發展為一個專制梳棉機工廠);還利用了第五廠化工設備設立了化工廠。四方設立總庫及運輸總站。[5]
- 天津分公司:7家工廠。經理楊亦周。副經理是王端基和盧統之。總公司派黃樹芬(中統)來津任分公司「員工福利委員會」副主任,處理工潮。擁有職工兩萬餘人,紗錠近30萬枚,各廠生產的紗布,由業務課通過2000多家私營紗布商向市場銷售,壟斷和操縱華北紗布市場。公司還在華北國民黨統治區各產棉縣設有棉花收購處,下設許多收花站,除直接收購棉花外,還委託很多私商代理,形成一個龐大的收購網,對棉花市場進行壟斷和控制。楊亦周提出了「內求團結,外謀和諧, 穩定地發展生產」的方針,陸續調整工人工資,設立職工子弟學校、幼兒園,建造職工宿舍,逐步緩和與工人的矛盾,同時加強管理,積極開展社交活動,使各廠生產逐步上升,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46年,天津分公司盈利(內含資本官利、所得稅和利潤)法幣3700多億元。1947年盈利竟達到10000餘億元,佔中紡總公司利潤總額的25%,而天津分公司的紗錠卻只佔中紡總公司所管各廠總紗錠數的13%。在提供軍需方面,僅1948年,天津分公司就供給國民黨軍隊軍服布20多萬匹,普通布40多萬匹。
- 天津紡織技術訓練班:主任王勛卿
- 遼寧分公司